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2010-12-26 20:47李守超
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先进性学习型实力

李守超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李守超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执政党更加注重党的建设问题。软实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决定性的位置,党的软实力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党建软实力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党的软实力建设的具体内涵、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经验总结。

党的建设;软实力;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学习型政党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约瑟夫·奈把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一样重要。奈提出,软实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 (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 (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1]将软实力概念引入党的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软实力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政党软实力的内涵

政党是由一定阶级和阶层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是基于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需要产生的。综观世界各国的政党建设,从中可以得出政党要由党员、党的理论、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所代表的群众组成,党的发展壮大更是要由党员素质提高、党的理论的创新和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和群众基础的扩大所决定的。就相对于党员数量、党的各级组织来说,政党软实力建设就是指对政党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和价值的力量。执政党软实力源于对一个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的认同、源于对一个政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追随、源于对一个政党制定的制度的支持而产生的权力。党的软实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凝聚力——增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党的凝聚力一方面来自于党思想建设的感召力,一方面也来自于党员主体的先进性和党内民主和谐的氛围,尤其是“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2]。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为激发党的凝聚力的伟大力量。因此,党的凝聚力是党的软实力的灵魂和根本所在。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党的思想的统一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坚持党的思想建设,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就是要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就是要坚持党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党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思想建设推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力量之所在。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靠的也是我党自身的先进性。因此,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就不得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同时,党内民主和谐的氛围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党内和谐和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党在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建设。

(二)战斗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战斗力直接体现在一个政党是否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体现在一个政党是否是执政党,体现在是否能够增强政党的执政能力,保持政党长久执政。因此,党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政党的思想理念和远大理想可以实现。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战斗力就成为党的软实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是党自身软实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应然之举。

增强党的战斗力,首要解决的是执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3]因此,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基本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取利益,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执政只能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选拔好执政主体的代表也就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就成为了关键。这不仅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要加强素质修养,也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对其的培养和监督。这同时也是在构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好怎样执政的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把握好党的执政规律,认识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三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吸引力——扩大群众基础和增强党际交往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个政党在这样的时代生存需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党际交往关系。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就是在增强党的吸引力,扩大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软实力概念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政治组织的吸引力,因此,吸引力也是党建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群众基础、民主党派和国际党际交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注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提高群众的理论水平。在同民主党派交往时,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民主党派的发展,保障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注重发挥他们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政党的关系,学习总结外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努力借鉴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民主、进步、开放、创新的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扩大党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增强马列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

(四)创造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世界信息化革命大潮面前,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是一个党永葆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力量,是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创造力的建设在党建软实力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党的软实力建设的持久动力。

创造力首先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进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

增强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也是党的软实力中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世纪党的建设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实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保证和推动全党重视学习、加强学习的长效机制,如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教育机制等等,推进党建软实力的持久发展。

二、增强党的软实力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党的建设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软实力建设自然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很高的领导水平、科学的领导方式、可靠的制度保障。党的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领导核心能力,大力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水平。

(二)党的软实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必然要求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所在。“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很重要的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因此,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 “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6]

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党的思想创新和先进性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党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将随之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情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促进党内学习再学习,促进整个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理论水平的提高,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才能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

(三)党的软实力是时代特征的直接体现,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是在现时代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国际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我国的发展,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论的声浪此起彼伏;国内,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党内,也存在着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代表的不正当之风,“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7]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党的自身建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弱。坚持从战略高度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应然之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以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主的软实力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政党的思想理念和远大理想可以实现。以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么执政”问题为目的的党的软实力建设,就成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根本途径。

(四)党的软实力是和谐党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是增强党际交往能力,扩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政治领域内,各国政党间的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同时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也愈发激烈。一个政党在这样的时代生存需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和谐的党际关系。软实力概念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吸引力,因此,吸引力也是党建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增强党的软实力建设,加强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建设,巩固和增强党在国际上的地位,为的就是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保证和谐的党际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8]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实现整个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党在国际交往中的任务,一方面是增强党际交往能力,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就此需要,党的软实力建设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先进性建设等等,首先增强国内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党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然后在国际交往中以自身的形象和执政的成就,影响和吸引全世界更多的政党、国家、群众信仰科学社会主义、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以思想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党员干部的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党的凝聚力建设水平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全会,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党面临的情况,总结了党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会指出:“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9]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没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改革开放前后的事实对比证明,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巩固了执政地位,并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将先进性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根本建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新时期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必须立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全党提高全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抓好思想理论教育,解决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要的是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创新,也就是促进党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但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先进性理论与时代紧密相连,时代进步了,党的先进性理论也要进步;实践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理论也应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理论的先进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课题来进行,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创新。

(二)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党的战斗力建设

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理论,总结自身执政几十年的丰富实践,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汲取中国历史治国理政的丰富文化资源,探索自己执政的基本规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根本任务。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政权更是不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现实面临的新的考验都要求我们党必须与时俱进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软实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和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总结和丰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党软实力源于对一个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的认同、源于对一个政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追随、源于对一个政党制定的制度的支持而产生的权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仅需要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同时也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完善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支部)工作机制,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要完善党内外的监督制度,尤其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

(三)以拓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加强党的民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加强联系民主党派,广泛开展国际政党交流,扩展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吸引力、影响力

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创新能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紧围绕党的执政使命和中心任务来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党员的创造活力,扩大党内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反腐倡廉的经验教训,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惩治腐败运行机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党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走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的依靠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软实力。

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增强与国际上其他政党的党际交往能力。党际交往能力是党的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党及其党的思想、政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构建和谐发展的党际关系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党大力加强政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中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内在优势,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顺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在国际上,我党在改革开放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大大增强了党的吸引力、影响力。

(四)着眼于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党的创造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思想,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入广大群众中,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符合时代要求,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党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标要求,“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软实力。

[1]约瑟夫·奈著,吴晓辉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2][6]蒋乾麟,文忠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281.

[3][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285.

[4][7][9][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

[10]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重印,2007:48.

责任编辑 李秀华

D26

A

1672-2426(2010)08-0036-04

李守超(1988-),男,山东滕州人,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先进性学习型实力
篆刻
软实力致胜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