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与“公共领域”建设

2010-12-27 10:13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50001
新闻前哨 2010年4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电视新闻媒介

◎吕 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50001)

一、“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

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它其实是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原有生活发生变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平台促使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使原有的城市居民从家庭的私人角色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公民在公共领域中活动和话语舆论将会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影响公共事务和政府决策。在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的序言中,哈贝马斯指出:“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电视媒介,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似乎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电视新闻构建公共领域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电视新闻需要在此过程中定位自身功能,研究“公共领域”的合理与可行性,结合现实环境,建设“公共领域”。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必然之路。

第一,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大众传媒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需要。从经济模式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市场也使得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各种利益群体纷繁复杂,这使得国家对社会的管治出现了新的困难。哈贝马斯认为:“大众传媒除了自身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之外,同时对促进整个公共空间职能的发挥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强社会联系,促使公众自觉形成公共意识,缓和社会矛盾,成为解决社会各阶层冲突的平台。

第二,电视新闻构建“公共领域”的媒介职能,在建设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主题落在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公共领域”功能是实现民主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策略之一。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更应努力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政府形成互动,从而达到缓解各种矛盾、增进社会和睦、沟通民众和政府、创建精神社区的重要目的。当前的电视新闻改革,要保证人民群众的以上权利,就要在信息传达上坚持为公众的信息需要服务,进一步尊重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并且要通过舆论监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从电视媒体的生存竞争来看,电视新闻栏目致力建设“公共领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信息的需求、传播和传媒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电视新闻事业开始走产业化运行的道路,并入了文化产业的范畴。这有利于中国电视媒介更好地整合既有资源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财富。但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政府和公众服务。这便构成了电视新闻的运作空间。另一方面,市场的冲击使得我们的电视新闻事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下出现了异化现象:“新闻娱乐化”、“新闻节目低俗化”成为新闻业热门的关键词。从中国电视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正是市场使中国电视传媒成为具有“公共领域”特征的根本动力。

三、电视新闻构建“公共领域”的途径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电视新闻的服务性、公共性特征渐渐显露。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大放异彩。《南京零距离》、《第一时间》、《直播南京》的热播,使得“民生新闻”的概念在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电视理论界、业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词汇。这类新闻节目无论在收视率指数还是公众认可程度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给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带来了新风,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众自觉参与城市生活和维护区域利益的公共意识。在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介竞争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双重要求下,中国的电视新闻已经呈现出“公共领域”特征。

首先,加强电视新闻的公共服务功能。在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当代,高高在上、下达命令式的电视传媒无法生存。观众和电视媒介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使用与满足”的模式,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这种服务性质意味着传者中心的打破,这要求电视新闻以受众的需要为本位,贴近生活,了解百姓的需要,为公众了解所需信息和解决个体问题带来便利。我们在当下的电视新闻中看到:电视的镜头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准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为市民解决问题、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增多,这既吸引了受众的关注和社会效应,也使得电视媒介更多地扮演了社会民众和政府之间“中介人”的角色,监督、制约政治强权,其民主和公共感更强。

再者,电视新闻应建立与受众共通的语域空间。我们的电视新闻在取材上应该注意与家庭生活的贴近性、平民视角,找到区域内受众普遍关心的兴趣点,引起社会话题。为了实现与观众的直接交谈,中国电视新闻在语态上应该努力走“口语化”道路,城市台的电视新闻可以有城市语言特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当前成功的“民生新闻”栏目中都在语言上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播音方式,老百姓听起来十分亲切。同时,这种口语和平民化传播也促进了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进程。为了使得公共事务深入到个人家庭中去,同时使社会个体、市民阶级投入到公共事务中去,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善于架起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第三,双向互动贯穿电视新闻的整个传播过程。在中国社会自身的“公共领域”建设中,电视新闻中观众的被动模式应被打破,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意识十分重要。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是一个互动的概念,绝非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被动接受者或是旁观者。接受者的参与在电视新闻中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从信息来源的角度来说,电视媒体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发布者,公众通过提供新闻线索、直接拍摄新闻素材和发表自己的声音来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和范式;从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公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对所聚焦的问题产生影响力的参与者,传播过程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动;从传播效果来说,一方面媒介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状和公众的抽象互动会对社会日常生活的认知及行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发布平台会促使公众成为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从而推动社会整体政治文明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

我国的新闻体制也决定电视新闻在构建“公共领域”的同时,承担一定的政治功能。中国的电视新闻走公共性和服务性道路,应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培养受众理性思考的能力,建立民主、公开的媒介环境,和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具有公共领域特征的中国电视新闻,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开放的社会民主气氛,更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新闻媒介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增强电视新闻的服务性和公共性,构建民主和谐的公共社会,是电视媒介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电视新闻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