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神敛求放松

2010-12-08 09:50薛扶民
少林与太极 2010年9期
关键词:外展用力肢体

文/薛扶民

心静神敛求放松

文/薛扶民

“松”是太极拳的关键要领之一。要做到“松”,首先要心静。心静就是排除一切杂念,从开始作准备活动起,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一切烦心的事和不烦心的事都不再去想,把所有的事情都统统抛到脑后、抛到身外,让自己的心能够平静下来。只有心静了,才有可能松,才有可能将气沉下来。心静之后,就要做到神敛。神敛就是把注意力从身外收聚到身内,让自己的注意力关注整个身体,关注身体的一毛一发,关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身体的一丝一毫的感觉和反应。只有做到神敛,才能注意到自己有没有松,才能注意到松的变化,才能体会到松时不同部位的不同感觉以及松的进展,如从肩松到了大臂,再松到了小臂等。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心静和神敛呢?一个方法是“小脚散步”,就是像小脚老太婆那样,迈着一脚长的步子慢慢散步。我是围绕着自己打拳的地方,在20米×10米见方的一块地方散步,1圈大约100步。先散步4圈,然后做准备活动(揉膝、弓步、扑步、揉腰、提水),每做完一项准备活动散步2圈,全部准备活动做完大约接近半小时。因为“小脚散步”的步幅很小,而且比较慢,很容易做到心静和神敛,而且在“小脚散步”的过程中还可以体会各种要领,比如卷尾闾、沉丹田、沉肩坠肘等。

心静、神敛之后就是“松”。“松”先从肩上开始,就是先松肩。我的方法或者说诀窍是,尽可能把松肩贯穿到除睡觉以外的生活的每时每刻。从早上醒来,就注意松肩,上厕所、洗脸、刷牙、吃饭、出门、走路、工作、坐桌前、坐车、看电视,只要能注意的时候随时都注意自己有没有松肩。这样一天清醒状态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松肩,经过一年半的练习松肩基本可以变成自然身法了,也就是不用再有意识地去松肩也能在自然的状态下松下来。肩松下来以后,自然会松到臂,再往后会松到肩胛骨及周围,再往下就是松腰、松胯。

最开始的“松”应该从肌肉不用力做起,不论是做准备活动,还是行拳,每个动作都要在肌肉不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经过几个月肌肉不用力的行拳锻炼和平时注意肌肉不用力的要领,就逐渐进入到卸掉肌肉的力的层次。肌肉不用力时,肌肉中实际还含着一个力,这就是对抗地球引力让身体达到自然平衡的力。肌肉中的这个力平时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失重或超重状态下,才能感觉到这个力的存在。深一层次的“松”时,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意识,逐渐地卸掉肌肉中对抗地球引力的这个力。当你逐渐卸掉肌肉的力时,你就会感觉到两肩、两臂发沉,这个“沉”就是两肩、两臂自身的重量。先有“松”后有“沉”,“沉”是深层次的“松”,是深度“松”的结果。当“松”和“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变成自然身法时,神经感觉和肢体机能达成新的平衡,加上其他身体机能的深层变化,这时你反过来又会感觉到两肩两臂的轻和活。这种轻,让你感觉到身体包括两肩两臂仿佛是用纸做的,走起路来像飘起来一样,轻快的感觉没法形容。活的感觉,就好像你的两肩两臂不是你的了,仿佛是安在你身上的两个物件,身体转动时两个物件摇摇晃晃、咣咣当当。从“肌肉不用力”到“卸掉肌肉的力”,再到“卸掉两肩两臂”,这就是“松”的三个阶段——松、沉、活,或者说放松、松沉、松活,体现了“松”的三个层次。

