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及化解

2010-12-26 20:47周晓峰
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人才企业

周晓峰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及化解

周晓峰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自主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占其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导向不强、融资渠道狭窄、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扶持

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总体来看,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创新成果少,创新水平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低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性。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对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当今世界,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据经济与合作组织的报告,该组织成员国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现在的70%-80%。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商品进出口额占68%左右。因此,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之上,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据统计,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但是却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量都非常高,已成为我国资源的高消耗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从忽视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的转变,走低碳经济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灵活,敢于大胆采用和尝试新的技术,在某些领域中敢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像个人电脑、光学扫描仪、录音机、速冻食品、DVA指纹术、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等这些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业创新和发明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全部创新成果中,中小企业占55%,人均(包括非研究人员)创新约为大企业的两倍。中小企业开发速度为2.22年,而大企业的开发速度为3.05年。欧盟国家中小企业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为大企业的3.5倍。我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比大企业大很多。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匮乏。自主创新活动的高投入性决定了中小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其自主创新的需要,因此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高、无可抵押资产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的支持。因此,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融资。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内部融资数量较少,不能像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导致其在资金方面往往捉襟见肘,阻碍自主创新活动。而且资金大多用于购买原料、维护费用、发放工资等日常用途,没有多少可投入研发活动,造成其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与大企业相比,研发投入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研发活动处于最核心的环节,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抽样调查,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0.34%,成长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31%,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技术创新资金。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助力不足。中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与政府机关联系密切,能较早获得政策信息,使得中小企业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进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些困难单靠企业自身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必须注重政府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政府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实践证明,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是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并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创新服务和法律保障还不健全。在政府财政投入中,存在不重视中小企业研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费用从2003年的153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710.2亿元,年平均增长25%左右。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1.13%发展到2007年达到1.49%。但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投入来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不够。2003-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额在稳步上升(2003年为1339.6亿元,2004年为1832.6亿元,2005年为 2358.6亿元,2006年为2892.4亿元,2007年为 3826.1亿元),而中小企业的投入增长不大 (2003年为 554.2亿元,2004年为 740.3亿元,2005年为852.6亿元,2006年为964.4亿元,2007年为1089.9亿元),两者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风险承受力弱。与大企业相比,虽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大企业,但也面临更多的技术创新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缺乏,资源有限,很难像大企业那样同时进行多个创新活动,只能从事单一技术的开发活动,没有其他创新项目替代、互补,以降低创新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能力有限,即使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取得成功,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资金短缺或是缺乏开发市场的经验等困难,将很难使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创新投资将不能及时得到回报。由于中小企业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创新活动,企业资金链因创新投入得不到及时回报而断裂,会使企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破产。

(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不足。人才是创新之本,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人才较少,从科技人员在大中型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分布来看,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科技人员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故单个企业中科技人员相差悬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预期等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甚至原有的人才也常常被大企业挖走,造成技术创新过程的中断和创新成果的流失,导致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只有当中小企业认为创新能够带来价值最大化,它才会进行创新。因此,我们要建立良好的激励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将强烈的利润动机转化为强烈的创新动机。

1.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定价或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逐步放开资源价格,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加企业粗放型生产的成本,从而促使中小企业转向新技术领域,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新的统计和考核内容,例如质量竞争力指标、绿色GDP、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指标,使地方政府在提高创新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下工夫,从而消除对低水平中小企业的保护,促使中小企业放弃传统的低水平生产方式,转向创新发展。

3.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比任何实物资产都更容易被盗窃、复制和侵权。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性,受盗版、假冒伪劣的不断冲击,即便成功的技术创新也很难获得较好的比较效益,使技术投入回收的预期一次次破灭,大大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热情。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出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调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财政支持。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应调整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取向,将财政政策作用的环节由自主创新链末端向前端转移,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1.制定促进研发活动的税收政策。要尽快调整税收政策的结构,将税收优惠的重点由直接生产环节向研发环节转变,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要扩大研发税收激励范围,由主要对高技术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实施税收优惠转变为对所有企业的研发活动实施税收优惠。要降低R&D税收优惠的条件,扩大中小企业R&D税收激励范围。

