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总是把眼睛盯在成就上

2010-12-26 01:25李威
中华魂 2010年2期
关键词:疾苦贫困山区民生

文/李威

不应总是把眼睛盯在成就上

文/李威

最近,我的一位同学在担任某市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时,策划了一部题为《××贫困山区行》的专题纪录片,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好。有不少人说,这是一组能够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并可以载入中国新闻史的专题系列报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专题片播出不久,我的这位从事了20多年新闻工作的老同学,便被调离了新闻部。虽然仍担任该电视台的部门主任,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他为之奋斗了20余年的新闻事业。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宣传一直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突出主旋律,意在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反映现实,引起关注,改善民生,这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一首题为《寄唐生》的诗中就曾写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样的创作动机驱使下,他写出了《卖炭翁》、《观刈麦》、《杜陵叟》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从未因为在自己的诗作中反映一点民生疾苦而受到朝廷的处分,这说明当时的执政者对于维系自己的统治还是有信心的。由此我想到,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政府官员,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民生疾苦的态度,都是衡量其政治品格的试金石。我的这位同学之所以想到这样一个创意,用自己手中的镜头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市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绝对无意于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并非要抹杀地方官员的工作业绩。只是要让政府机关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帮助落后地区的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这是何等善良的愿望啊!这样的愿望怎么换来被“调离”的结果呢?

应该承认,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但是,勿庸置疑,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各省、区都是普遍存在的。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仍然堪忧,部分城乡人口的生活仍在温饱线以下,这是我们的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温家宝总理在许多公开场合都不无忧虑地谈到这个话题。比如,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所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就曾十分动情地说:“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中国西部农村还有不少落后的地方。在那些贫穷的偏僻山村,人们还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古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这是多么动情的话语,何等爱民的情怀啊!可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地方干部,看到一点负面的反映现实问题的报道,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拍桌子,瞪眼睛,以为这是有悖于宣传、报道的主旋律,更狭隘一点的领导甚至认为这是往自己的脸上抹黑,于是,便有了我的这位同学不失体面而又耐人寻味的调动。

我们的领导干部,似不应总是把眼睛盯在成就上,盯在亮点上。因为成绩毕竟属于昨天,充其量只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想干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必须有眼睛向下的作风,有体恤民生的情怀,有正视现实、解决矛盾的勇气。我的这位同学如果有幸遇见几位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好领导,恐怕就不会遗憾地离开他所深爱着的新闻战线的前沿阵地了。

猜你喜欢
疾苦贫困山区民生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总理环卫
山里炊烟暖 孩子笑开颜:“春苗营养厨房”落户宁夏贫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