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北管生存现状调查

2010-11-27 02:07○贾
关键词:山腰受众笔者

○贾 怡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福建 厦门 321021)

闽南是福建最具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一,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极为丰富,不仅拥有“南音”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北管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泉港北管地处闽南,却彰显出与闽南音乐文化既相联系又十分出类的音乐风格。因此,怀揣福建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心和保护责任,笔者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与民间艺人深度访谈、亲身参与乐社活动,对北管在当下社会人文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进行初步的考察描述,真实展示这一艺术奇葩的生存现状,期望其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同时能够更加绚丽的绽放。

一 泉港北管的历史叙事

泉港区位于福建泉州市最东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泉港原归属泉州惠安地区,后由于石化产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区,时称泉州市泉港区,成为石化产业的港口。泉港陆地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约36.47万,辖6镇和1个街道及山腰国有盐场,共有96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

北管别称“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泉州地区颇具影响的地方乐种,但她究竟起于何朝何代,史无确切记载。林国春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惠安北管》一书中认为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北管在惠安是始于清朝光绪初年(19世纪70年代后期)。山腰埭港老艺人庄荔枝(男,1909年6月出生)于1926年师从山腰庄友真学北管……”[1]12

另据《泉港北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范本》资料显示:“北管传入泉港的时间为清光绪年初。……清光绪八年,刘永赖(舞庭)、庄小两人把江、浙小调带到泉港,在泉港各地教传开来……”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北管音乐在泉州存在”[2],甚至认为产生于唐代,但由于证据不足以论证,故笔者暂坚持保守的观点:清末,泉港人民与江淮人士相互往来,通过多种渠道,使得江南地区部分丝竹类乐器及其合奏形式传至泉港,同时传入的还有一些江淮小调。由于当地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艺术形式便扎根于泉港,此后,与其他姐妹艺术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新风格的地方性乐种,为区别南音(也称南管),当地人便把这类由“北方”(闽南以北)传来的音乐称为“北管”。

北管由声乐、器乐两部分构成,是一种歌、乐一体的综合音乐艺术形式。其声乐来源于江淮小调,传入泉港后受闽南芗剧、歌仔戏、莆仙戏等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与江淮音乐风格差异较大的独特的唱腔风格;其器乐部分,受江南丝竹类器乐合奏样式影响较大,虽吸纳了广东音乐部分作品,但至今仍保留了诸多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也基本保持了与江南丝竹十分相似的音乐风格,或属江南丝竹乐种家族的一个地域化分支。

北管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发源地丝竹音乐的特色,又彰显出与本地音乐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音乐风格和曲目,是不同时间和空间传承的积累,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与福建乃至于更广泛地域的其他民间音乐互补互融,成为一个具多层内容的综合型民间音乐品种。

二 泉州泉港北管的生存现状

泉港是北管形成与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文革前,该地区北管曾十分繁兴与活跃,积淀了丰厚的群众基础与乐班基础。但是,在娱乐多元、文化多元渐成的当下社会,北管在泉港的生存状况如何?笔者对此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

(一)乐社与乐人

北管传承的主体是乐社与乐人。故笔者在对泉港地区北管乐社总体情况了解后,选择了北管传承中的典型乐社及代表艺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式的调查,同时参与了乐社的多次日常排演等活动,由于笔者一直从事民族器乐演奏,故多次亲身参与到该乐社受雇民间丧葬仪式的全过程。

图1 泉港山腰前埕北管乐团参与民间丧葬仪式“守灵”

目前,泉州泉港地区共有北管乐社及相关组织约30个[3]81-84,这些团体多属地缘性的团社组织,分布于泉港区山腰镇、峰尾镇等处,包括民间北管乐团(分布于古县、坑内、凤山、新宅、凤翔、仙境、锦塔、埭港、陈庄、郭厝、栖霞、柳亭、联岩、诚平、峥嵘等地),中小学设立的北管素质教育基地(包括山腰、峰尾、后龙、南埔各中心小学),教习北管的“北管传习所”(包括山腰、前黄坝头、峰尾郭厝、峰尾圭峰、南埔各传习所)等多种组织形式。[注]根据李寄萍和黄嘉辉所著《泉州北管概论》一书的北管分布图总结而出。参见李寄萍,黄嘉辉. 泉州北管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山腰前埕北管乐队是乐种传承中最为典型的乐社之一,在当地颇具影响,该社84岁高龄的庄能宗先生是目前所知北管年事最高的传承人。

表1 泉港区山腰前埕北管乐队艺人表(笔者调查整理)

①庄能宗(1926- ),男,泉港山腰前埕村人,目前是北管艺术传承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是北管唱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传人。庄老先生上世纪30年代便开始学习北管,70年来与北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是北管传承人中的省级获奖者。

(二)受众

“北管”作为传统综合类型的乐种,其社会影响如何?受众对其表演有何价值取向?不同来源受众在评价上有何差异?……如此等等,自然是本课题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在2008年12月7日-8日、12月27日,随前埕北管乐团参加民间丧葬仪式过程中,随机采访了部分受众。又于2009年2月15、3月7日,专程前往泉港采访了当地部分群众。主要掌握泉港北管受众群体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层次,重点了解各类受众,对“北管”艺术的某些看法和评论。

受众群体几乎都是本地人,但由于年龄、文化背景等差异,各类受众对北管所持态度各不相同。因此,笔者主要从年龄结构的不同层次对被采访的受众作了单项分类,将之分为青少年(14周岁至20周岁)、中年(30周岁至60周岁)及老年(60周岁以上)三类。

