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与竞技体育的人性复归

2010-12-08 00:31茗,付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竞技人性

周 茗,付 甲

(1.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130022)

奥林匹克精神与竞技体育的人性复归

周 茗1,付 甲2

(1.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130022)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在阐述人性的本质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奥运精神和目前国内竞技思想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人性在竞技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认识人性与竞技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人性本质和竞技深层次内涵的论述,为未来国家竞技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竞技;人性;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夺得了 51枚金牌,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然而,在这巨大的光环之下我们仍需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何国内赛场黑哨、假球、斗殴和兴奋剂滥用等异化现象屡禁不止,为何当今国内竞技生存弱势群体不断增多?其根源在于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与奥运宗旨相适应的竞技的核心价值。奥运宗旨的核心是“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即以人为本。[1]但是,国内有许多研究者长期误认为竞技体育是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致使国内竞技重物轻人的异化现象屡增不减。这是中国竞技几度辉煌后留给我们亟待解决的“软实力”缺失的重要课题。

竞技指导思想关系着国家竞技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竞技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竞技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竞技的社会定位,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服务,找回失落的竞技本质中人性的价值,促进我们国家的竞技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建设“竞技强国”提供新的思路。

1 国内竞技体育理论和奥运思想的差距

1.1 奥林匹克思想的本质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人生哲学。”其宗旨强调:“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将竞技、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罗格在就任国际奥委主席时提出:“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当然将继续保留格言,但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格言的灵魂。她体现了人类弘扬体育道德规范的坚定信念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的决心;强调奥林匹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对人性理想的追求,体现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一个文明理想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包括人的创造力、理想、潜能、情感等。新的奥林匹克格言,就是人性化理念的体现,是奥林匹克对人类生存、健康、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可见,奥运思想弘扬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善性。奥运思想的核心是“育人”。正如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在奥林匹克论坛所言:“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

1.2 国内竞技体育思想滞后的表现

长期以来,国内的体育界及相关教材都把竞技解释为:“竞技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通过发掘人的体能潜力,以夺取运动锦标为目的的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竞技就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的训练和比赛”。显然,这两种认识所强调和张扬的是竞技的工具性。在这些观点的导向作用下,每当提到竞技运动这个词,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指以“夺标”为目的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忽略了人的本质。

当前,国内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所采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仍偏重体能、成绩和物资奖励等“物化”层面上的硬件,忽略了人性培养的软件。在竞技领域,人们对于胜利、名利的渴望似乎正在成为这个人类运动的唯一目的。[2]难免要产生重物轻人、舍本逐末的倾向,导致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一种造物不造人的“奖牌加工厂”,把运动员变成了没有人文基础和竞技文化的“工具”,而不是竞技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受者。这样虽然可以使人的生物性一面得到了强化,而真正人性的一面却不断的被弱化,最终造成人在竞技中迷失。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一种足以扭曲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参加竞技本身目的,丧失了原本竞技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同时,这种思想严重违背了竞技道德,违背了奥运的基本理念与信条,是竞技中的异化现象,影响竞技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国家虽然以 51枚金牌获得了历史性突破,但这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体育强国,也代表不了竞技的全部内涵。在金牌的背后,是国家的财力、人力的大量投入,这些投入并没有使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没有使竞技得到净化。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采用各种极端手段,促使各种违背奥运精神的不和谐现象经常发生,这说明我们目前与世界竞技的主流思想还有很大差距。竞技体育强国的真实含义绝非仅反映在取得金牌的数量上,还应体现在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训练方式、管理体制、政策等方面。只有进一步加深对竞技本质——“夺标育人”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真正超越金牌至上的竞技原则,使中国的竞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对人性的分析

2.1 人性的源起

人性是一个模糊、古老的话题,有无数个儒家、道家、佛学家或是西方的哲学家对人性进行过定义,但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解释。孔子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老子说无所谓善恶。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的代表作《人性论》。休谟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提出了以仁慈为核心的利他主义思想,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人学家张荣寰指出:“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

总结中外人性观点的阐述,可以归纳出: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质,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2.2 人性的构成

