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三例并国内十年文献复习

2010-11-24 01:24杨茂梧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囊性乳头状实性

杨茂梧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三例并国内十年文献复习

杨茂梧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罕见,术前确诊困难,极易误诊。我院2007年至2008年间共收治3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了解该病在我国的诊治现状,复习1999年至2008年10年间国内文献,并结合本院3例进行综合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病例: 病例1,患者女,45岁,因阵发性上腹痛半年入院。体检:上腹部偏左压痛。B超示胰腺体尾交界处占位,CT示胰腺肿瘤。9 d后手术,术中见胰体部肿瘤,6 cm×3.5 cm,与周围无粘连。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随访至今无异常。

病例2,患者女,21岁,因便血伴头晕乏力5 d入院。体检:贫血貌,腹软,无压痛及包块。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溃疡,CT示右上腹部肿块,4.8 cm×5.2 cm×6 cm。胃镜下活检标本可见细胞较小,弥漫一致,部分呈乳头状排列,未见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示CK-、NSE+、VIM+、CgA+、PR+、胰蛋白酶+,结合CT考虑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侵及十二指肠。8 d后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头部,8 cm×6 cm×6 cm,质硬,侵及十二指肠降段,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侵及十二指肠全层,免疫组化示VIM+,NSE+。随访至今无异常

病例3,患者女,16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体检:腹软,无压痛,左肋脊角叩痛。B超示胰尾4.5 cm×4.2 cm高回声团块,外形规则,内回声不均。CT示胰体尾部类圆形低密度灶影,4.5 cm×4.3 cm,边缘清晰,密度不均,CT值27~40 Hu,增强扫描略有强化,不均匀,CT值44~48 Hu。10 d后手术,术中见胰体部背侧5.0 cm×5.0 cm囊实性肿物,包膜完整,与周围无粘连,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免疫组化示NSE+,VIM+,ER+。

2.文献复习:以“假乳头状瘤、实性乳头状瘤、乳头状囊性瘤、实性囊性瘤、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08年间相关文献121篇,其中3篇为综述。118篇文献提供666例,剔除重复病例,最后筛选出资料较全面病例647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年发病例数、年龄分布、性别构成、临床特点、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诊断治疗、随访及预后。

二、结果

1.年报道病例数:从1999年至2008年,每年报道的病例数分别为6、2、5、3、33、6、82、110、182和218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2.一般临床资料:647例患者中,男58例,女589例,男女比例约1∶10;发病年龄8~67岁,平均26岁,以青年女性为绝大多数。以上腹部胀疼不适就诊298例(其中21例伴恶心、呕吐等压迫症状),偶然发现上腹包块就诊155例,无症状而由体检无意中发现148例,外伤后上腹疼痛就诊16例,腹泻、纳差就诊10例,腰背部疼痛不适就诊8例,体重下降就诊5例,脐周疼痛就诊3例,急性胰腺炎就诊2例,尿黄就诊2例。体征以上腹部包块为主,256例,上腹部压痛56例,黄疸2例、消瘦11例。

3.肿瘤形态、大小、部位:肿瘤几乎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2~26 cm,平均9.4 cm。肿瘤位于胰头258例,胰尾185例,胰体81例,胰体尾70例,胰颈27例,胰头颈部13例,全胰腺2例,胰腺外11例(其中腹膜后4例,胰腺旁2例,十二指肠圈1例,右肝与右肾间1例,肠系膜根部1例,右肾上腺区1例,肝右叶与胰之间1例)。

4.诊断、治疗及预后:术前确诊58例,其中单纯CT确诊14例,单纯B超确诊10例,B超联合CT确诊32例,术前细针穿刺确诊2例,1例病变侵犯十二指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活检确诊。647例患者全部手术切除,术后均经病理确诊,其中术中快速病理确诊3例。

647例患者中获随访362例,随访时间1个月~25年。362例中7例复发,其中3例二次手术后存活,4例未再手术亦存活;5例发生肝转移,再手术后存活3例,带瘤存活2例;4例分别于术后12、14、20和25个月病死;4例发生恶变,术后给予化疗,均存活;1例由于肿瘤与周围血管粘连严重,术中剥离肿瘤时意外死亡。

讨论1959年Frantz首先报告4例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胰腺肿瘤,因此又被称之为Frantz肿瘤,之后由于对其组织学来源及病理认识不充分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乳头状囊性瘤、实性囊性瘤、胰腺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肿瘤、实性乳头状瘤、假乳头状瘤等,1996年WHO正式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该病临床罕见。2003年陈创奇等[1]复习文献,共报道450例, 2005年Papavramidis等[2]收集英文文献共报告718例,国内2005年以前均为零散报道,以后年报道例数逐年增多,2005~2008年近4年间就报告了592例。说明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影像学、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该病并非罕见。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年轻女性,发病平均年龄20~29岁[3-4],本组平均年龄26岁,男女之比约1∶10。患者早期无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逐渐出现上腹胀痛不适、恶心、呕吐等压迫症状。由于该病症状非特异性及隐蔽性,所以早期常常漏诊或延误诊断。一旦发现则肿瘤体积较大,但很少出现胰管、胆管梗阻扩张或血管受侵的症状,而多表现为邻近器官的推挤移位[5]。所以,当患者以上腹部胀疼不适就诊,体检发现上腹部包块时,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及时行B超、CT、MRI等检查。

B超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区,囊性区有厚度不一的分隔,边界清晰,隔上无血流回声,多无胰胆管明显扩张。CT平扫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实性、囊性或囊实性肿物,部分可见内部高密度影。增强CT扫描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但程度不及正常胰腺组织;完全实性肿瘤强化相对均匀;如果肿物囊变,壁结节可见明显强化。MRI表现取决于肿瘤实性结构和囊性结构的比例及分布。实性部分T1WI呈不均匀的中低信号且较均匀,T2WI为不均匀的中高信号;囊性部分则为明显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性中度强化,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无强化。但尚须与无功能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腺瘤、胰腺假囊肿及胰腺癌鉴别。

本组病例术前确诊仅58例,占8.96%(58/647),绝大多数为术后病理确诊。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征相结合,有助于术前作出诊断。术前行影像学引导下的细胞学穿刺检查,结合免疫组化,对明确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应掌握好穿刺部位,否则难以发现典型的乳头状病理改变,且有发生出血、胰瘘、胆瘘的危险,须谨慎。

手术切除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该病为良性或低度潜在恶性,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恶变,本组4例恶变,仅占0.62%,所以术中广泛淋巴结清扫并无必要;即使发生转移,不应轻易放弃原发肿瘤的切除,并尽可能同时切除转移灶。本组5例发生肝转移,3例手术,一直存活,2例带瘤存活。对复发病例应尽可能行二次手术,本组3例,术后一直存活。对不能切除者,其治疗方法无统一意见,内引流可能会解除部分症状,改善预后,放化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1] 陈创奇,詹文华,何裕隆,等.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国内、外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9:388-391.

[2] Papavramidis T,Papavramidis S.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review of 718 patients reported in English literature.J Am Coll Surg,2005,200:965.

[3] 赵玉沛,胡亚,廖泉,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5,43B53-55.

[4] 谢淑飞,梁长虹,张忠林,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B751-753.

[5] 王黎明,吴健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中国医刊,2008,43:32-34.

2009-03-04)

(本文编辑:屠振兴)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0.02.020

252600 临清市,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杨茂梧,Email:yangmaowu103@163.com

猜你喜欢
囊性乳头状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儿童实性颈部异位胸腺的影像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