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我国高职教育

2010-12-26 05:12郭有环
行政与法 2010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 郭有环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浅谈如何搞好我国高职教育

□ 郭有环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从培养目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培养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对策,以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知识经济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国家更加需要大力发展和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高职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构建培养目标时,各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的发展趋势,每开设一门专业,就必须深入到市场、企业调查研究,通过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使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成为同类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还要及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在教育思想上要把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转向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上来。

⒈知识结构。关于高职学生知识结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基础化、知识综合化、知识前沿化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三大途径。

知识基础化,就是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上。高职教育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的,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能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的,而不是学术型的。所以基础理论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讲得太深。要实现知识基础化,一是课程体系要基础化,稳定公共基础课程;二是基础课的定位要基础化,应当是一些原理性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知识;三是基础课的功能要准确,要提高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上去认识。

知识综合化,就是说知识是一个整体,但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整合。在高职教育领域,知识综合化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壁垒,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整体性,采用文、理、工相互渗透的设课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知识综合化,要做到三点:一是知识在学科功能结构层次的渗透与综合;二是知识在科学目的和价值层次上的渗透与综合;三是知识在方法论层次上的渗透与综合。

知识前沿化,是指在学习中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努力扩张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因循守旧。要实现知识的前沿化,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化;二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化;三是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一些前沿的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研究。

⒉能力结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这些能力大致包括五种:一是操作能力,即通过学习某专业知识后经过实践强化所获得的实用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二是学习能力,即为适应知识更替的速度,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即组织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能力;四是表达能力,即熟练运用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五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样要紧紧围绕其培养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需要;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管理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延伸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注重强基础,活模块,能适应职业岗位变动的需要,打下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掌握最好的实用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能爱岗敬业,能拥有较强的创业本领。

⒊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即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要求自己,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坚定全面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念,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二是道德素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步入社会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业务素质,即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适用工作岗位的需要;四是身体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一线岗位和艰苦行业的工作需要;五是心理素质,又可分为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和个性素质等;六是劳动素质,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构成的特色之一,即要求学生具有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立足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操作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结构,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协调发展,即科学与人文并重,共性与个性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功利与做人兼顾,专业与基础宽厚。其次,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增强经受挫折的能力,扩展自身的潜在领域,发挥蕴藏的生命潜能,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要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高职校院学生的自信心。要改善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第三,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之,素质结构的构建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在实施上要从课堂运作,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依靠内化和实践的途径去促使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

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要注意三者的协调发展,尤其作为高职教育必须树立起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以素质为核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才观。一方面要注意克服重知识,轻能力,导致“高分低能”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重能力,轻素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错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与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科学建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高职教育,应逐步淡化专业对口意识,加强基础素质教育,融“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一是要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二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联系,增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三是要加强基础课,开设选修课,保证学生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知识联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四是要注重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职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五是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⒉贯彻“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单纯地调整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还包括受教育者自我更新的需要。通过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同时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一是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注意三者的协调发展;二是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三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四是加强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⒊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是专科层次的教育。专科学制短,计划课时少,仅靠教学计划本身难以达到培养规格所要求的标准。可以通过调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实验室对外开放等形式,精心安排隐性课程计划,以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显性课程,使素质教育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

⒋按“宽基础、活模块”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以目前职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未来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而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大多还是老的“三段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不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开展的素质集成式教育,其课程体系具有模块集成的特征。笔者认为,按照“宽基础、活模块”来设置课程比较科学。所谓“宽基础”就是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方法设置课程,并不是针对某一工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在一群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活模块”,就是所设的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术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双证书”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建构这种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要灵活处理基础课模块与技术课模块的关系。按职业领域和岗位群实际需求,对针对性很强的职业岗位群,基础可相对“薄”一些,突出技能模块,而对岗位变迁发展较快的职业岗位,则应加厚基础,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变迁的能力;二是努力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空间壁垒,即同一基础平台上的各种技能活模块可通过选修方式,实现不同专业之间课程互选和学分认同;三是实现整体优化,开发综合性课程;四是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确定基础平台与技术模块之间合理的结构比例;五是正确处理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拓宽基础平台中,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

四、认真制定配套措施

⒈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两种模糊认识和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也就越高,盲目追求学校升格。学校办专科没几年,提出的发展方向就是争取早日升为本科院校,不安心于在高等职业这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还有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除和压缩,人才培养基本沿用本科模式。这些认识都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在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的同时,一定要统一认识,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高职的特点进行,在努力构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推进教学的配套改革。一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删除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符合培养目标,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新知识。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按照“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突出训练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改革考试方法,鼓励采用口试、答辩、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极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⒊按照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科研与生产、管理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产学研结合,必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的实际,整个培养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行业、企业要参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主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经常或定期到用人单位了解其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请用人单位参与;二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学校与生产实际部门的联系,让教师到企业锻炼或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在教学科研方面,坚持面向企业工作实际,与企业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与一线同志共同开发科研产品等;四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由学校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师共同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⒋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应体现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有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渠道。但从根本上讲,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应由社会及用人单位来评价。因此,各校应建立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具体讲,就是直接由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质量,由毕业生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来找出问题,并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任务。

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够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只有将它放在经济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统筹协调发展,并能科学建构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正确处理好它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谢培苏.对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04).

[4]俞克新.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1).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教育部商权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黄小育)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Guo Youhuan

With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ow to educ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alent,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key higher education issues.In this paper,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model start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from Training objectives,quality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other three,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to train higher education technology talents,in order to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objectives;education;curriculum

G71

A

1007-8207(2010)04-0088-03

2010-03-02

郭有环(1956—),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工程技术、职业师范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