自然性。人为了生存,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与生理需求。然而,人性的这些自然性问题的解决又不能完全在一个生物学层面上来完成,人的现实存在,决定了它必须在社会领域中来完成。因此,人性的问题又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社会性。人是通过文化活动,通过改变其自然状态才成为人的。即这种文化活动使人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自始至终深刻影响着人性,它甚至就是人的现实性意义上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标志;人不仅要求被满足,还要求能满足别人,不仅要求拥有所需要的东西,而且要求自己成为一种需要。人的这种社会性,使人成为社会的需要——人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因此,个体的社会化也就是在生性的基础上,通过掌握社会文化而养成社会属性的过程。这是现实人性中的社会层面,并且主要是一种习性。[3]

主体性。当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时,就必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自觉反映和自觉影响环境的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知、自控并主动选择和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是一个特定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人的这种特性和能力,我们称为现实人性中的主体性。[4]通过人的主体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2.3 人性的特征

现实人性包含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它们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依次递进的性质,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伴随,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性的自然属性虽然源于动物性,但人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属性赋予了人的自然属性越来越多的人的色彩,使之与纯粹的动物性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根本的区别,而主体性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身活动中的整体功能,是现实人性的能动表现,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高度统一。竞技就是通过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彰显个性的夺标育人的过程。

3 竞技体育缺失人性的危机

3.1 运动员的生理健康危机

在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信息化情况下,个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差异化逐渐变小。而很多运动员为了名利,在体能、技术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不惜借助药物以牺牲自身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来实现自身运动能力所不能达到的目标。在明知对其身体有害情况下还要为之,说明运动员在面对诱惑时理性的缺乏。这也是我们在训练中人性教育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在我们的训练方式上更多的是强化生物体潜能的开发,在思想观念上也仅仅是本能和欲望刺激。欲望的膨胀导致了运动员价值观念的变异,理性教育的缺失,加重了欲望的膨胀和失控。如果给运动员多一些人性的关怀,少一些物欲的灌输,就会使其在理性中理解竞技体育的内涵,把握自己的命运,净化竞技运动。

3.2 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危机

有关学者对 69名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因素的调查发现,这组运动员有 9.8%的人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忧郁等。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经常处于激烈的竞争和比赛环境中。另外一项对 180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衰竭现象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心理衰竭现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 41%,国家运动健将级占64%,一级运动员占 24%,这表明心理衰竭现象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5]在被异化的情况下,整个竞技运动的过程就会被名和利的无形力量所操纵,人被沦为创造成绩的工具,把提高技能和报酬等视为目的,人成为了竞技的手段。目前国内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成绩和物资奖励等,偏重的是体能和技术、战术的训练,而忽略了人性培养和关怀,致使运动员人文教育缺失,从而使运动员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也失去了参与竞技运动的幸福感。人性的情感被长期压抑,精神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当目标没有实现情况下精神就会崩溃。这也是很多优秀运动员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3.3 运动员的道德危机

意识构成人性主要特征之一,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它包含着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理性是认清事物本质后做出的判断和决定的行为,它包含了道德和情操。作为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和发挥是通过运动员来完成的,而队员之间的默契、感应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不能靠单纯技战术训练来完成的。我们国家有些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相互配合不协调的问题,不仅导致了运动成绩的下降,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这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的一种表现。责任感的最大特点是利他性。可以成为催生知识、技术、科学和智慧的道德心力。[6]另一方面,意识和理性的缺失导致国内竞技运动中出现许多道德问题,表现为:师徒反目、成绩滑坡、服用违禁药品、黑哨、假球、故意放弃或输掉比赛、球场暴力或采用一些违背体育道德和违法手段获取所谓的胜利。部分组织管理者非法操纵比赛、部分球迷在狭隘思想下采用暴力手段侮辱、殴打运动员和裁判员,还有“场外交易”、“体育赌博”等种种丑恶等现象。无论人们是否承认,竞技体育被异化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而这些现象对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4 人性在竞技体育中的价值体现

各种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都是由事物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有把握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和人性内涵,处理好人和竞技的关系,才能使人的各种潜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出富有文化和人性的运动人才。实践证明,只有懂得人性,才能真正把握竞技体育的特征和技能,否则只能是竞技工匠,而不是运动专家。

4.1 竞技对情感的需要

4.1.1 情感是引发激情,形成人文智慧的动力 智慧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人的力量变得非常强大。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并且具有很强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它可以促进教练和运动员、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运动员很好的感知运动本身性质和特点,产生兴致,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及创造性。这也是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力量源泉和成功的基础。

4.1.2 人都有情感宣泄的需要 竞技者可以在竞技中展示自己,体验主宰竞技的快乐,这不仅使情感得到了宣泄,同时情感的内涵和性质也得到了升华。这种情感可以催人奋进,使人性的主体得以张扬。

