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下的都市青年女性——以电视剧《蜗居》热播为例

2010-11-25 02:39骆晓戈
文艺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蜗居海藻消费

■ 骆晓戈

蜗居①热播究竟有多热?2010年1月25日我用google搜寻关键词:蜗居,累计一亿六千九百万条结果。网民普遍认为由六六编剧的《蜗居》,被誉为2009年最好看的电视剧。它直面社会三大热点: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贴近生活,给观众带来共鸣。网民中有的认为剧中的姐妹俩,一人靠个人奋斗,一人做了“二奶”,个人奋斗且将丈夫吆三喝四的海萍,常常被网民当成妇女解放的正面形象;至于妹妹,同情和追究妹妹做“二奶”的大有人在,且众说纷纭。一般主要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海藻是迫不得已,值得同情。当代的女大学生更是谈到女性发展,不约而同都以《蜗居》说事。而且将姐妹俩说成正面或负面都市典型青年女性形象。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这是海萍千挑万选租来的安身立命之地。每个月650块。她原本只想在这里过度一下,没想到一度就是五年。这期间,她和老公办了婚姻大事,换了N个工作,妹妹海藻借住了大半年,儿子出生后回来的第一个家。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大事,就在这租住的10平方米屋檐下完成了。”(《蜗居》第1集)

小说的另一段:“照此推算,如果海萍不被裁员,一直这么平稳,苏淳没有变故,每年涨一点工资。双方父母托老天的福,没病没灾,孩子受上帝保佑,平平安安的话,那么,海萍和苏淳,在未来的300个月里,可以买得起一套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房屋。”(《蜗居》第1集)“300个月,一年12个月,也就是说,未来的25年,直到海萍退休,他们终于可以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蜗居》第2集)

小说的文字谈不上文采,看上去更像在某个房讯网站的帖子,为什么能吸引如此之多的眼球?毫无疑问,是这部电视剧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切入社会现实热点所致。

这一部电视连续剧几乎是以大都会海萍和海藻姐妹俩大学毕业后谋求发展为主要情节线索,电视剧中两姐妹都是现代都市新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姐姐海萍事事拿主意,处处占上风,尤其是姐夫苏淳,几乎对老婆海萍惟命是从。海萍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都怪你。”对这话,苏淳已经习惯了,每次都笑着回答:“好,怪我,怪我。”(《蜗居》第 1集)

海萍便是新女性或者说妇女解放的楷模吗?而妹妹却是因为小鸟依人,因为“温顺”“乖女孩”,最后成了“小三”的吗?刚刚大学毕业的一双姐妹,成了房奴,官员腐败和第三者插足等社会问题的牺牲品。网络的影评大多数是用随笔、漫谈的形式,关注的是电视剧对社会热点的曝光,本文将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的分析方法,以《蜗居》为例,对消费文化下的都市青年女性的人生价值观性别模式、家庭伦理道德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蜗居》看消费文化下都市青年女性的价值观

1.成功标志:《蜗居》中的海萍毕业于江州某国家重点大学化工专业,丈夫是具有同样学历的船舶制造工程师。按照剧中的旁白:“也许,当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如果她不一味追求大城市,而是随丈夫回到他家的小镇或者让丈夫跟自己回到家乡的小城,那么,今天的他们应该无比惬意,赖在任何一边父母的家里蹭吃蹭喝,买一套房子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就那么一念之差,她必须被这城市拘束,呆在这里。”(《蜗居》第2集)

编剧安排了这一段旁白,看上去很轻松,很调侃不是危言耸听。然而这是一个重大的举足轻重的决策为什么海萍大学毕业后一定要选择留在这一座城市,而不回到自己或丈夫的家乡小城?