在几次的随机调查采访中 ,接受采访的受众共计48人,每类16人。因部分受访者答案完全一致,均对北管一无所知,故在以下图表中省略了这部分信息,但在数据统计时仍需关照这类调查结果。

表2 青少年受众调查表(笔者调查整理)

表3 中年受众调查表(笔者调查整理)

表4 老年受众调查表(笔者调查整理)

笔者随机调查采访的16位青少年,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他们中仅有5位听说过北管,仅占这类受调查者的31﹪,其中两位对北管有一些了解,其余11位青少年均没有听说过北管,几乎对北管一无所知,占这类受调查者的69﹪。中老年受众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一年龄层次受众虽然大部分听说过泉港北管,但至少一半人明确表示并不喜欢北管,另外还有部分人虽然知道北管,但实际上对北管认识还十分模糊,个别人甚至以为南音就是北管,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北管、听赏过北管,并且喜欢北管。

调查表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者,都会有关于北管音乐不同或相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对立的认知,北管与流行音乐,甚至与南音等其他传统音乐种类,都较为明显地在同一个地域内部产生了“文化冲突”和“文化相安”的微妙现象。此外,通过调查,总体上看,即便在泉港,北管目前的听众也为数不多,其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事实上,在经济大潮和流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下,本就不甚广泛的受众群更是在不断萎缩,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北管的延续。

(三)政府的保护措施

北管作为泉港的一张“文化名片”,泉港地方政府对北管的传承保护工作也比较重视。[注]笔者在多份泉港政府文件中看到关于北管相关信息,其中在《关于〈泉港区文体旅游局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看到:“泉港地方政府,重点做好以北管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公布首批区级名录;成立北管研究中心,开展北管进校园活动,举办北管学术交流研讨会、演唱会,在对外交流与沟通中不断提升北管艺术价值和品牌效应。”据悉,泉港地方政府,主动扶持文化示范户三大项目,打造“北管”、“沙格海上龙舟赛”、“泉港之夏”等三大特色文化品牌,设立“泉港文艺奖”,进一步营造和培育泉港地区的文化气息、人文氛围。此外,笔者通过调查采访以及泉港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了解到,他们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审批被列入全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这不仅是泉港北管本身的成功,是泉港北管被当代社会的肯定,也是泉港当地文化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结果。

2.近几年来,坚持举办北管汇演、比赛等活动,并组织参加各类各级文化交流活动,对扩大北管影响,促进北管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投入一些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北管曲、谱,已出版包括《泉州北管概论》《泉港北管音乐》等北管艺术的专门论著,并组织录制北管传统曲牌VCD等多种宣传资料。

4.投入一定资金资助北管乐社的生存发展需要。对北管一些乐社组织,政府拿出一些资金帮助其购买乐器,维持其日常活动,此外,对于专门组织的北管活动,县文化馆等单位也会拿出一定经费补贴参与活动的乐社和艺人。

5.北管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北管音乐的传承人。已在当地山腰中心小学等学校设立北管培训基地,编写课本教材以为培训之需。

得非物质文化保护浪潮之益,通过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界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管艺术再兴的速度,并使得北管艺术的生存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笔者以为光靠政府的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北管等民间音乐生存的现状,只有信仰和经济回报等诸多现实因素才能够使北管等民间文化生生不息。

三 结 语

北管,虽为外来音乐品种,但从入闽之日,便与当地百姓的社会文化紧密联系,逐渐为人们接受,且一度成为泉港当地十分盛行的群众文化生活,但由于上世纪受文革和各种新事物的几度冲击,北管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兴。现代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可供娱乐的形式也有更多的选择,北管听众,脉分诸流。多数年轻人看它过于陈旧,单调乏味,认为不跟潮流,只有一些上了年级的人或多或少仍会关注北管。

北管艺术不是封闭的、固态的、狭隘的地域文化,她在千百年历史传承过程中产生,并受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浸润,是多种文化共容、变异下的特色文化。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传承与良性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来自不同视域的关注与关怀!若不如此,祖先创造的浩瀚丰富的音乐艺术遗产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空间。北管等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也将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悄无声息地消逝于当代。因此,北管的传承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必须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保护以老艺人为主的北管音乐文化的传承主体;注重北管音乐本体风格的传承与保护,而非盲目求新求变。此外,切实建设北管传承发展的自然的良性文化生态环境,而非功利地将北管作为一张地方“名片”, 应通过各级教学、宣传等多种方式将其返回于民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能像有些地方政府保护传统音乐其实质是看重了传统音乐遗产带来的经济价值,对打造地方形象起到的宣传作用等,而对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的实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音乐,应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自然传承。应在延续传统文化之“宗”的前提下变化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是全身心地关注经济,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忘记和淡失对人文环境的守望和营造,应当时时重视传承和保护北管等传统文化以表现地方文化景观的独特个性。泉州泉港北管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她接受了闽南其他传统音乐对她的结构性“嵌入”,是具有多重文化特点拼接融合的地域文化。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见证。北管艺术进一步传承与保护工作应该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培养普通百姓对特色音乐文化的自觉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觉保护意识,实际上,只有这样,民族音乐、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的根才会牢固,发展的枝叶才有可能茂盛。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北管编写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惠安北管(乐种资料本)[G].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北管编写组编印, 1995.

[2] 黄嘉辉,李寄萍. 闽台北管比较研究[EB/OL]. (2006-12-24)[2009-3-10]. http:∥www.qgblog.com/beiguan2009/ReadNews.asp?NewsID=272.

[3] 林国春. 泉港北管音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山腰受众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白云绕山腰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