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弹论”对“被时代”现象的另角度解释

2010-12-20 08:55迟晓明李一行陈晓一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传播学观点

迟晓明 李一行 陈晓一

摘要:“被时代”是时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播事件,其出现绝非是偶然和荒谬的。本文借助传播学发展史上的“魔弹论”观点,从传播过程各要素呈现强弱对比的态势、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大众传播是其本时代社会背景折射三方面,对“被时代”现象进行了另角度解释,以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

关键词:大众传播魔弹论被时代

2009年东亚运动会期间,一则和比赛成绩同样吸引公众眼球的娱乐八卦新闻“郭晶晶被悔婚、刘翔被恋爱”,被媒体和公众炒得沸沸扬扬。这两位中国体育界的重量级人物,一时间从社会非弱势群体变成了舆论弱势群体,身陷“被时代”的尴尬。其实,这“被悔婚”、“被恋爱”都并非独创,在此之前,类似不及物动词的被动用法已出现多次。白岩松被自杀、大学生被就业、人民群众被代表、灾难过后被捐款,等等。就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难住了许多考生的英语作文题目又催生出一个新的流行语——“被火锅”。一个并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不及物动词的被动用法却频频出现,人们不禁疑惑:2009年我们为什么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了一个“被时代”?

有人说这是荒谬的,纯属偶然现象,也有人将此归罪于网络,认为一切都是Internet惹的祸。的确,如果仅孤立地看现象,“被时代”的到来确实并非人们预料之内的计划性事件。但纵观大众传播学发展史,这似乎又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学发展史上就有一种流行的“魔弹论”观点,又称“皮下注射论”或靶子论。这种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①

虽是两个相差甚远的传播学发展时代,一个是早就不合时宜的传播学观点,一个是正在发生着的传媒时代新现象,但两者之间却可以相互对比、印证。我们不妨用“魔弹论”观点对“被时代”现象做另角度分析,重新审视一个已经过时的观点,并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被时代”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

传播过程各要素呈现强弱对比的态势

事件一:2009年10月,一条关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自杀的信息忽然在网络上疯传,把大家着实吓了一跳。好在主持人天天上电视,假消息不攻自破。可无论是谁,无缘无故被卷入这样一个关于“生死”的谣言,从情理上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后来针对此事件,媒体称白岩松“被自杀”了一回。事件二:1938年万圣节前夕,哥伦比亚广播了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听众误以为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并向自己逼近,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这成为大众传播中特殊事件验证魔弹效果的典型案例。②

两个相隔71年的大众传播事件,虽呈现出诸多细节上的不同,但却有着一致的表现特征和原因,即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呈现出强弱对比的态势,并因此造成话语权的不平衡。按照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理论,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都有明确划分。它们之间存在也一定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否则将不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也无法完成基本的信息流动。那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各要素都很重要,都具有各自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多要素并存,虽说同等重要,但在实际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强弱对比的态势,这成为5W各要素共存的基本关系之一。

所不同的是,“魔弹论”观点和“被时代”现象中,各自呈现出的强弱对比态势的要素主体不一样。“魔弹论”是一种强调传者与媒介二者合一为强势体的观点,其强弱对比关系的要素主体是传者、媒介与受者。在事件二中,强势体是哥伦比亚广播,弱势体是成千上万缺乏辨别能力、对科幻广播剧信以为真的听众。而“被时代”现象是传者、媒介和受者(即媒体和公众)三者合一为强势体,与被传播的讯息内容之间形成的强弱对比关系。表现在事件一中,强势体为媒体、公众共同参与的网络信息传播,而白岩松、郭晶晶、刘翔们成为被传播的讯息内容,变成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弱势体。另外,“魔弹论”观点是用主动句强调强势体主动实施行为,重点突出强势体的强大;而“被时代”现象是用被动用法强调弱势体的被动承受行为,重点突出弱势体的微弱。尽管语法使用和侧重点不同,但这种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所呈现出的强弱对比的态势和话语权的不平衡是一致的。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媒介是大众传播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和因素,其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并促进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进程。作为新生事物,像许多其他的社会变革一样,会对社会公众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相应的传播事件。“魔弹论”观点和“被时代”现象都有此方面的成因。

在“魔弹论”观点盛行前后,正是报纸、广播代表最先进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时代,也正是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迅速发展的初期。其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巨大的能动影响和作用,是前所未有的,致使公众过高估计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效果,从而产生了一种恐惧和忧虑心理,在意识到媒介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时,也开始担心其强大的力量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负面影响。“魔弹论”观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公众心理环境中诞生的。在美国,许多人仍然相信是赫斯特报系一手挑起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事实上,赫斯特报系确实在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一场战争的爆发是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如果说一份报纸仅靠虚假新闻就能挑起一场国际战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并不充分。人们这样认为,还是因为对大众传播媒介强大作用的一种放大和畏惧的心理。

在“被时代”现象出现的今天,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已不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也已渐成熟。在研究实践中,人们发现大众传播媒介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只是相对而言。公众在媒介面前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靶子”,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能动与反馈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魔弹论”成了过时的错误观点。但在今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给公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公众从原来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具备受者和传者双重身份的新要素主体,这大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使得今天成为一个“人人都当记者,事事都是新闻”的时代。公众的全方位参与,又缺少相应的监督,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爆炸的态势,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秩序混乱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霍启刚旧照片被拼图推断郭晶晶遭悔婚,捕风捉影传刘翔恋爱,这些没谱的消息在网络中疯传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大众传播是其本时代社会背景的折射

任何一种大众传播现象、观点或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是其本时代社会背景的折射。“魔弹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所以被用来验证魔弹效果的特殊事件中有许多都是来自世界大战的战争宣传,如英国的对外宣传和纳粹德国的对内宣传。

“被时代”现象出现在伴随着网络舆论发展而公众民主意识日渐增强的时代,但同时社会民主舆论体制并不完善,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正是“被时代”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人民群众被代表”、“大学生被就业”现象中,当事人本身就是社会的相对弱势体,他们出现“被时代”现象,正是因为社会民主舆论体制不完善从而导致弱势体话语权的缺失;③而“郭晶晶被悔婚”、“刘翔被恋爱”、“白岩松被自杀”之类的谣言传播不同,这些明星当事人并不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在公众广泛参与的网络传播中,公众有言论自由的意识再加上媒介提供了实现的平台,就能形成巨大的传播力量,将其卷入舆论的漩涡;另外,为利益而策划、炒作舆论事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魔弹论”观点与“被时代”现象本来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类事物,但从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却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关联。如果说“魔弹论”早被证明是片面、错误的观点,那么今天“被时代”现象对其某些另角度的印证,是不是可以说明“魔弹论”还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果说“被时代”现象的产生是一种偶然,那回顾“魔弹论”观点,却能给出一些合理的另角度解释。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被时代”现象绝非人们所说的偶然和荒谬,它的产生有其深层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内在的传播学规律。

注释:

①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241页。

②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程,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 http: // jpk. cust. edu. cn / cbx / article_show.asp?id=27

③网易新闻:《“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http: // news. 163. com / special / 00012Q9L /beishidai 090724.html,2009-07-24

参考文献:

1.胡翼青:《对“魔弹论”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8)。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传播学观点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观点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