一般生活中,如果我们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运动一次,第二天、第三天就会肌肉酸痛,经过长时间连续的运动肌肉就不会酸痛了。而太极拳运动则相反,开始运动时肌肉完全没有酸痛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肌肉慢慢会有酸痛的感觉。这是因为太极拳运动中肌肉的运动和现代运动中肌肉的运动是完全不同的。现代运动主要是通过肌肉收缩带动肢体产生运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肌肉由于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运动就会有不适和酸痛。而太极拳首先要求的是“放松”、“肌肉不用力”,所以开始时肌肉没有受到强烈的收缩、伸拉,完全不会有酸痛的感觉。但是太极拳不是说肌肉不运动,而是要求肌肉不能主动收缩、伸拉去带动肢体运动,它是在肢体的带动下被动地随着肢体运动。开始的时候,肌肉由于不主动收缩舒张产生运动,所以不会有酸痛感,但随着长期被骨骼、肢体牵着被动运动,肌肉中的纤维组织就会一点一点地被拉开、被拉得松松软软,就会有酸痛感。太极拳锻炼中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更为强烈的酸痛、拉痛、撕痛、裂痛感,如锁骨处在某一个时间段上常常会有撕痛感,手臂外展时感觉锁骨上的膜或者其他什么组织好像被从锁骨上撕下来一样非常痛,等到经过一段时间锁骨周围的组织慢慢变得松软、松开时,疼痛感就自然消失。撕裂感附着于骨骼周围的小肌群或骨骼下面保护内脏的肌群,这些肌群平时不随肢体动作运动,一般情况下受到主肌群的保护,但在太极拳运动中由于主肌群放松不用力,这些特殊的小肌群失去了保护,会随着肢体行拳时的各种动作被轻轻、慢慢地拉扯和揉搓,天长日久这些小肌群被拉扯、揉搓的幅度越来越大,便可能会有撕裂一样的疼痛。随着运动的不断持续,等到这些小肌群完全被揉搓、拉扯得松软透、化解开了,疼痛感就自然消失了。在肌肉松的过程中,还会有一种硬块感,这是因为肌肉在松的过程中并不是整块均匀地同时松,而是有的地方先松,有的地方后松,后松的地方就像有一个硬块。肌肉松的过程就像冰块融化的过程,肌肉松透时就像冰块融化成了水,有一种透明、透彻、清爽、玲珑剔透的感觉。

关节松是在肌肉放松、不用力的前提下,在行拳中做肢体伸展动作时加上骨骼外展和抻拉的意识,长期日积月累产生的关节松开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松软的现象。

练太极拳两三周以后,不需要特殊的要领和意识,只要放松,关节就会发出“叭、叭”的声响。这种平时用力扭动关节、动作幅度比较大时才会发出的声响,在习练太极拳时不用力、动作幅度非常微小时也会发出。经过较长时间的习练,在行拳时加上肢体外展和抻拉的意识,会产生很强的关节松的感觉,在做由近到远的外展动作或转动动作时,关节会由近到远一个接着一个地错开,骨骼一节一节展出,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展出。例如,作单鞭动作时,左手臂自左胸前向左前方立掌展出,这时先是左肩关节错开,外展动作传递到左大臂,接着左肘关节错开,外展动作传递到左小臂,再接着左腕关节错开,动作传递到左掌立掌展出或推出。这个过程是动作逐节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从左肩到左手的三个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都松开,左臂被分成三段,大臂、小臂、手掌,动作一节一节、一段一段传递过去。这种感觉在关节松开之前是不会有的,也许这就是拳论中讲的“节节贯穿”。这种关节的松还常常出现在转体动作时肩关节会错动,这种错动能感觉到,也能从外形肢体上看到,错动时会有微小的闷响而不是脆响。

传统太极拳有“抻筋拔骨”一说,也就是说筋的松和关节的松是联系在一起的。松筋和松关节一样,都是在肌肉放松、不用力的前提下,行拳时加上肢体外展和伸拉的意识,天长日久筋腱组织慢慢就松化开来。所以习练太极拳不像外家拳,不需要特别作拔筋的训练。

不管是松肌肉还是松筋骨,都还是初级阶段的机能变化。真正能够改善人体机能和内脏器官功能的还是高级阶段的“通经络”,即经过长时间的放松锻炼,人体的经络更加通畅,气血循环更加顺畅,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很多感觉,如麻、辣、酸、胀、痛等感觉,包括我以上谈到的感觉很多都会因人而异,每一个人的感觉不一定都相同,只要能达到锻炼身体、改善体质的效果就是达到目的了,不必刻意追求某一种感觉。刻意追求某一种感觉,反而会影响行拳时的放松,搞不好还会有反效果。

猜你喜欢
外展用力肢体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
郑州市出重拳打击“会外展”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面试六禁忌
暴力行为
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