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我国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

2011-01-11 05:09吴文清郎永杰马瑞敏牛奉高
关键词:绩效评价大学院校

吴文清,郎永杰,马瑞敏,牛奉高

(山西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我国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

吴文清,郎永杰,马瑞敏,牛奉高

(山西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而在资源配置上又具有区别于部属院校的特殊性。目前既需要专门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体系,更需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大学评价之中。基于此,中国地方大学绩效评价课题组以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选择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绩效评价;大学排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价,通过评价来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以期提高高校办学质量,进而从根本上保证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邱均平教授所言:“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

一 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绩效评价最先应用于企业,20世纪30年代,英国管理专家罗斯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绩效的思想。20世纪70-8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很多方法相继诞生:70年代初萨蒂(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AHP)法,1978年Charnes创立了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与方法,Brown创立了杜邦财务分析法;坎贝尔提出了行为绩效模型;托哈提出了Family of Measures绩效评价法;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等。[1]这些方法被引入我国以后,对国内的绩效评价研究起到了推导作用。

国外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其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基于新公共管理学理论开发的一种特别适用于测量办学效益和效率的评价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表现出对改进高等教育对公众责任问题的极大关注。1996年,超过半数的州正在开发或已经发布了高等教育绩效报告系统。美国在20世纪初最先开展科研绩效评价,随后日本、法国、英国相继展开,但主要都是以政府评价为主体来运行。目前国外的绩效评价研究涵盖科研、教师、预算等多个领域。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大学评价自身逻辑发展的历史必然,成为大学质量问题诉求的理性回归。

国内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中国大学绩效评价的探索。1992年发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直接参与高等学校的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此文件公布后,民间的大学排名开始活跃。持续开展研究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学排名主要有: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等)、网大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等)。[2]随着这些排名的推陈出新,中国大学评价向着越来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上述的大学评价还主要集中在绝对指标的设置上,相对指标很少。真正开始绩效评价的是武汉大学邱均平课题组的“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和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课题组的“中国大学整体知识能力综合排名”等。2009年12月9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对部属的72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将大学绩效评价推向了前沿。但是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当前的实践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绩效的真正内涵还没有很好的理解,使用的评价指标还主要是集中在绝对指标上,真正反映绩效的相对指标较少,大学绩效评价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还未形成系统的大学绩效评价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专门针对群体庞大、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绩效评价也亟待启动。

二 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的基础

(一)评价的理念和意义

简而言之,我们的评价理念是“建立以效益和质量为本的评价模式和理念”。当前我国的大学绩效评价在指标体系设置时偏向于绝对数,相对数过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导高校走向“扩地、增人”的怪圈,而这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所以,大学评价必须改变这种求大求全的理念,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走向追求质量的健康发展道路上。本评价体系正是从绩效的内涵出发,构建基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倡导高校走向质量强校、质量兴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本评价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为地方本科院校认清自身优劣势提供参考。在当前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本评价不仅能使高校认清自己的绝对实力还能看到自己的相对绩效,从而为它们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二是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资源配置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优势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绩效评价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每个高校当前投入与产出的情况,从而有利于管理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高校和学科做大做强。

(二)评价的原则

1.效益为本原则

当前我国的大学评价实践大都是以规模和绝对数量为评价基准,本评价则完全从效益的视角来考察高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前大学评价“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评价理念,促进我国大学评价的多元化。具体到每个指标都以师均、生均等相对数为最终的计量评价指标,从根本上保证了以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是本评价的最大特色。

2.质量优先原则

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生命线,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根本保障。评价指标既要考虑“量”更要注重“质”,并且对体现质量的指标设置相对较高的权重。比如学术论文,对于SCI、SSCI设置了最高的权重,其次为EI,最后为国内论文。

3.前瞻性原则

本评价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还较好地考虑了指标的导向功能。虽然所选省份高校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方面成果还很少,但是这些指标都是该省本科院校以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正是其需要寻求突破之处,所以仍将这些具有导向性的指标纳入我们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3]。