2.制定促进研发活动的财政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同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进行专门资助。另一方面,要调整投入结构。由以单纯拨款资助为主转向研发激励型资助。当前对中小企业的资助计划中有相当部分是企业创新链末端的研究资助,而不是针对创新链前端研发活动的。可借鉴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助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充分发展现有扶持计划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资助中小企业的R&D活动计划。

3.制定促进研发活动的政府采购制度。在主体的选择上,应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要规定一定额度范围内的政府采购合同优先给予中小企业,并以法规的形式规定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占全部采购中的比例。同时,在采购的大企业产品中,要规定大企业向小企业分包一部分产品和零部件,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采购比例。在产品的选择上,应注重购买技术与货物并重。要将政策激励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由对最终产品的采购转向对前期技术研发的采购。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技术采购,使企业的研发活动投入的回收有市场保障,大大降低自主创新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构建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金融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的融资渠道太窄。因此,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资本筹措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

1.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一种中介组织,有利于解决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化银企关系,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很不完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要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使担保机构实力更强一点,覆盖面大一点,担保的倍数更高一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担保支持。二是要规范担保机构。我国担保机构的门槛比较低,准入条件过低,导致担保行业鱼龙混杂,担保机构缺乏规范,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要严格规范担保机构的准入条件,加强担保机构的管理。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和担保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专门的风险补偿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当信用担保机构因提供担保而发生损失时可以从风险补偿基金中抵减损失,以利于担保机构经营稳定性的提高。

2.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风险资本是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当前我国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因此,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还有赖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开辟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当放宽风险投资基金的准入制度,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的进入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二是要改善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包括: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既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可以拓宽合理的投资回收渠道,使投入的风险资金有效地退出;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规范运行,以此带动整个投资的放大效应。

3.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一是要发展场内交易市场。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逐步提高发行审核的市场化程度,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发审制度,简化小额融资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核周期,提高市场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创业板建设。与中小企业板相比,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标准和上市条件相对较低,使中小企业更容易募集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要继续完善小企业板的相关规则,推动小企业板的正规建设。二是要发展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由于场内交易容量有限,上市成本也相当高昂,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进行融资。因此,通过场外交易市场融资成为了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目前,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在交易结算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股份挂牌、转让、集中托管和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挂牌企业的运作,加强研究交易效率的提高与转板机制的实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形成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

(四)健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发展政策。高素质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开发的最重要资源。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1.建立中小企业人才的培训机制。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才队伍更多的依赖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对中小企业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如日本政府出资创办中小企业大学,培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中小企业指导员。在民间,也有许多团体从事人才培训工作,如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中小企业事业团、商工会、中小企业协会等,也都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诊断、人才培训等服务。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培训中心。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集中培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有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对中小企业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课程,培养中小企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熟练技术人才的培训。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2.建立中小企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发中小企业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一是要促进中小企业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中小企业形成公平的用人机制、科学的薪金机制、公正的考评制度,更好地激励人才的发展。新加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 “人力资源能力配套”,通过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企业部署一套人力资源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我国应适当借鉴,加大对中小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扶持力度,给予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要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才将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作价,折合成一定的中小企业股份,使科技人才的自身价值在技术入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科技人才与企业成为利益捆绑的有机整体,有利于科技人才扎根企业,能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才的潜能。

3.建立促进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机制。人才流动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从我国科技人才分布看,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拥有的科技人员仅占全国的36%,而美国这一比重高达60%,日本甚至达到62%。我国企业中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仅占全国科技人员的3.6%,仅相当于美国的 7%和日本的18%。因此,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技术人才流入中小企业。一是要消除妨碍人才流动的不合理限制,让人才能够无阻碍地流向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要放松户籍的跨地域管制,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取消人才流动中的部门界限、身份界限和地域界限。二是要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引导,鼓励技术创新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如德国政府规定:从1983年开始,凡在中小企业从事研究、设计和试验的人员,5年内可取得工资40%的补贴,第6年和第7年可补贴25%。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于到中小企业工作的高技术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补贴,同时在户口迁移、家属随调与工作安排、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高技术人才充分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1]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

[3]常林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9).

[4]幸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J].求实,2007,(5).

[5]顾卫东.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问题研究 [D].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2.

[6]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荀福文

F27

A

1672-2426(2010)08-0044-04

周晓峰(1987-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