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畅想未来

2011-01-02 14:43
浙江人大 2011年5期
关键词:示范区浙江省浙江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也是浙江省首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未来几年,随着浙江沿海蓝色经济区从宏观规划逐渐化为具体实践,这片陆海相连的区域,必将迸发出新的希望和辉煌。

面向大海畅想未来

■董碧水 哲 生

2011年3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军海洋,浙江的脚步铿锵有力。

浙江下一步进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将成为重中之重。

201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也是浙江省首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

事实上,在此之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领域中最热的一个词。在2011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海洋经济”这个词就出现了10多次,“海洋”、“港口”等词更是出现20多次。

“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仅提升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还为资源小省浙江开辟了一片‘新蓝海’,让浙江真正从陆域经济延伸到了海洋经济,迈入陆海统筹的新的发展之路。”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信心满怀。

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考察,海洋经济发展是他此行调研的一个重点。他寄语浙江要充分发挥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优势,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强省。

“蓝色国土”:浙江最大资源所在

在许多人印象中,依海而生、与海为伴的浙江是一个陆域小省、资源小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让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越发感受到空间的局限。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并不这么看。他说:“如果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浙江就是资源大省。”

数据显示,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倍。6696公里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的30.7%;浙江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4%,数量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浙江有全国最大的渔场,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就占全国的40%;浙江还拥有类型最为齐全的沿海旅游资源;东海石油资源的主体也分布在浙江海域。

浙江还有近400万亩的滩涂资源,占全国滩涂资源的13%。浙江省发改委负责人说,这些滩涂资源与浙江沿海城市以及产业园区紧密相连,形成较好的组合条件,可以成为建设沿海经济带的新空间。

实际上,浙江的区位优势也得天独厚: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不仅区域内外交通便利,且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

在产业方面,201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2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1314万标箱,跻身全球第六;船舶工业、石化工业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四位。

刘亭说,多年来,浙江省一直戴着“资源小省”的帽子,民营经济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靠拼成本、拼出口获得优势,如果把眼光转向海洋,浙江省拥有的丰富海洋资源将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事实上,跳出陆地,发展海洋已成了浙江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据统计,浙江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已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

在浙江GDP中,海洋经济比重已上升到13%。2009年,示范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002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海运业发达,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海水淡化规模居全国首位。

开发海洋经济,浙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地域和产业上,也体现在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上。据介绍,浙江在全国较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方面改革,已基本形成高效、规范的市场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此外,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投资海洋产业的积极性较高,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

引领浙江新一轮产业转型

在众多物流商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运输方案,并借助现代信息和金融手段,客户就可以通过“公、铁、空、海”等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送到目的地……有“第三代港口典范”之称的荷兰鹿特丹港创造的现代物流模式,即将在宁波变成现实。

在浙江的预想中,海洋经济要成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海洋经济,将完成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的15%。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

对此,浙江将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着手,形成“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在这一空间布局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被纳入浙江海洋经济的版图。

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看来,尽管浙江海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海洋经济总量、占GDP比重与浙江占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并不相称。“石化、钢铁、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要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舟山普陀六横岛是一座综合性开发的岛屿,已崛起包括中远船务在内的国内一流船舶修造基地,与浙能煤炭中转码头相连的浙能六横电厂开工在即,10万吨级海水淡化厂正在抓紧建设。

据了解,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把国家战略需要与浙江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与清洁能源示范区。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吕祖善说。

相关链接

“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格局

“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港域中部重点发展集装箱现代物流、统筹发展原油、液化天然气、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港口北部区域重点完善海进江系统,成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海进江系统的重要基地。

“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北翼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对接,突出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南翼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

“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作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依托,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加强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九区”,即重点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技创新、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物流、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舟山海洋、台州湾循环经济、温州瓯江口等九大产业集聚区。

“多岛”,即重点开发梅山、六横、金塘、朱家尖、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

再辟民营经济发展新平台

鲜花、彩旗、礼炮,还有客商满意的笑容……不久前,一艘由乐清民营企业欣顺船业集团研发,达到德国劳氏船级社(GL)船舶入级标准的高等级集装箱多用途重吊船,缓缓驶入位于乐清湾南的瓯江入海口。

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考察,海洋经济发展是他此行调研的一个重点。图为温家宝总理在舟山樟州村与渔民亲切交谈。 黄曙林 摄

这条吨位不大的船,造价却达两亿元,是温州造船业目前承建的附加值最高的船舶。这标志着温州造船业在船舶整体设计、动力装置、建造工艺和管理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

事实上,随着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热的到来,蔚蓝色的海洋正受到越来越多浙江民营企业的关注。已基本通过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环保部等论证的广厦集团舟山黄泽山岛项目,“初步设计规划将建设2500万吨的储油能力,开建两个30万吨码头、1个20万吨码头、1个10万吨码头和两个5万吨的码头。”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楼忠福说。

据悉,从事服装制造业的庄吉集团,也已将大量资金投向轮船制造,并创办庄吉轮船有限公司,经过短短几年,造船业已成为庄吉集团的第二大产业。

在大型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港口物流、口岸贸易、海洋旅游、船舶工业、清洁能源等项目,华立、万向、华仪电气等一大批浙商也开始大手笔投入。在温台沿海产业带,嗅觉灵敏的浙商则已纷纷进入核电、风力发电、潮汐电站等清洁能源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发改委在《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研究》中指出: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争取在海洋航运、旅游、石化、船舶、装备、海水淡化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团。

浙江省发改委海洋处负责人说,为营造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的良好环境,浙江省还将大力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的各种障碍,破除市场准入的“玻璃门”。

据介绍,除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船舶、石化、海洋装备等产业,在海洋教育、海洋科研领域,浙江民营企业将和国有企业享受同等优惠待遇,滩涂、海岛、海洋能等领域开发,民营企业也将可以自由进入……

题图:海岛特有的景致赋予了这里无穷的迷人魅力。 童世领摄

猜你喜欢
示范区浙江省浙江
《初心》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