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烟写痴心——浅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得

2010-11-25 22:57夏颖
文艺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 夏颖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其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江苏常熟人。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其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在中国美术史中与吴镇、倪瓒、王蒙被后人合称为“元四大家”。

黄公望山水作品画面尚简净、清幽,意境悠远,求“士风”。作画喜用干笔淡墨、浅绛设色,重笔墨情趣而意渐弱化景物描绘的真实情状。作品少有以真山真水为形,于云游中时时观悟自然万物,铭于心,融入胸,重新锻铸创作,有“雅洁淡逸”的效果。在《写山水诀》中自谓:“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如画工之流。”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巨大,犹以晚年所作之《富春山居图》甚著。

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一直以来皆为历代藏家所宝。黄公望在完成该图时(即至正十年1350年)便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使其成为该作品的第一位藏主。

黄公望在其画作《富春山居图》中自题言:“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斖斖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为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真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大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下钤“黄子久氏”及“一峰道人”两印。前隔水有董其昌跋语,拖尾有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邹之麟诸人题跋或识语。收传印记:吴之矩、江长庚、八士之印,柟公、周炳文印,吴正志印,安绍芳印,懋卿印,王鸿绪收藏印七方,季寓庸收藏印五方,清乾隆、嘉庆诸玺及乾隆题跋等。

画中山峰起伏、林峦叠嶂、江渚跳脱、水面如镜。画中凡数十峰,峰峰不近,树数百余,形态炯异,天然巧成,姿态万千,烂漫恬趣。其山不论浓淡,皆以干且枯之笔勾皴,疏朗简洁,干净清爽,仿佛写字。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以浓枯墨勾之,偶加淡墨复勾。树叶点画横、竖、斜点,松针勾写干、湿、枯墨,山水皆以干枯线条写就,无大笔的墨,只树叶有浓墨、湿墨,尤显山淡树浓。笔意生动、墨色丰富、错落有致、层次鲜明。正如恽南田在该画画跋中所赞:“凡十数峰,一峰一伏;数百树,一树一态,越秀苍莽变化极矣!”淡然天真、丰富自然,笔利箫散,墨韵简约,空灵无尘,风规自远。

全图整个画面静谧空灵,随笔墨尺幅间却予人雄秀苍莽、开阔辽远之感,体思虑通审、意境空寂、风骨高远之境,使读画者不自禁心旷神怡、沉静其境。画卷中,仿佛渗透着作者黄公望之心境——风云淡、痴恋山、水入画、山水笔墨但得独坐其间参悟道法、尽透人生智慧——无处不在。

此幅山水长卷乃黄公望晚年的杰作,画面情景清空、描绘简括、笔意深沉以炼气于骨、墨痕精简至惜笔如金。可以说,《富春山居图》所描绘著写的是黄公望终其一生对笔墨境界、艺术感悟、自然造化的人生箴言。是其始终所探索追求的对山水、对山水绘画精神理解的最高体现,也是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景过其目画出其心,画幅写的是景,蕴涵的却是“大痴”之心。真可谓“富春江烟写痴心”!

《富春山居图》经六百余年的更朝跌宕、人世沧桑,历来为众藏家所珍视。当年因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而一度被他所拥有。明代的沈周、董其昌等人都曾竭力收藏此作,其后属宜兴吴之矩所有,并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临终前命家人将画作付火焚烧嘱“以为殉”。后被其侄吴静安救了下来,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画起首一段已烧毁。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收藏此作时,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也许是上天眷顾这幅凝聚黄公望一生游历、参悟“景过其目画出”的山水画代表作,待得重新装裱后的画作居然恰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巧然天成,被后人称作《剩山图》,曾入梅景书屋吴湖帆庋藏。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而《山居图》画卷传世有两幅,一为无用禅师画,后世名之《富春山居图》;一为子明隐君画,后世谓之《山居图》,亦称“子明卷”。清宫曾先后藏此二卷《山居图》,而乾隆帝及其朝臣鉴赏家鉴定子明卷为黄公望真迹,而无用师卷为伪作,将其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至嘉庆时期胡静等重加鉴别确认无用师卷为真本,于1816年胡氏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方始得正名被编入。至近人吴湖帆定无用师卷为真,当今美术界、鉴藏界及相关学术界从作品的艺术性及提款鉴定,均一致认为当以无用师卷为真。现今,传世的无用师卷与子明卷两幅《山居图》均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论是《富春山居图》还是残卷巧天成的《剩山图》,于今世上依旧可以看到与原作相同的珂罗版复制品,又或者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在各大出版社广泛发行的纸本印刷复制品以及电子图书复制品都受到书画爱好者的热爱与收藏。而研习中国山水画的学者无论知名与否大多临习过黄公望的作品,尤以此幅《富春山居图》居多。

中国的山水画精神深受魏晋时期玄道之学的思想影响,追求“出世”、“幽意”、“清标”和“格超凡俗”。元代的水墨山水绘画传承文脉主要是宗尚取法五代的董、巨,北宋的李、郭和南宋的马、夏三个支脉。

黄公望则是以董、巨之绘画技法起家,并有所发展,晚年不落窠臼摆脱前人,独创一格。《图绘宝鉴》中记载,黄公望“通三教,旁晓诸艺。善画山水,师董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纵观中国书画史,黄公望所处的历史时期,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以及自身的遭遇,使得他在黯然离开官场被迫放弃仕途拜入全真教后,放逐笔墨忘情于山水之中,深入挖掘道教的山水自然精髓,潜心投入绘画的艺术创作。且终其后半生都寄情于抛脱凡俗、摒弃尘累的山水精神世界。黄公望终其一生追求完全“出世”的艺术境界,其人品、画品亦皆高逸,对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公望于元代时期就颇具画名,而至明、清时期更加倍受推崇和赞誉。在王世贞《艺苑卮言》、屠隆《画笺》、项元汴《蕉窗九录》、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张丑《清河书画舫》、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画旨》、姜绍书《韵石斋笔谈》、石涛《跋汪柳涧摹黄大痴江山无尽图卷》、王时敏《西庐画跋》、恽南田《瓯香馆画跋》、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张庚《图画精意识》、方薰《山静居论画》、钱杜《松壶画忆》等众多文人的文集中皆可以读到对黄公望画品人品高古、逸绝之赞誉。

可以说,黄公望将中国山水画写生发展到了极致,其成就无人能及,以至对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山水绘画都有着不可撼动的深厚影响。这种深厚的传承与影响于今日之中国山水画的研习、开拓以及创新亦同样有着不可撼动的艺术精神地位和文脉传承意义。

猜你喜欢
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火烧《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