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心得

2010-12-10 05:08季兰启
素质教育 2010年10期

季兰启

摘要: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上作文课学生头脑中没有材料、无话可说,没有写作积极性;教师改着学生干巴巴的作文,也觉得没情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一、 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了适时、适度的点拨指导。

关键词: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因此,写作往往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下的试金石,作文教学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实践。

一、重视语文积累。

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养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视组织学生多练而不大注意引导他们多读,却是存在着的实际问题。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就是读书,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熟的思想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到前人来自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表达技巧。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生作文,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作起文来也就越发容易。为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鼓励学生多读多看。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书是知识的海洋,具有充实和造就人的丰富资源和强大魅力。古今中外,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越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要鼓励他们下工夫多读书,并规定了"中学阶段要保证三百万字的阅读量"。很明显,这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完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引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徐特立同志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记读书笔记的意义。

首先,学会做课内笔记。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每课的知识内容有重点的选择积累。具体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把课内笔记大体分为三大块,即课前预习记录,随堂记录和巩固记录。

1、课前预习记录这一部分具体是这样要求的:第一小部分要求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点字词、成语及名言名句。第二小部分是整体感知文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体会出的作者的观点、感情;写出对文章内容、语言和写法的心得;写出重要、关键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写出文章优美精辟的语句。第三小部分要求是写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以待课上讨论、解决。

2、随堂记录。要求学生在这一部分记下老师当堂课所讲的有关课文的重要内容,以便课下参考复习。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讲到这样几个重要问题: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通过课文表达了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的记录让学生有效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与重点,掌握了如何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

3、巩固训练。每课学完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把掌握不牢的课本重要知识再进行梳理一便,来巩固记忆。

通过记课内笔记,既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的能力,又巩固了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头脑中有所积累,所学知识自然能更好地吸收转化。

其次,是学会做课外读书笔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适合自己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或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及长篇文学名著等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做课外读书笔记。

(四)还应重视日记的作用。日记是练笔的方便形式,许多著名作家的成功都是得力于日记,像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他的一些作品的取材就是取自他日记中的内容。所以,我在平时注意学生的日记的写作,以次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积累。

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读写结合,这样就很好地把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体活动。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处于承前启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学生是学习写作主人,学生写作积极性调动与发挥与否,直接关系作文教学的成败。"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方式,都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换来的是学语文爱老师、爱学校、爱生活、爱作文、爱文学的浓浓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消除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实践使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框范学生,其结果必定使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高尚得师德、文德,过硬的业务功底,强化自己,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在训练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一)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因此,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是技术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二)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多积累。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练,有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

叶圣陶先生告戒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如冬季到了,学校因条件差,需同学们自己找报纸、裁好,再打好糨糊糊窗缝;还有购来炉子,需要套好各种"件",需要安装适当。如何做这些实践活动?女生仔细,就让她们糊窗缝,男生能干,善动脑筋,就叫他们套炉子,安装好。教师在旁边做顾问作指导,余下人员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把这些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动作、表情、语言、观众如何评价等记录下来,写成文章能不生动吗?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变幻莫测,但课堂时间有限,课本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又极少,只有带领学生涉猎课外,才能拓展视野,增强兴趣。采用的方法常是:①开展课前三分钟训练,给学生口头锻炼的机会,内容不限,可讲个笑话、说件新闻、邻里故事等。②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链接成语、对对联、猜谜语、编歇后语和小故事等。③举办诗文朗诵比赛、表演小品相声等。这些活动,学生大都竟相参加、兴趣倍增,有了兴趣,还愁不爱语文,不爱作文吗?

(三)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我们的教育要设法激发学生寻找、发现、创新的热情,尽情地去释放生命中的创新能量。"数年来,我们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先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两节课过去,草稿打不成。有的甚至作文都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面对这一现状,我想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鼓励他们品尝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弥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入履薄冰之感;初春,当春姑娘把春色撒上柳梢,看着那似有若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让人为之心醉;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工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了万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所有这些活泼与景象都会激起能够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每当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让学生仔细观察,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即兴作文,把他们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全心投入、挥洒成文吗?从写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引发争论,以至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唇枪舌战,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自己、说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又有的可写,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四)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而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同位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择优拿到全班念,师生共同评价,让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效果很好,学生不但兴趣很高,而且又觉得过瘾,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我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作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书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得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的地进行修改,减少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搞下去,就不愁文章改不好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其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册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