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分析

2010-12-26 03:56孟威佳宋晓维
行政与法 2010年5期
关键词:消极要素犯罪

□ 孟威佳,宋晓维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分析

□ 孟威佳,宋晓维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殊性决定的主观要素变化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条件。本文在借鉴艾里克·埃里克森等人关于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期犯罪预测变量的主观要素进行了人格归因,提出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变量,对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同时对教育实践中自我意识塑造的目标要素进行了关注。

青少年;自我意识;犯罪心理预测变量

一、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的人格归因

(一)个性是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内在决定因素

⒈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分析。长期以来,国外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中普遍认为,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给自己或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的情况。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早期,精神科医生一般将其诊断为行为障碍,但如果这些行为引起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麻烦和伤害而是违法的后果,社会则一般认定其为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时期心智发展的半成熟状态,导致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犯罪主观要素研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虽然学术界一般趋同于传统的犯罪主客观要素划分原则,但对于起决定作用的主观要素研究还存在不同认识。在同类问题的研究中,被多数学者认同的犯罪预测变量主要是以这一阶段心理的固有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征以及学业成绩影响等要素为主要内容。

⒉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的内在关系。在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要素分析中,主观要素一般被作为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的内因,而客观要素则相应成为其犯罪预测变量的外因。导致青少年犯罪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主客观要素的交互作用。其中,青少年主观要素作用具有首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并影响其它客观要素作用的发挥。而自我表现、自我概念、自我认同以及自尊的价值等方面要素,是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主观要素的重要内容。

⒊个性是青少年犯罪预测变量的决定要素。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受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特殊性及群体特征的影响,其犯罪虽然在个性类型上没有固定的指向性,但在发生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个性指向,即心理倾向性。个性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影响的基本表现是:首先,个性发展会影响青少年日常行为特点,特别是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偶尔的(通常也是无害的)尝试性行为。国外研究一般将其界定为“危险行为”或“麻烦行为”。其次,个性特征的影响一般常常与青少年最初的问题行为相联系。如社会性张扬、自我中心、自闭倾向、强烈的怨恨与敌意感、缺乏自我控制等个性特征,极易引起逃学、不服从教师管理,喝酒、滥用药物、过早的性行为等“准成人”行为。有的则加入帮会、与犯罪同伴交往、打架斗殴、威胁恐吓、离家出走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问题行为的出现可能直接导致犯罪现象。

(二)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键变量

⒈自我意识是影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青少年个性结构发展过程看,个性所包含的能力结构、气质结构以及性格结构都受制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最重要的感知、体验和调控要素,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则是人类行为活动水平、稳定性和态度特征的典型标志。尤其是个性系统中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性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世界观要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我意识对个体完成活动的监督与调控机制。在青少年个性体系中,自我意识作为影响个性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监督、指挥和调解功能,是影响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⒉自我意识发展与青少年人格的冲突。包括艾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kson,1902-1994)在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青少年期自我认同危机理论”。认为这一时期的自我认同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因此,自我意识还不能帮助个体完成心理幼稚期的蜕变任务,以至于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个体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控活动还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对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动因,艾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角度,他指出人类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每一阶段个体都要完成相应的心理社会性任务。艾里克·埃里克森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标准的危机期,是冲动不断增长的正常阶段,其明显特征就是自我力量的波动。青少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积累自我认同经验,建立起一种个人自我认同感,才能避免角色扩散和自我认同扩散的危险,准确评估自我,明确发展目标。相反,如果缺少积极准确的自我认同,其人格发展就有可能出现自我怀疑、混淆、思维混乱、冲动、与父母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自我力量减弱以及身体症状增加等模式。

艾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从人格角度描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尤其对消极心理品质进行了缺少应有的自我认同感、人格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体就不能在成长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归因,其核心要义就是强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结果可能被直接整合内化为消极的个性品质,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既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一时期人格发展冲突的诱因,并由此成为青少年犯罪行为和犯罪倾向的主要根源。

二、自我意识发展决定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是人在特定状态下从事某种活动时,各心理要素间多水平、多层次的构成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半社会化状态”,决定了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半成熟状态”,即自我认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能力相对于成年人还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发展导致的各种认识障碍、情感损伤及心理冲突,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我角色定位,使之产生过分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强的自尊与过重的自卑感,甚至出现自我和社会关系的错误认同。

⒈自我意识发展对青少年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艾里克·埃里克森认为,如果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未能形成社会认可的角色,或者他们自己觉得无法达到成人要求的水平,就有可能选择消极的自我认同。如社会性弘扬、目中无人、内心矛盾、充满怨恨或敌意、缺乏自我控制等。在艾里克·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犯罪正是建立消极自我认同的一种尝试,而这些消极的自我认同正是导致其犯罪的最重要的个性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相信低自尊感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自尊的需要是影响犯罪动机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尊需要使其对自我的人格、权力、荣誉和地位等方面的认同还有待发展,而社会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甚至使其因出现低自尊感而寻找一种心理方面的补偿。

⒉自我意识发展对青少年情绪自我调控水平的影响。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问题行为都带有“同伴欣赏”和“偶尔尝试”的倾向。同伴间的互相欣赏、模仿以及鼓励和暗示行为,使其很容易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景下出现情绪的暂时失控。如破坏和伤害行为、酗酒和药物滥用行为、逃学和打架等极端行为的出现等,都是这一阶段问题行为的典型代表。对这一观点,艾里克·埃里克森也曾经强调,形成消极自我认同的青少年可能会从犯罪的同伴团体那里找到支持,而这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消极自我认同并进一步采取极端的行为。

