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讨论区的社会网络分析

2010-12-07 06:57周剑云
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19期
关键词:网络分析参与者教研

□ 周剑云

网络教研讨论区的社会网络分析

□ 周剑云

网络教研讨论区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社区,学习者在此通过交流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笔者所参与的网络教研讨论区交流信息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对“松散”的扁平化交互结构是讨论区得以扩展的重要结构,进而针对组织网络教研、积极开展讨论提出了三点建议:网络教研讨论区应广泛覆盖各种层次的参与者、坚持核心参与者的引领作用、鼓励所有参与者协作共享。

网络教研;社会网络分析;松散结构

传统教研面对面进行,虽然能做到及时反馈、交流容易,但人数少、讨论范围小、教研思路狭窄、时间有限、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得教师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依靠网络进行学习和教研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与实践。

早在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立项并启动了网络教研建设工程,随后各地先后建立了教研网站、学科博客群、网络论坛和在线研讨区,大大拓展了教研渠道,丰富了教研方式,为促进新课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体而言,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网络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网络教研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基本力量。[1]笔者认为:教育主题网站、教育博客、教育论坛或即时通信工具是支撑网络教研的三个基本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主题网站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资源库;教育博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教育论坛或即时通信工具是教师探讨教育话题的聊天室。它们都是支撑网络教研平台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由教育论坛或即时通信工具所形成的教研讨论区是广大教师寻求帮助,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解决困惑,共享思想火花的地方;也是教师们情感交流,促进教研深入开展的地方。因而教研讨论区的组织与管理对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关键作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更有利于交流研讨的开展?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才更能保证讨论空间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教研讨论区的交互信息进行剖析,探讨其中存在的交互结构与形式,为更好地组织网络教研和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选择

1.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被用来建立社会关系的模型,发现群体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描述社会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2]国内有多项研究使用了社会网络的关键要素分析,如密度、入度、出度[3][4][5]、凝聚子群派系、中心度等[6]。王陆采用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视角来分析虚拟学习的结构。[7]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抽取两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剖析网络教研讨论区中成员与成员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博士所授课程《社会性软件与学习》中搭建起来的网络研讨社区为研究对象。教学开展时间为2009~2010学年下学期。该讨论区由GoogleGroup+Gmail搭建,参与人员除了上本课程的学生组(sll2009s@googlegroups.com)以外,还包括了淄博周村教育网络教研组(zhcedu@googlegroups.com)、教育大发现组(social-learnlab@googlegroups.com)、教研手拉手(itc-haokanbu@googlegroups.com)、生物教学茶吧(bioteahouse@googlegroups.com) 几个开展网络研讨的社区成员。

鉴于本研究需要分析网络教研讨论的扩展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故数据采集分两段进行,中间间隔一个半月时间。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2003、Ucinet6.0及NetDraw2.0进行统计和相关数据处理。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Gmail邮箱中,针对每个主题帖的回复都会在此主题帖里显示,形成对话机制,非常适合交流讨论,并能保留讨论记录。我们先收集了课程讨论区建起最初20天的讨论信息,把讨论交互数据化,例如,若A同学发帖,B对此贴回复,则A行B列记为1。在Excel中我们得到初始数据,而后在UCINET中打开此数据表形成UCINET数据表,通过NetDraw得到它的社会网络图,如图1。图2是课程开始一个半月后五月份最初20天的数据。通过整体社会网络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讨论区中参与者的交流情况。

1.社会网络图直观分析

在3月份讨论区社会网络图中,节点23、24、26、32、33、46游离在外,表明他们虽然没有回帖给别人,但别人回复了他们的帖子,也就是说他们主要还只是信息的浏览者,有成为其他角色的潜力。显然,如果他们继续不与其他成员交互而孤立存在,将不利于自身的学习,也不利于社区的发展。在5月份的网络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没有了孤立者,网络交互结构分布更加均匀。虽然该网络教研讨论区有多个小组的参与,但没有看到明显分化,说明讨论区各小组能打破分组界限平等交流。

2.中心度与中心势变化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有两大指标:中心度和中心势。“中心度”研究的是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居于其他行动者之间,是对个体权力的量化分析,因而是一种“控制能力”指数。而“中心势”指的是图的总体整合度或者一致性[8]。通过选择UCINET菜单项Network/Centracity/Freeman Betweenness/Node Betweenness得出费里曼中心度量化数据文档,截选得到图3和图4。可以看到该讨论区的点的中心度各项指标以及图的中心势都有了增高,这说明讨论区中节点的交互程度有所提高,网络整体的一致性增加了。