4.分类评价的原则

只有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本评价首先考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将两者视为同等重要;其次对于学校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使得同等类型的学校之间具有可比性。

(三)评价的理论基础

1.以合理假设为前提

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先后提出了“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以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假设,以此来解决不同类型大学之间相互比较的问题。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绩效评价研究同样以此作为假设前提,并进一步假设“高校的专任教师兼具教学和科研两种职能”,这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实证研究中对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评价均以全体专任教师人数为评价基数。

2.以“投入-产出”理论为支撑

“投入-产出”理论为我们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节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基本原理是分析研究组织机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联性。投入-产出理论为绩效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方法,即评价不再是产出型的,要综合分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一所大学的绩效。

3.以差异性的解决为关键

我国绝大多数省份本科院校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学科门类繁杂,办学目的各异,条件参差不齐,为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然而,我们认为绩效评价所能反映的重要一点就是对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对同质的指标可以比较,对差异较大的因素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使其趋同。比如,不能直接比较的绝对指标,则采用均化指标;文理科经费有差异,则通过加权实现其可比性等等。

(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与否,关系着评价水平的高低,关系着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按照本评价遵循的原则与理论基础,以选择性程度作为核心变量,[4]形成如下指标体系(见表 1)。

各级指标以及权重的设置是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参考专家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议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5]《省部共建高校绩效评价方法探析》[6]《地方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实证研究》[7]等,并充分考虑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之后得出的。属于同一上级指标的同级指标权重和为1,即采用标准权重。总得分计算中的三级指标权重由相应各级指标的乘积得到,也是标准权。

三 我国中部某省本科院校的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以该省17所本科院校为评价对象,包括综合型大学5所,理工类4所,医学类3所,师范类3所,农林类和财经类各1所,分属7个地市(见表2)。

表1 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该省本科院校基本情况

(二)数据来源、处理和计算方法

本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均从公开信息中获得,主要来源于官方网站、年鉴和正式出版物等。数据的采集结合时效性和累积性:状态数据均以2009年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如学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额、校舍面积和师生人数等,累积数据使用2005-2009年历史数据,如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生获奖和科研获奖等。需要说明的是,论文使用2008年的SCI、SSCI、A&HCI,EI、ISTP、ISHP 和 CSSCI、CSTPC的收录数据,论文引用使用 SCI、SSCI、A&HCI、CSSCI和CSTPC2006年和2007年收录论文在2008年的相应引用次数。

数据的处理和绩效的计算主要包括数据核实、整理、折算、各指标得分的计算、归一化处理和总得分的计算。所谓归一化,就是将该项最大值作为单位1,而其他数据都是除以最大值而得到的不超过1的相对值。

(三)绩效评价结果及分析

1.绩效评价总体结果

经过对各指标的量化和总绩效的计算,得到了以下绩效评价得分和排名结果(见表3)。

表3 该省本科院校绩效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绩效前8名都是该省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学校,它们不仅绩效位居前8,而且在投入、产出排名中也位列前8,可见这8所学校的实力和它们对该省高等教育的贡献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评价结果同时显示,绩效排名前5名的学校都位于省会城市,前10位的院校中除了S8和S5以外的8所均位于省会城市。

根据一级指标“投入”和“绩效”的名次,可以将17所学校分为以下5类:(1)高投入高绩效的高校:S1、S4和S6。(2)低投入低绩效的高校:S10、S11和S12。(3)中等投入中等绩效的高校:S3、S5、S8、S9和S17。(4)绩效高于投入的高校:S2、S14和S16。(5)投入高于绩效的高校:S7、S13和S15。

2.分类型分析

(1)综合类院校

通过综合性大学8个二级指标的雷达图分析可知,除S1以外的院校差异不大,科研经费、学术平台、科研成果和成果应用几乎相同。从相对量的角度来看,S12和S13在基础条件方面和教学成果方面略有优势。5所院校中有4所投入较多、产出较低,尤其成果应用产出不足。S1的投入产出相对均衡,但同样存在成果应用方面较弱的问题。