⒊自我意识发展对青少年意志调控水平的影响。意志是人类确定自觉行为目的的开端。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意志行为在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等方面还有待成熟。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半社会化状态决定了其意志活动水平同样处于半成熟期,表现为意志的坚韧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尚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上这一时期的人格发展正处于渴望独立、摆脱依恋、追求自主状态等,因此,在希望脱离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束缚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各种压力、紧张和冲突下意志的低控制力现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心理意志水平的薄弱,有可能直接造成同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各种心理链条的断裂,从而导致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⒋自我意识发展对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直接影响其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如荣誉感、道德感、价值取向等。人类自我意识活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了对社会责任、义务、荣誉、使命、价值观等一系列内容的认同、体验和监控。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尚处于矛盾不断分化状态,是由分化趋于统一的过渡状态。自我意识发展过程顺利,其自我评价就具有客观性,行为活动就具有肯定性和积极性。相反,则会导致自我矛盾的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自我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导致消极行为的产生。

三、相关对策

“自我”和“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如何看待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问题,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评价这种发展,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是教育活动中制定相应对策的关键。

⒈把握自我意识发展的关节点。所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节点,是指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生长点,也是教育过程的关注点。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可能进行心理干预的关节点是其在这一时期可能同时出现的多种自我状态。如“抽象的、唯心的自我”、“分化的自我”、“波动的自我”、“矛盾的自我”、“现实的与理想的自我”、“真实的与虚假的自我”、“社会比较中的自我”、“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自我保护中的自我”、“无意识中的自我”等等。国外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适当的心理干预,青少年时期一般会表现出积极的自我状态,如“自我接受”、“自我谐和”、“自我肯定”、“自我褒评”、“自我注重”、“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以及“自我实现”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处于自我确认和较高强度的自我肯定状态,其行为活动也将具有相应的积极取向。教育者工作的意义或价值在于,引导其积极的自我状态,帮助他们构建较为稳固的自我图示,通过对其活动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来提高他们对自我的信念,顺利完成自我的整合,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减少自我矛盾冲突带来的内在困扰,逐步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概念。

⒉把握自我意识发展的冲突点。青少年时期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关于自我的表现形式,即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从自身立场出发而认识的自我;投射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的他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理想的自我是指个体心目中想象的未来的自我形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同社会之间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很可能导致主体出现“现实我”、“投射我”以及“理想我”的冲撞,表现为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生理要求与心理需求、客观实际与主观认同、学校教育目标与个人兴趣爱好、老师家长期望与自我成长愿望等诸多方面,若心理认同出现断层而产生自我意识发展障碍,如过分的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都是导致其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系统中,三种表现形式之间总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体现其对自己的学业、外貌、能力等各方面不能完成客观的评价。而解决这种冲突的关键是帮助其建立适度的自尊,形成客观的自我影响和自我价值认同感,使其感知和理解生存的尊严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获得成就感,驱动其进步并不断融入社会。反之,如果自尊发展不良,青少年就会缺少积极的自我知觉,从而降低人际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并有可能导致其学校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相信低自尊和青少年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人们认为犯罪是试图对消极自我感受的补偿。成绩不好、与同伴难以相处、似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青少年,一般会形成对自我的消极认同,受到低自尊的干扰,他们往往会因此而寻求一些消极的行为活动方式,如选择与问题青少年作为同伴,而后者对其问题行为的赞扬或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就会使低自尊青少年逐步走向犯罪。因而,帮助其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强化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疏导和解决心理冲突的有效手段。

⒊把握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是在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构成的多元背景下完成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环境必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矛盾冲突,把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作为教育活动中体现人文关怀的中心内容。

首先是成长过程中对爱的需求。作为一种肯定的情绪情感需求,爱与被爱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同社会进行联系和交往的重要纽带,而这种强烈深沉的特殊情感多迸发出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相对于人生其他时期来说,青少年时期对爱的需求更为强烈,爱的关怀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个性成长就很容易产生缺陷,如反抗心理、孤僻心理、冷漠心理等消极心理的出现,以及各类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体验的产生,都会使其心理发展出现障碍而影响行为活动。

其次是友谊等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以友谊为核心的个体社会交往需求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同人生其他发展阶段相比较,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和成熟对友谊具有更大的依赖性。相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同龄人的肯定性评价,同伴的肯定性关注和积极的理解、关怀能给予其更大的精神激励。反之,失去友谊的青少年个体更有可能出现消极的人生体验。在青少年的行为引导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对友谊等社会交往心理的关注,引导他们发展积极的友谊关系,避免不正当“小团伙”等畸形友谊的出现。

[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英)朱里娅·贝里曼.心理学与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美)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Erison,E.H.(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

(责任编辑:王秀艳)

On Variables Analysis about Prediction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Psychic

Meng Weijia,Song Xiaowei

Particularities of adolescents change the subjective element of an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In this paper, EricoEriksson,who draw on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of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juvenile crime predictor of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the attribution of personality,made the system self-awareness as an important variable of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a deep influence,while the practice of self-awareness on the education goals shape the elements of concern.

juvenile;self-awareness;variables of predictions of delinquency psychic

D669.5

A

1007-8207(2010)05-0119-03

2010-03-20

孟威佳 (1965—),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基地社科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宋晓维 (1962—),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基地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消极要素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犯罪”种种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