古代职场的地域歧视

2010-11-18 05:40罗日荣
幸福·悦读 2015年4期
关键词:司马氏本地人陆机

罗日荣

“本地户口优先”是很多招聘广告的条件之一,面对这样的招聘广告,很多人都懒得往这样的单位投简历,因为即使你凭借真本领进入了这家单位,你一定会过得很郁闷,在这样的单位里一定是拉帮结派成风,根本就不是依靠真本事说话。职场中的地域歧视从何而来?恐怕古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

阅读《世说新语》,就发现职场中的地域歧视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话说晋武帝司马炎灭了东吴之后,吴王孙皓做了西晋的“归命侯”,洛阳就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吴青年才俊就成了“北漂”一族!

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日难。要想在首都洛阳找工作,不但要办理暂住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等之外,还要遭受洛阳本地人的歧视。有一个南方人蔡洪,挤上民工绿皮车,晃晃悠悠,好不容易到了洛阳,看到一家公司招聘员工,于是跑去应聘。蔡洪递上简历之后,得到了面试的机会,可面试的主考官见蔡洪简历上的籍贯写的是东吴,于是就问:“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意思是我们官署刚成立,现在招募下属,你这些吴楚之地的亡国奴,有什么资格和我们本地人抢饭碗?

地方招募公务员需要本地户口,在国家领导人这个级别,西晋的老乡观念也非常强,东吴才子陆机,东吴儒帅陆逊的后代,他在司马氏公司担任部门总经理,也算是位高权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洛阳本地人根本就不把陆机放在眼里,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等等,都在说陆机的坏话,即使重用陆机的司马颖,对于陆机这个“外地佬”也是半信半疑,始终没有信任陆机,陆机在本地人毁誉下,最后被司马颖“夷三族。”

现代人一听到北上广的本地人称呼自己为“湖南佬”“湖北佬”“四川佬”就恼火,以为这是歧视外地人,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取“新莞人”“外来务工人员”“深圳建设者”等名词安抚,其实西晋时期的语言歧视才是真的歧视。当初,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一并被司马颖宠幸。孟超率领一万人为小都督,还未交战,就放纵士兵掳掠,陆机逮捕了主凶。孟超带铁骑百余人,径直到陆机麾下抢人,回头对陆机说:“貉奴能作都督吗?”“貉”是什么?长得像狗一样,但体型比狗还要小。当着长官的面称呼长官为“貉奴”,可见北方人并不把南方人放在眼里,如果没有司马氏的纵容,相信孟超等地头蛇也不敢如此放纵,可见,司马氏也不过是拿这些南方才子做一个诱饵,劝说南方豪族放下武器,选择投降司马氏而已。

中国有一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司马氏在南方豪门的拥护下选择渡江,偏安南方一隅。此时天下已经不是北方人的天下,南方的吴氏、顾氏、陆氏成了新的领导核心之人。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当年的地头蛇成了流民,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南方的大族。南下之后,政府也就不给这些人上户籍,顶多也就给他们发个暂住证,交税什么的和本地人一样,但福利待遇却没门,因为每一项福利待遇上都写着“必须有本地户口”。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也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然而,毕竟这种“南北二元结构体制”根本就不可能消除利益保护的壁垒,北方人在南方的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歧视不歧视,其实就是利益之争。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办红白喜事时的酒席,我们所有小孩子一桌,上菜是流水席,每次菜一上来,小伙伴们就开始抢,谁下手快谁就能多抢到一点,为此,经常出现碗被打翻的现象,结果大家都没有吃的!同样的道理,司马氏统治下的政权又何尝不是流水席,大家不和谐相处,怎么可能天下太平?所以,有肉的时候,记得大家都能分享一点!

摘自《汕尾日报》

猜你喜欢
司马氏本地人陆机
本地人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黄耳传书
本地人,外地人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皱眉人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听口音不是本地人
宁清不浊的嵇康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