在电视剧的结局之处有一段母亲的哭诉,在她的一生中,在她所在的小城镇上,一直以她家出了两个女孩子都是国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骄傲,在大城市工作,没有想到呀……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女儿居然让母亲如此感到心力交瘁,如此痛心疾首……

大城市,大房子,高学历高消费,难道就是今天的青年女大学生所追求的成功标志吗?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地域使用同一种价值观追求的课本,灌输同一种声音,无疑,留在电视剧中的“江州”,现实生活中的“北京上海”,成了今天千军万马闯“高考”难关的实现成功人生的奋斗目标。北京上海的房价如今高得离谱,无疑,从中小学开始的教育灌输的价值观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偏远山区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都播下一颗对大城市渴望和向往的种子。

大城市意味着什么?权力,荣耀,金钱,富贵?当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梦想得到的是这样一种成功人生的时候,无疑,不论是《蜗居》里姐姐海萍的打拼、俭省,还是妹妹海藻的轻轻松松傍大腕,都在别无选择地追求这让“千军万马”认定的同一种人生价值观。

2.成因分析: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灌输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曾经在《高校女大学生成长误区及对策》写道:“现今绝大多数面向女童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课本,甚至在偏远的云南山区使用的小学课本都是北京海淀区教育局编写的语文课本。山区女童得到的价值信息仍然是只有进城去,大城市才有无量前途,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于人人都会造原子弹或者航天飞船。这种教育的价值观完全是城市的,它潜意识地告诉了在校女童们,乡村没有可以期待的,乡村女童更是没有前途的。这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不是面向大多数人,肯定少数人的成功而不是肯定大多数人成功的,灌输单一价值观而不是引导多元价值观的畸形的教育。”②

今天的大学生将《蜗居》看成自己的人生读本,正是因为她们中的许多人有着和剧中的女主角同样的梦想,考大学就是为了离开乡村,进入大城市才是成功标志。《蜗居》能够如此紧紧抓住这一代大学生的眼球,首先是因为她们和剧中的姐妹怀着同一种追求,同一个梦想。

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让教育者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呆在大城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住多少平米的房子?楼房是否有电梯?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是否学会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蜗居》中的姐妹双双在大城市念国家重点大学,工作和求学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份,从小城镇的人成为大城市的人,海萍留在江州的最大理由是:回到我们的家乡去,那里有博物馆吗?有东方明珠吗?这样一来,“保面子”这样微不足道的世俗的欲望让高学历的姐妹感到满足。“面子”阻碍海萍姐妹接受真理并放弃尝试可能更有价值的人生。

我相信海萍海藻在大学时代也有过纯真的激情飞扬的理想,可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他们有能力抵御世俗的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包括对自己的婚恋生育家庭这一类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去履行简单的人生责任。结果她们和小市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样地拿母亲当保姆使唤,一样想当“啃老族”,一样梦想少交水电费,房价下跌和彩票中奖,梦想生活中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奇迹或者好运,因为她们的收入和他们的支付实在不成正比;她们的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和她们付出努力并创造的财富同样不成正比,最为朴实的一句中国成语“量入为出”“知足常乐”,已经被视为老套和过时。应当说妹妹海藻投向宋思明的怀抱,与姐姐和姐夫为筹房款的争吵升级一直闹到要离婚的处境,以及姐姐对她的婚姻指导有着直接联系。人生价值观错了,就如开车的方向错了,于是一错再错,只有顺着身体的被商品化被物化的路滑下去而不可收拾了。为什么姐姐后来劝妹妹堕胎没有奏效?其实,一开始姐姐坚持妹妹留在江州,便是对妹妹错误的引导。

在大都会铺天盖地的消费文化熏陶下,她们开始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物质享受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尽管她们拥有高学历,获得也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甚至无法担负为人父母的责任,仅仅是市场经济驱利动机下的消费人群。剧中最后的一线光明的希望是海萍的自立,创建海萍中文学校的校牌高高地挂了起来,这里是全剧结局中饶有意味的一线曙光。海萍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她适合做中文家教——看来,她不愧是她母亲,一位优秀小学教师的女儿,她继承了母亲作为小学教师的种种禀赋和专长,善于讲解传授中文,理解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很遗憾的是当海萍在追逐都市生活消费文化的种种标高时,母亲的经验,母亲的教导,母亲的劝阻,母亲的成功曾经被她们姐妹俩完全忽略了。母亲在她们的眼里等同一个不用花钱的保姆。而最后的结局,给她们疗伤的,使她们心智受益的,仍然是那一位来自小地方的生养她们的母亲。

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位,《蜗居》中高学历的姐妹的人生悲剧,对我们的当下的教育实在是一种警示。