(2)医药类院校

3所医药类院校中,S6的雷达图大致呈“长方形”状:在学术平台、人才培养和教师资源方面得分相对较高,而科研经费和成果应用方面明显不足。S7和S16相似程度较高,基础条件和教学成果较好,而产出相对不足,呈“梯形”之势,不均衡状态明显。整体来看,经费支出和成果应用是三所医药类院校共同的“瓶颈”。

(3)师范类院校

三所师范类院校差异不大,相比之下S8综合实力较强。S8在基础条件、教师资源、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方面较有特色,投入和产出都比较高,优势较有特色。S9和S14相似度很高,共同的特点是产出不足。据上分析,可以说该省师范类院校“基础不错,教学突出,平台有限,成果不足”。

(4)理工类院校

相对其他类型的院校,以S4为首的理工类院校整体实力最强。S4在经费、学术平台和科研成果方面优势明显。由于S3的行业院校背景,部分数据在公开的范围内无法获得,因此本评价结果未能完全体现其真实情况。S2和S17在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比较突出,可以认为是教学为主型的学校。本次评价中S17表现不俗,虽然规模较小,但绩效并不低,发展潜力很大。

3.分地区分析

本评价选择的该省17所本科院校,有9所处于省会城市,包括历史较长的6所大学和新成立的3所学院。可见省会城市聚集了该省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处于省会以外的8所院校分布于其他6个地市。

(1)位于省会院校的比较分析

由于地处省会的院校有着“地利、人和”的优势,其整体发展较好,且各有特色。9所院校在基础条件、教师资源和教学成果方面比较均衡,其他方面差异明显,特别是经费支出和人才培养方面,“锯齿”状的曲线说明相互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如下页图1所示)。S1、S4的八个指标得分在图形上形成了两个“尖峰”,说明这两所学校综合实力强,注重平衡发展。S16和S17的各指标得分分别集中在上下两端,说明这两所学校有优势,但也有不足,发展很不平衡。

图1 省会城市院校绩效比较图

(2)位于省会城市以外地区院校的比较分析

该省省会以外地区本科院校的绩效曲线明显的特点是曲线几乎“平行”,这说明各院校相似度极高:“好的都好,差的都差”,这一点与省会院校明显不同。S5和S8各项指标相对均衡,尤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方面优势明显。9所院校在教学成果上差异较大,S7得分最高,S10和S11较差。整体来看,省会以外的院校投入产出不平衡,在科学研究的投入(如经费支出)和产出(如科研成果)方面都需要提高(如图2所示)。

图2 省会城市以外地区院校绩效比较图

4.优势分析

(1)二级指标优势分析

S1在科研经费、教师资源、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处于绩效第一的位置,但基础条件却令人担忧。主要原因是S1高学历和外籍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当量学生生均资源较少,尤其是电子图书与S3相差甚远。S4凭借其专利发明数的优势,在成果引用方面拔得头筹,紧随其后的是S3,展现了理工科的优势。S6由于其本科专业的数量较少,因此在学术平台方面独占鳌头,远远领先于S4和S1。S16的师均教学成果排名第一,主要因为其专任教师人数较少。

(2)三级指标优势分析

S1的师均科研经费、杰出人才占教师比例排名第一、优秀硕博士论文比例、师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和师均科研成果奖励数排名第一,体现了综合性大学的稳健性。S4的师均科研项目数、师均专利授权数和科研经费总额排名第一。S6的实验室、基地与本科专业数比例、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数比例、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师均学术论文数排名第一。此外,S3的生均电子图书、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排名第一;S15的生均一般图数量排名第一;S2的生均仪器设备总额排名第一;S5的生均校舍面积和师生比排名第一;S17学生人均获奖数和师均精品课程数排名第一;S16的师均教学成果数排名第一。

四 结论与启示

(一)该省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绩效表现不俗,凸显它们较为深厚的学术底蕴。这说明一所高校的绩效表现和自身的学术底蕴紧密相关,高校发展应注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切忌拔苗助长。在本绩效排名中,历史较长的8所院校全部位居该省高校的前8位,说明高校的绩效与其学术积淀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所高校的成长经过长时间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特色,进而才能有较高的绩效,才能赢得更好的口碑。

