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报道下一步

2010-12-27 14:40张垒
中国记者 2010年6期
关键词:世博园世博世博会

□张垒

世博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参与世博报道的媒体人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宣传官,以下是对下一步世博报道建议的集纳:

从看热闹到说“门道”

虽然世博会报道不只是报道世博园,但难点恰恰也在于此:怎么保证在半年的时间里天天报出园中的新鲜事?

从简单的信息服务到根据人员结构“按需定制”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寿光武看来,世博园开园后,接下去不断会有新场馆开馆、有不同的馆日活动、不同的文化周,每天参观的人也会不断变化。比如某天是四川文化周,四川方面的读者来得就比较多,报道要有针对性,以前不管来多少人,这些人的结构是什么,一味报道排队、吃饭这些服务性内容,现在这些基本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就要把比如今天是四川文化周,四川馆看什么?南非馆开馆日,南非馆应该看什么等等,不断变化。

从报道的独立分割到按“主题”等方面切分综合

报道可以“综合”展开,比如,世博会环保的主题、节能减排的主题,在各个馆中都有,但没有人综合写过,全世界在减排上未来到底有哪些措施?比如瑞士是一个小灯笼,日本是地板发热,英国是发光的球,节能减排的各种技术可以综合报道。也可以报道它将用于实用是多少年?这里面一系列问题,要静下心来评赏、品味。达到这个层面,就会感觉世博会报道接下去,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看匠心、看艺术、看科学、看文化、看想象力。

从评赏式报道到学习型报道,形成真正的教育普及

最主要不是为参观而参观,而是了解世博会的国际性、公益性、科技性、艺术化。这些聚集在一起,给未来10年20年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观念的深入人心,最后变成国民观念教育,和中国国民行为方式的改变,这才是世博对我们的意义。不仅是评赏,还是学习,不仅是学习,还要变成发自内心的观念变化和行动。这需要传媒人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如果这样,世博报道就有得做了。还有很多论坛,科普,通过这些展馆的不断展示,让科技、想象艺术,社会理念一个大的普及、一个大的教育。让参观者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了解它的实质和内涵。

跳出世博报世博

从上海的世博园到全国城市的“案例会”

对世博报道持续时间长的难题,《扬子晚报》选择了一条外部突破的道路。在日常报道外,《扬子晚报》联合全国31个城市报纸接力报道。《扬子晚报》深度报道部主任冯海青说,接力报道邀请全国31家媒体提供各自城市的案例,31个城市提供各自有关城市建设和和谐人居的实践,每周一期刊登一个城市,从5月1日一直持续到10月底整个世博会结束。“只要是有关城市生活的探索,各个城市有什么新鲜做法都可以共享,比如城市水系改造的经验等等”冯海青说,“我们会和不同媒体一起商量选题,使大家尽可能避开重复的内容,让各个城市呈现出的建设和生活实践更丰富、更多样。”

从看世博到看中国

在这次世博报道中,英文《上海日报》肩负着向国外人士推介宣传的重要任务。在副总编辑吴正看来,世博报道如果还按照开始以信息为主的报道方式,读者会有疲惫感。“我感觉报道世博的视野还要再拓宽,海外人看世博只是他们中国行的一站。我们的报道正从世博园逐步拓展到上海,再到长三角,介绍地区的文化、旅游,以及百姓生活,眼界拓宽了,报道才会有新意。”英文《上海日报》推出介绍中国八大菜系等系列文章,让人们看到世博背后更深层次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用话题性报道挖猛料

随着对世博会的报道逐渐进入中期报道阶段,作为非上海本地的外地媒体,《南方日报》也面临着新闻热点不足的困境。在这一阶段,“对非上海的地方媒体来说,世博会报道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切入角度,”《南方日报》经济新闻中心的谢思佳说,“没有太多新闻时要做出‘彩’来,确实是一个大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南方日报》除做好与广东本地参展单位有关内容外,将主要精力放在“话题性新闻”上。“世博会是一个先进理念的盛会,我们把世博会作为一个平台和切入口,做一些它山之石的对话,围绕这些话题做深度报道。”谢思佳说,这些话题集中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转型”两个方面。报道中不仅是谈一谈,对对话,还要实实在在地在本土“落地”。比如,世博会以及上海有关交通管理、水资源利用的做法,广东能不能借鉴施行;世博会是全球顶级展会,珠三角也是会展经济较发达的区域,那么会展经济就是可以“锁定”的一个话题。广东目前在经济转型、探索中面临许多很实际的问题,都可以从世博会中寻求启示、寻找答案,将世博会与广东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谢思佳说,此次世博报道,《南方日报》将在世博园内留一名记者长驻。“与我们当初设想不同,很多报道都必须保持前后方联动,话题性报道同样如此。”

从大众化到专业化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吴朝阳认为,现在的报道主要是一些大众媒体,但实际上还有一些专业类媒体:时尚、科技,文化,甚至建筑类媒体,从不同专业新闻角度肯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做、可以挖,未必非得以某一个项目活动为载体,这些专业媒体都可以来细细发现、细细品味,这个是长期的,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大众媒体也可以做一些专版、专刊的选题。报道要从事件报道、仪式报道到文化报道、专业报道,从大众媒体到专业媒体。

世博会如果仅仅围绕一些活动事件,围绕场馆开放、国家馆日的话,当然也很必要,但是毕竟是浅层次的,完全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小到各个场馆的建筑、技术,一些装饰细节,到各个场馆文化、背景,后面蕴含的一些文化,都有很多内容可做。世博会包含的可做的内容比较多。世博会如果不去发现,那么报报新闻、报报事件、报报仪式就过去了,如果愿意发现,不同定位的媒体,不同的专业媒体肯定会有更多收获。比如说娱乐媒体,会有很多明星、名人过来,一定会有娱乐新闻宣传的需要。持续关注报道、广泛地、多角度多层面报道。

猜你喜欢
世博园世博世博会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沈阳世博园掠影
游昆明世博园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将全部贯通
水调歌头
喜游世博会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