二、从《蜗居》看消费文化下都市青年女性的性别模式

正是在信仰和道德的教育缺席的情境下,消费文化成为海萍这一代都市青年女性的生活主导。本文所指的消费文化,主要指的是以引导市场消费生活为主打的文化,包括广告,大众流行小说,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等。消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消费文化的要求点击率,票房价值的背后有着追求利润的强大的利益驱动。在消费文化中饮食男女常常是永恒的主题。

琼·W·斯科特(joan.w.scott)是美国布朗大学潘布鲁克妇女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历史学家,致力于妇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在《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一文中所说:“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③”因此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有助于了解消费文化隐含的权力关系。那么,通观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在消费文化中都市青年女性的性别模式是这样建立的:

1.伙伴模式:伙伴模式指的是在男女双方平等恋爱自由的前提下建立的性爱关系模式。海萍与苏淳是在大学里自由恋爱的一对夫妻。应当说,一开始,他们的性别模式是建立在平等互助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在《蜗居》的15集到16集中,姐姐海萍发现了苏淳的6万购房款不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而是借了高利贷,于是,与丈夫苏淳翻脸了。妹妹海藻闻讯带着男朋友小贝来劝架。从此小两口子开始了为了房子拼命挣钱、省钱的“冷战”婚姻。

在《蜗居》中的确存在另一类性别伙伴模式,海藻与小贝,尽管两个人都是“漂的一族”,小日子也常常弄出一些浪漫情调,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平等,沟通与谅解,都显得比姐姐的两口子成天数钞票看楼盘,日子过得轻松愉快多了。

2.主从模式:主从模式指的是传统社会习俗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的前提下建立的性爱关系模式。《蜗居》中有一段姐夫苏淳面对小贝,也可以说是两个男人面对面时掏出的心里话:“唉,这个啊!你只有在婚姻走过一个阶段以后才会明白……你要是看过铜上长的锈,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男人就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把铜的颜色全部覆盖,阵地全失啊!”(《蜗居》第15集)

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在海萍夫妇的身上看不到青年夫妇平等互敬,伙伴关系的奋发向上的理想情爱之光,在一连串的牢骚争吵中,他们之间相互打磨和斤斤计较替代了彼此的理解,沟通与尊重。表面上,苏淳对海萍顺从,似乎他们的性别模式从男女平等演绎成了女主男从。实际上,这一对夫妇骨子里隐藏着隔膜和不合。消费文化下“自由恋爱”性别模式已不存在了。女人是锈这锈不仅仅吞噬男人的事业和理想,同样,在夫妻之间的性别平等的伙伴模式也冰消雪融了。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女人成了自身不会发光发热的寄生虫。是只会捏算老公口袋有几个钱,只会依附男人呵斥男人,蚕食男人,是男人身上的斑斑锈迹。这里尽管有苏淳的几分抱怨,却有着真实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来看看妹妹海藻与宋思明的性别模式。按照海藻供职的那一家房产公司陈老总的说法,宋思明是什么人物?宋思明是江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人物,谁要是黏上他了,就逃不脱他的手心。“宋思明把那只温软如玉的小手放在方向盘上,自己的大手盖上去,一路握着不忍放开,不时将小手拉到唇边,充满爱意地反复摩擦,想吻去手背的凉意。一种阳刚的气场环绕周身,而自己像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小太阳。这个女人!这个小女人!这个像海藻一般柔若无骨的小女人!”(《蜗居》第18集)

在一次外地的约会中他们有如下的对话:“我不明白,那你说给我听呀?”一开始,海藻想从宋思明那里学点什么经商的本事。“没必要,你快快乐乐的就行了,有我在,你不必自寻烦恼。对了,晚上你要不要一起去吃一顿合欢宴?”(《蜗居》第26集)

在宋思明看来,越是小女人越是可爱,只要会打扮,会消费各种品牌,甚至连家务都是不必会做的,只要懂得时尚就好。没有主见,没有社会经验,越白(包括白痴到啥也不懂)越傻(傻到脑袋长在男人头上)越可爱。