3.网络密度变化分析

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也越大。联系紧密的网络不仅能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资源,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8]。利用UCINET软件菜单项Network/Cohesion/Density/Density Overall,可计算出网络的整体密度,如表1。

表1 网络密度数据表

由表1可见该讨论区的网络密度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有所降低,这似乎与上一指标网络中心势的增高有矛盾,其实,这正说明整个网络的交互分布均匀程度有所提高,扁平化导致了网络密度下降。

4.凝聚子群变化分析

凝聚子群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群体内部的子结构。建立在互惠性基础上的凝聚子群主要是派系(cliques)。在UCINET软件中,选择菜单项network/subgroup/cliques进行计算,所得派系列表截图如图5和图6。

可以看到在把派系最小尺度(minimum size)设为2的时候,三月份得到15个派系,五月份得到33个派系。同时我们也发现,三月份有两个三元派系(5、6、20和5、19、20),而五月份只有一个三元派系(19、21、73)。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三月份时交互紧密但面不广,相对而言五月份交互松散而面更广。通过NetDraw软件中的菜单项Analysis/Centrality measures设节点大小项为Betweenness,可以得到点中间中心度示意图,如图7和图8。

通过图8与图7对比可见,图8中节点的中间中心度相对更分散了,但整体网络的中心势增大了(见图4),这也说明个体的主导力分散均衡发展,能够带来整体网络整合性和一致性的提高,更有利于讨论区的“自生长”发展。因为,如果网络密度只是通过一个核心点的努力而增加,那么密度大的网络将对核心点产生很大的依赖,因而是不稳健的。正如格兰诺特(Granovertter,1973) 提出的“弱关系的强度”假设,认为弱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关系,传递着信息,而强关系维系着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得一个更大的网络达到结构上的凝聚性,人们保持的弱关系常比强关系多。美国社会学家布劳(Blau,1991)也指出,各个群体在社会中的整合并不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而只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松散联系,因为松散的社会联系会大大地超越亲密的社会圈子,从而使各群体建立起社会关系。[8]

四、小结

网络教研讨论区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社区,学习者在此通过交流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参与的一个网络教研讨论区进行了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不仅关注个体参与者的行为,还能够剖析参与者的社会结构,提供学习者参与的关系信息,帮助我们研究网络环境下协作者的相互关系,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协作的过程。[9]

在Google Group平台,个体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是个体的参与程度不一样。参与者按参与程度可分为五类:核心参与者又称意见领袖,他们在群中起引领作用;积极参与者,他们不仅自己发起主题帖还回复别人的帖子;一般参与者,他们能较积极回复别人的帖子,但自己不发主题帖;游离者,他们只提问即发帖,但不回复别人的帖子;潜水者,他们只是信息的浏览者,既不发帖也不回帖,此部分人其实不出现在社会网络图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组织网络教研、积极开展讨论的几点建议:

(1)广泛覆盖。网络教研讨论区应引入各种层次的参与者。如本教研讨论区就有教育专家、教育学类的博士硕士、中小学教师等,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期的大力铺开组织阶段,主要由课程教师庄秀丽博士组建交流平台;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由意见领袖积极引导、发起讨论话题。这一时期有较大部分人员是游离者或潜水者,虽然潜水者和游离者不积极发言,但他们是信息的浏览者,对集体而言他们的贡献小,但他们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组成,其角色会随着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是积极参与者的后备军;第三个阶段是讨论区的稳步发展阶段,也就是期望达到的自生长阶段。

(2)坚持引领。在虚拟社区,参与者除了能展现自我、帮助别人,大部分参与者(一线教师、教育学者)的参与积极性还在于寻求帮助、开阔视野。如果参与网络交流的需要得不到响应,或是没有收获,部分人就会因此失去参与的热情与信心。因此为了讨论区的长期发展,教育专家或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即核心参与者的积极引领是促进网络教研开展的重要保障。

(3)协作共享。网络教研应该是人人协作,而不是竞争,协作促进人的发展。每个参与者在这个平台中都是主人翁,做到了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共享。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肤浅,专家和普通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使自己得到提高,同时也才能为社区平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要大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协作共享,这也正是网络教研的魅力所在。

[1]陈琛.基于网络教研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黎加厚.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13-17.

[4]冯锐,谢英香.博客社摄影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100-103.

[5]叶新东,邱峰,沈敏勇.教育技术博客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5):49-53.

[6]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5.

[7]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8]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27-30.

2010-06-15

周剑云,副教授,硕士,云南普洱思茅师专计算机科学系(665000)。

责任编辑 石 子

G420

B

1009—458x(2010)10—0037—04

猜你喜欢
网络分析参与者教研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铁路有线调度通信的网络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2016年社交网络分析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