4.2 欲望的控制和意识及理性的发展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但这种欲望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要利用人所具有的欲望,同时又要加以控制和引导,就需要进行意识和理性的培养。意识和理性可以使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控制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其达到规范化和优化的目的。在竞技中,相互竞争是人的天性,取胜是人的欲望的满足。运动员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比赛中就难以取得胜利,竞技也就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欲望过度的膨胀,竞争过度激烈,就会失去公平性,竞技体育就会被异化,就会使竞技体育失去人性。而意识和理性可以让运动员客观的观察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并提前感知到所可能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欲望按照一个理性的方向正确发展。有了正确人生观,才能使运动员满怀责任、义务、理解和激情去克服困难和压力,完成任务,也使得竞技得到净化。

4.3 知识开发人的潜能,使体育竞技更加人性

4.3.1 知识改变了人类,同时也使得竞技朝着更科学更人性的方向发展 竞技中充满了知识和智慧,其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身体较量的过程,更多的是知识和智慧的较量。知识的缺乏,就会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对事物的认知度就会降低。只有掌握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才能领悟运动的技战术,认识自己的同时也了解对手,在比赛中更好的把握技术,调整心理状态,获得胜利。

4.3.2 运动员不同的知识结构会反映出不同的素质,反映在训练、比赛中的自觉性和认知程度也会各不相同 知识可以发现和挖掘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激活和放大人体的本能力量,进而延长运动寿命。文化程度低会影响到了运动成绩和队伍的稳定,也使一些有潜质的优秀人才过早的离开竞技场。

4.3.3 竞技运动不会伴随人的一生而成为唯一的职业和谋生手段 目前我们国家有着庞大的专业训练队伍,而能获取金牌的只是极少数的人,在他们身后是一个几十万的运动员群体,这些人的文化知识学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退役后形成了一个“生存弱势群体”。奥运冠军庄晓岩也曾说过:“很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太大了。”知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再就业和创生能力,从而解决他们的竞技后时段的生活问题,也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7]。

4.3.4 知识可以赢得尊重 优秀运动员的场上和场外的表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道德风范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名德才兼备的运动员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广泛的示范作用。目前,我们运动员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是“体强脑弱”,人们对竞技的认知度还局限在运动成绩取得和所获的经济利益上,运动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和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很大关系。人们崇尚知识,尊重知识,知识可以塑造一个运动员的形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由一个“竞技工人”成为一名“运动专家”。如果一名运动员有良好的运动天赋,再加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表现得就越充分,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和人们也会重新认识竞技体育。

5 结束语

(1)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奥林匹克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倡导对人性理想的追求,体现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彰显“育人夺标”的过程。

(2)几十枚金牌并不能代表中国民康国富,也不能掩盖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时期。成绩使人激动与兴奋,但问题和挑战使人困惑和焦虑。我国应从人性和奥林匹克宗旨的多重视角反思当前的金牌文化。

(3)竞技体育是一项人性化的事业,人是主宰竞技的主体,如果竞技失去了人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人性,就造成了运动员各种健康危机。失去了人性的竞技,也就失去了社会存在价值。只有处理好人性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充分认识人的本质,才能在竞技中真正体现出人性的价值,培养出有价值的人才,这也是完善和发展我们国家竞技管理体制的基础,也是竞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竞技的本质和其发展规律其实质是人性与物性统一,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夺标育人过的过程。未来国家竞技的指导思想应由对体能、成绩、奖励等“物性化”的关怀,向“人性化”关怀的根本转变。

[1]付甲,宋继新等.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索——对全运会等赛场的异化现象的反思[J].吉林体育学院,2009(5).

[2]王程,王治东等.技术异化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性化追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A.J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陈沛霖.从现实人性的构成反思教育的现实[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2).

[5]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6]贺昭泽等.现代竞技体育下运动员健康危机的反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沂,李尚滨 .我国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Human ity Regression of O lympic Spirit and Athletic Sports

Zhou M ing,Fu Jia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11)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tatus quo of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lympic spirit and problems in present domestic athletic sports,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humanity in competition,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competi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future athletic sports.

competition,humanity,value

G80-05

A

1001—9154(2010)07—0012—05

book=12,ebook=143

G80-05

A

1001—9154(2010)07—0012—05

周茗(195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2010—04—12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竞技人性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