无论是姐姐海萍与苏淳的自由恋爱婚姻模式,还是妹妹海藻与宋思明的“小三”模式;无论是苏淳对姐姐海萍的低调应付,还是宋思明对妹妹海藻的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帮忙;无论宋思明的太太如何气势汹汹,咄咄逼人,无论她如何闹离婚,只要宋思明在她的生活中一露脸,她便只有“服从”和“照办”的两招,别无选择。这里的社会性别模式仍然是千百年以来传统文化竭力宣扬的模式,那便是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女人等于红颜祸水,男人挣钱养家,女人生孩子,花钱消费,权力、金钱、地位、社会网络、社会资源甚至宽容的胸怀全属于男人,而女人需要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必须依附男人。

3.商业交换模式:消费文化下是如何诠释男主女从性别模式如何展示呢?在《蜗居》中的姐姐海萍对妹妹海藻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海藻啊!人家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要告诉你,没有坟墓,这个婚姻就走不过去!而我呢!我现在就在自掘坟墓。海藻啊,我真不该打破你的梦,让你看到婚姻的疮疤丑陋。可你早看比迟看好,早醒悟比迟后悔好。我告诉你,爱情,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什么‘把我的心交给你,你会永远拥有我’,那都是一穷二白的穷光蛋的障眼术。他那是什么都没有了,就说点甜言蜜语。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哼哼,可惜,等我明白的时候,都太迟了。这世界上有两大毒草,一是莎士比亚,另一个就是琼瑶,这两个人最坏的地方,就是把无知少女给误导了。”(《蜗居》第16集)

姐姐海萍的话更是直接露骨,爱,就是男人送给女人的一摞票子和一栋房子。对什么是女人的身体被商品化被物化做了最好的诠释。相形之下,倒是妹妹海藻和小贝之间的同居生活显得轻松愉快很多。简单的生活中也有充实,沟通和相互理解支持换来的幸福和愉快。这种愉快源于两人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妹妹海藻,用她妈妈的话来说,是个没有主心骨的女孩子。但是在强大的物质诱惑面前,在姐姐不断的“影响”下,海藻终于抵挡不住大城市高档消费的物质诱惑,拜倒在金钱和权力之下,一点一点丧失作为人的尊严。直到最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人情债,我肉偿了。”做了“职业二奶”。

三、从《蜗居》看消费文化下的都市青年女性的伦理道德观

汉语词典中对道德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道德,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不是铁的教条,而且没有成文的条律来规范它。它一般是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种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人们的生活构成某种秩序,起约束作用。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群体的不成文的规则。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

1.婚姻家庭伦理:《蜗居》归于伦理片一类,就是指以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展开为主要题材的影剧内容。有的人一定会这样认为,影片中的妹妹海藻的行为违反伦理道德,可是问题具有双重意义,你可以一方面判定海藻违反伦理道德,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这其间也有一种“海藻”式的伦理。在剧中,海藻对男友小贝多次说过,姐姐是她最亲的人,甚至是比母亲还要亲的亲人,姐姐别说是缺钱,就是要她的命,她也是在所不惜。这“在所不惜”就是一种伦理,在这种伦理指导下,海藻一步一步走向堕落,都是为了姐姐的一家,这种伦理也为她后来成为“小三”埋下伏笔。

在当今的消费文化主导下,人们仍然在解构某些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在建立某些潜在的伦理秩序,例如剧中的房地产老板陈寺福与宋思明的亲密关系,就是以同乡、大哥,这一类类似黑社会的江湖义气为纽带,为行为准则。当宋思明接收陈老板赠送的高级住宅,又采购豪华家具给海藻时,多次表示除了“名分”不能给,其他什么都可以。尽管海藻的豪宅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而宋思明的原配夫人家里都是陈旧的家具,但是,两位女主人的身份悬殊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上,面对怀孕的海藻,宋夫人大打出手。言下之意,她是为了宋思明的退赃,而宋思明却在得知此事后,赶着去医院探视海藻,与其说他因探视海藻而车祸死亡,不如说他更惦念着海藻怀下了他宋家唯一的儿子。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上演,你能说宋思明这位官员不近人情,不够仁义?《蜗居》中的海萍更是有一套伦理道德准则的女人,她所有的辛苦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女儿,为了女儿来江州共同生活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综上所述,单单说《蜗居》的主要人物丧失伦理道德是有失偏颇的。消费文化下的都市男女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还例如,海藻执意要为宋思明生下孩子,还有宋思明对原配妻子的“不弃不舍”。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剧中人物所遵循的伦理纲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2.溯源:畸形消费文化下儒家文化中的负面影响:果真如此吗?我们便有必要来分析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作为“儒者第一义”的义利之辨,就是商业文化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儒家伦理关注人际间的秩序、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强调人们在其所处的道德关系网点上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但并不排斥赚钱发财。