(二)该省理工类院校绩效排名普遍较好,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绩效排名相对逊色许多。这一现象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应更加重视人文社科类学校的科学发展,给予必要的和及时的支持。排名前5的大学中,有4所理工类大学,只有S1一所综合性大学,而财经、师范等偏向人文社科高校中最好的为S15,但其排名只在第7位,居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当前该省理工科类大学发展强劲,而人文社科类大学发展滞缓。所以,国家与该省要从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这类高校,力求改善其发展困境。

(三)省会城市及其经济辐射区的高校绩效排名相对其他地区普遍靠前,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非对等性。绩效前5名的院校全部在省会城市,排在后5位的大学都是非省会大学,说明大学绩效排名除了与历史的积累以外,与地区分布也有着密切关系: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达和繁荣的地方,越是高校云集,且发展势头相对较好。如何平衡地区教育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四)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高产出两种类型的高校都值得肯定,要扭转当前学术界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错误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社会事业,在高投入的情况下才有高产出。高绩效的院校不仅成果数量庞大,而且效益高,即在量和质上实现了双突破。本评价体系的指标全部使用效益指标,因此我们在绩效评价中要扭转只看“产出-投入比值”的观点和看法,“高投入-高产出”的院校才是高校绩效的典型形态。当然,有一些学校获得的各项投入要少一些,但是他们却产出了较多的成果,这些学校勇于在困境中求发展,这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五)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该省本科院校国家级学术平台、教学成果和科研获奖等绝对数量都还很少,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争取并有所突破。一所学校要想在中国大学之林有一席之地,必须实施差异化战略,[8]要有自己的“特长”和“亮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点学科这些学术平台的争取与建设和一个学校的团队建设、成果发表尤其是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国家级教学成果体现着一个学校教学的质量,是本科教学的标杆,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而科研获奖则具体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一所高校的发展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展望世界”,争取更大的平台来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该省本科院校发表论文数量稳步增长,但论文影响和质量需要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高校的持久发展不仅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该省各个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都有所增长,在很大程度提高了该省高校在学术界的显示度,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高质量论文尤其是SSCI论文、高被引论文都欠缺,平均被引次数绝对数也很低。这一现象在我国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生命线,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根本保障。

[1]郑淑蓉,马 伟.基于分形理论的虚拟商店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1):62 -66.

[2]丁姗姗.DEA方法在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9(4):104-106.

[3]贾锁堂,等.省部共建高校战略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49-165.

[4]徐 丹,徐 娟.公共问责与市场竞争:大学排名难以承受之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4-49.

[5]邱均平.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0-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贾锁堂,吴文清,郎永杰.省部共建高校绩效评价方法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124-128.

[7]郎永杰,贾锁堂,吴文清.地方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6):108 -112.

[8]石 桥.差异化战略导向下的绩效评价系[J].企业研究,2009(8):68-69.

(责任编辑 李雪枫)

Th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Taking 17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a Province of Central Region in China for Example

WU Wen -qing,LANG Yong-jie,MA Rui-min,NIU Feng-gao
(China Local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Group,Research Center for Co-establishment
by Sta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Shanxi Province,Center for Local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On the one hand,they take on a significant mission and task i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they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ities,which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 universiti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Nowadays,we not only need an evaluation system specially designed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but also ne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to university evaluation.On such a basis,Chinese Local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Group,by taking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its research focus and choosing 17 colleges in a province of central region in China,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which gets a rather satisfactory result.

higher education;undergraduate colleges;performance evaluation;university ranking

G649.22

A

1000-5935(2011)04-0092-06

2011-03-09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03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8JD8800005);山西大学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09031)

吴文清(1972-),男,山西繁峙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地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郎永杰(1972-),男,山西五台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地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马瑞敏(1983-),男,山西榆次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地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牛奉高(1983-),男,山西晋城人,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地方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