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抱膝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头位异常的效果

2010-11-22 10:55叶秀枝
护理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头位徒手胎头

叶秀枝

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多见,所以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枕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掌握时机,进行徒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而顺利娩出。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活跃期宫口开大8 cm~10 cm时实施胎头旋转术,改变产妇传统体位,可以提高胎头旋转的成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08年在我科分娩足月妊娠健康初产妇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产妇年龄23岁~28岁,骨盆外测量正常,胎儿体重预测3 000 g~3 500 g。

1.2 具备条件 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8 cm~10 cm,产程延长无进展,胎膜已破,先露头坐骨棘以下,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内诊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枕横位。无明显头盆不称及胎儿宫内窘迫。

1.3 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精神紧张者给予心理疏导以增强其分娩信心。疲乏无力者给予补液,调整体力及有效宫缩。试产至活跃期宫口开大8 cm~10 cm时产程延长无进展,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内诊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枕横位。宫缩时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即膀胱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手抱膝位,即双腿屈曲,双手抱膝,双腿靠近腹壁并外展,给予徒手旋转胎头术。产妇在助产士指导下适当屏气用力予以配合。当旋转成功,胎头下降明显,产妇便意强烈。进入第二产程产妇用力分娩时观察组可保持手抱膝位,至胎头拨露2 cm~3 cm(宫缩时胎头露出阴道口,露出部分的径线)时嘱产妇摆正体位同对照组处理至自然分娩。

1.4 评价标准 ①以枕前位自然分娩者为旋转胎头成功;以器械助娩、剖宫产术结束分娩者为旋转胎头失败。②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1 min内Apgar评分:8分~10分为正常,<8分为窒息,其中4分~7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胎头旋转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胎头旋转结果比较

2.2 两组自然分娩新生儿1 min内Apgar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自然分娩新生儿1 min内Apgar评分比较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中,由于人们受传统分娩观念影响,对于器械助娩及剖宫产术较难接受。因此,当产妇出现头位异常时往往要求给予充分试产,期望自然分娩。徒手旋转胎头术是纠正头位异常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徒手旋转胎头具有更为安全有效、容易掌握等优点[1]。所以,胎头旋转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胎头内旋转一般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试产至活跃期末(宫口开大8 cm~10 cm时)无进展或胎头坐骨棘以下、下降延缓或停滞应给予徒手旋转胎头术,使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转至枕前位,顺产娩出。而此时胎头位置偏低,与产道紧贴,手法旋转有一定难度。手抱膝位,使耻骨联合上抬,坐骨棘间径增加0.7 cm,使出口前后径增加 1 cm~2 cm,骨盆出口前后面积增加28%[2]。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因体位改变而增加的分娩空间,胎头有所松动,操作者又易于掌握胎头,有利于旋转的实施。因此,在活跃晚期手抱膝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术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旋转成功率,从而提高了自然分娩率,且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这一方法简便、易行、实用,尤其在基层医院中更适宜推广应用。

[1] 凌萝达,顾美礼.头位难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330.

[2] 李云龙.坐位待产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71.

猜你喜欢
头位徒手胎头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