事实上,《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又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④

由此可见,重亲情,重乡情,重视家庭关系的稳定,的确有着儒家文化的尊卑孝悌观念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的最为宝贵的人文内涵是“义”,这个便是今天我们所指的社会正义,社会公正,公民的利益,是指道义。这些在剧中人物身上丝毫都看不见了。在儒家经典《大学》里关于如何处理道德与财富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⑤。《蜗居》剧中人物几乎都在“以身发财”的斜路上玩火,且越滑越远。直到这一群有着地缘姻缘情缘关系的男女形成经济犯罪团伙,直到整个经济犯罪团伙的被通缉被侦破立案,直到这个团伙拆迁民居闹出命案后的全军覆没。

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几乎被当下的消费文化吞没,在逐利的驱动下,被释放的物欲,性欲,占有欲,贪欲和投机取巧的欲望操控下,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已经被当成过了时的古董抛弃;但是,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例如哥儿义气,老乡情面,请客送礼,妻妾成群,走后门等等却日益肆行。以至于有的人将宋思明说成是“重情重义”的贪官。

《蜗居》是一部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电视剧,作者几乎像拿起一面多棱镜子,直直地通明透亮地折射出这些繁华人生背后的阴影。正如剧中的人物宋思明所说:“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国际大都市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蜗居》第17集)

《蜗居》的热播,让人看到了文学摹仿人生,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力量。无怪乎有的大学生在看了《蜗居》后,说需要重新掂量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需要重新反思人生价值观。当然,也有青年人说海藻下场也不错,居然出国了,去美国了,还有人说摘除了子宫换来了留学美国也蛮划算的。所谓对《蜗居》主角的付出合算之类的“项目评估”,本身就是对女人身体以及人的尊严的极大不尊重。海藻和海萍是一根藤上的瓜,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绝不能将姐姐海萍当成正面的值得女性效仿的榜样。姐妹俩不同的后果,却是同一个起因。同样是消费文化下的人生价值观的迷失。

《蜗居》中女性的悲剧人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要建立正常的商业秩序,很有必要引导青年一代建立正常的健康的人生观和道德伦理观。作者在分析了《蜗居》中女性悲剧人生之后,提出从外部社会环境,应当建立积极向上的富有爱心与同情心的道德价值与人文信仰教育体系,扭转“应试制”下的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错误倾向。作为在消费文化盛行社会风气中成长的青年,尤其像海萍海藻这样的知识精英女性需要重温经典,无论东方文明的经典还是西方文明的经典,先贤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都曾经指明人类清洁情操的精神纬度,能让人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抵制消费文化下“时尚”“消费”“拜金主义”的桎梏,学会反思和自省。《蜗居》这一部作品的意义是“它‘现实’,然而不‘文学’。六六发现了我们时代的‘新人’。但她的局限在于只是在讲述故事的梗概,而不会在文学层面的叙述,《蜗居》是真实的,但并不深刻这伤害了它的真实性。比如那个仓促的结尾,除了死亡和美国,作者无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给出‘现实’……”⑥等等,但是,毫无疑问《蜗居》是有震撼力的,毕竟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对当代都市青年女性的处境有了新的反思

注 释

①六六:《蜗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版。

②骆晓戈:《高校女大学生成长误区及对策》,《她们跨界合作与行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③琼·W·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④“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互动百科词条http://hanyu.iciba.com/wiki/68569.shtml。

⑤《大学》第十章。

⑥廖泓:《当代文学缺少巴尔扎克》,《天涯》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蜗居海藻消费
海藻球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韩国蜗居
周末蜗居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
印尼海藻出口菲律宾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