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生30年

2011-01-03 12:04王利华
浙江人大 2011年1期
关键词:弃权票路桥区人代会

■王利华 陈 余

非常人生30年

■王利华 陈 余

他头发花白,常穿一身旧得发白的深色中山装。他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篮里放一个文件袋,到处走家串户了解民情。

说起他,台州路桥和黄岩的很多人都知晓,并亲切地称呼他为“鲍老师”。他就是曾先后当选黄岩区、路桥区人大代表的鲍文陆。

他是一位76岁的老者,一位退休教师,还是一位已有30年履职经验的基层人大代表。鲍老师虽已年逾古稀,却至今仍在用心履行代表职责,以其朴实的责任感诠释着一位普通代表的非常人生。

敢于发出不同声音

说起鲍老师,就不得不提他投的那几张弃权票。

早在1987年,当时还是黄岩县人大代表的他,在当年人代会上投了他的第一张弃权票。而这,也是黄岩人代会历史上的第一张弃权票。

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一幕,鲍老师至今仍记忆深刻,“那年人代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我坐在一个最角落的地方。当时,我看到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县财政预算仅安排了80万元教育经费,可据我了解,黄岩县有好些校舍都是危房,这80万元预算经费实在是太少了。”

于是,全体会议对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进行表决时,主持人说到“弃权的请举手”,鲍老师便高高地举起了右手。可由于坐得太角落,鲍老师的举手竟然没有引起主持人的注意。当主持人正要进入下一环节时,主席团一位成员提醒主持人,刚刚有人投了弃权票,于是主持人就再说了一遍“弃权的请举手”,鲍老师便再次举起了右手。当时,会场一片哗然。

鲍老师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张弃权票,引起了当时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会后,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两次召开协调会,提出将100万元的中小学危旧房改造款单列单支。就这样,教育局喊了快10年的危旧房改造难题,也因为鲍老师的这张弃权票得到了破解。

在随后的履职生涯中,鲍老师还投过几次弃权票,“我投弃权票,不是否定他们的工作,而是提醒他们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事实上,他的每次“弃权”,基本上都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鲍老师清楚记得,在2008年区人代会上,因为前一年所提的有关公交城乡一体化的建议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政府在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又没有提及此事,所以在表决政府工作报告时,他又投了弃权票。

结果,会议刚结束,一位区主要领导就马上找到他,“感谢你的弃权票,这一张弃权票让我们在表扬声中冷静下来,我们的确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随后,该领导还仔细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并逐条答复,一时答复不了的都记在了笔记本上,经过了解后,该领导当晚又专程赶到鲍老师的住处继续答复。

鲍老师说,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种职务,一种责任。作为一名代表,必须勇于提出不同看法,把人民群众要求什么、反对什么,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

“有困难找鲍老师”

就在2010年区人代会召开前夕的一个晚上,来自路桥区各地的十多名年轻人走进了鲍老师的住处。他们都是错过了“非转农”办理时限的大中专毕业生,至今未能回原籍农村落户。他们知道鲍老师已经关注这事5年了,这次赶来,正是希望他能再帮他们想想办法。

以前常听说“农转非”,却从来没有听过“非转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路桥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不少村的农业户口村民每年都可享受村集体的补贴。但大中专学生由于入学原因,户口从原籍农村迁出(即农转非)后,不能再享受村集体利益。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中专)学生本来负担就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毕业后又因找不到工作空闲在家,如果再因户口问题不能享受村集体利益,那对这些家庭来说有些不公平。

为此,附近许多学生、家长曾多次找鲍老师反映情况,并交给鲍老师一份书面材料。2006年区人代会上,鲍老师将这份有几十位学生亲笔签名的书面材料交给了区领导,并向大会提交了相关建议。

当年,“非转农”问题便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于第二年创造性地出台了《路桥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实施办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该《办法》明确规定,因入学原因“农转非”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和区(县、市)属集体企业正式录用且生活基础在农村的,准予回原籍农村落户,与本村村民享有同等待遇,承担本村村民相应义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办法》对回迁户口有严格的时限规定,一些毕业生因为对《办法》了解不透彻,错过了办理时限。在2008年的区人代会上,鲍老师为此又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要求继续做好大中专毕业生户口非转农扫尾工作的建议》。

“为人民服务,替百姓办事”,是这位老代表几十年来对选民不变的承诺,它也将鲍老师与当地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鲍老师所在的桐屿街道群众早已把鲍老师当成了自家人,很喜欢找他谈心,也有着共同的默契:有困难找鲍老师。

心里只有大家,没有自己

鲍老师所在的桐屿街道丁前村距区政府有10多公里路,76岁的他骑着那辆自行车,穿梭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奔走在政府和村民之间,上传民情民意,下传部门想法,成了一座流动的“民情桥梁”。

30年的履职生涯里,鲍老师为民代言,敢于“较真”。仅1994年至今,他就提出了140多件议案、建议、意见,内容涉及城建、规划、教育、环保、交通、卫生、文化、殡葬等多个方面,为选民反映、解决问题无数。

说起鲍老师的好,当地村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老共和乡11个村,没人说他不好的。”“脚下这条水泥路,就是鲍老师争取来的,还有共和小学的新校舍,也是他用心血换来的,他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帮人无数,人人敬仰的好代表,却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清苦生活。

鲍老师无房、无车,甚至没有电话,笔者每次找他都得通过他所借住的桐屿街道共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他的住所,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鲍老师的“家”: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木床,一张已经掉漆的书桌,一台21英寸电视机外,就是密密麻麻堆放在墙边的报纸书籍,以及装满了各种资料和生活用品的纸箱。

很多人都疑惑,鲍老师不是退休教师吗?那凭他的退休金,日子也不至于过成这样。鲍老师的老同事余满华告诉大家:“老鲍平时生活俭朴,但只要看到谁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帮贫困户、病人渡过难关,资助贫困生上学,他乐于做好事是出了名的。”

事实上,熟悉鲍老师的人都清楚,这些年来,鲍老师的心里只有大家,没有自己。

鲍文陆小档案

鲍文陆,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原共和乡)中学退休教师,现任路桥区桐屿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黄岩区(县)六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路桥区一届、二届、三届人大代表。

2010年,鲍老师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的“助人为乐好人”候选人,有网民评价他:“见过‘典型’,但没见过‘典型’有这么感人的。”

摄影 王依友

猜你喜欢
弃权票路桥区人代会
人代会上看民生
省级人代会立法渐入佳境
镜头闪过人代会
浙江台州“刷脸”办户籍
喜看人代会上“微信热”
防风林莫名枯死,引出一起重大环保案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7·15”废酸倾倒案告破
股市不能“咸鱼翻身”贪挪陷入更深漩涡
职权地位派歪用场受贿判刑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