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

2010-12-31 17:2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6期
关键词:名词委医药学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五年来的工作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年 9月成立了以王永炎院士为主任、曹洪欣院长为常务副主任的 81人的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药学名词委)。五年来,中医药学名词委及其专家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中医药学名词审定总体计划,积极工作,在中医临床各科名词审定、成果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 主要成绩

1.审定公布了中医药学基本名词

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200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包括总论、医史文献、基础理论、诊断学、治疗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康复学、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肛肠科疾病、皮肤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等基本名词 5283条,有定义性注释。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专家组验收,认为“本项目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2.开展临床各科名词审定

1)中医药学名词委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了科技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名词规范与审定”项目。2007年完成并试行发布,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名词》,有内科 1419条、妇科 586条、儿科 411条,共 2416条。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支持下,每个名词均增加了汉语拼音。这是因为《中医药学名词》出版后,外国学者要求增加拼音,方便教学。此项目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2)200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承担科技部项目,开展“中医外科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名词规范审定”。此项目与相关国家标准项目同时进行。在国标基础上,将增加有关证名、拼音等,目前已完成工作的 2/3。计划 2011年完成并发布。

3.开展名词修订工作

中医药学名词委依托单位在自主选题中安排并启动了《中医药学名词》的修订工作。收集《中医药学名词》(2005年)出版后读者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近五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修订草案。

4.推广工作

1)《中医药学名词》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2007年《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蓝本。早在2004年 3月,中医药学名词委秘书长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名义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项目建议书《中医药学名词国际标准》,附《中医药学基本名词》,受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高度重视。当年 10月即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启动了这项工作。2005年 6月、10月先后在日本、韩国召开第 2、3届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研讨会,中医药学名词委的专家参与有关名词工作。2007年 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发布了《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4200条)。

2)2008年 1月,国际医学术语研讨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来自国际医学术语标准研发组织(IHTSDO)的 6位代表参会,并与中医药学名词委专家进行交流,双方专家就中医术语的特点与规范原则、名词英译原则,以及 IHTSDO的起源和现状、替代医学术语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国际系统医学临床术语集》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年 7月,我国专家作了回访,并达成合作意向。

3)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医术语,从临床名词开始增加汉语拼音,有利于国外的推广使用。

二 基本经验

中医药学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其名词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物名来表述,以及古今词义演变、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名词主要来自英文而是要译成英文等特点,这些都需要创新。

中医药学名词委支持依托单位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专项项目的支持,并将其纳入中医药学名词委工作范围,中医药学名词委的审定工作介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尤其是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内容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三个工作程序”“四种理念”“若干规范守则”等。

1.一个总体计划

中医药学名词委成立之初,就制定审定基本名词、各科名词、修订名词和审定新名词“三步走”的总体计划。

2.两支队伍

建立了以中医药学名词委为核心的专家咨询组(审定层次)和以中医药学名词委办公室/项目组为主的工作组(研究层次)两支队伍密切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

3.三个工作程序

在办公室/项目组广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然后通过小型会议、个别面谈、书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再提交名词委集体审议,集中多数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4.四种理念

提出并遵循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四个新理念: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项复杂性研究,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

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要求我们尊重专家,尊重知识,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时,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充分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在工作中形成有效的协商模式。征询意见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

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所以我们的名词审定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我国是中医的故乡,中医具有原创性。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学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我为主,我主他随。

一项复杂性研究——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做恰当的英译,实属不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学名词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也不应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进行指导。

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 3万多条中医药学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约 5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学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规范,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

5.若干规范守则

按术语学要求,结合中医术语历史性、文化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物名来表述等特点,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选词原则》《中医药学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等若干重要的名词规范守则。在工作中,我们首次采用了术语学的新方法,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易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性等原则,使审定工作本身有章可循。

(朱建平执笔)

猜你喜欢
名词委医药学术语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