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对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教师的抽样调查为例

2011-01-12 11:51张晓静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院系被调查者样本

张晓静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对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教师的抽样调查为例

张晓静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是对美国 30所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的报告。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前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教学与科技发展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结论主要可以概括为:科技为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带来新挑战,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地位岿然不动,多样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科技发展;多样化

近代意义上的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特别是美国等国家。而各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进程又与其高等院校中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美国现代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对建立完整的世界新闻历史体系、丰富新闻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是建构我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体系的重要参照标尺。

笔者对美国 30所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的部分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1)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2)新科技对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影响程度,(3)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

一、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样本选择采用分类抽样的方法,抽取30 所有代表性的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每个院系选取十名教师。受客观条件限制,调查并未对美国所有的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进行穷尽式抽样,而是采取主观类型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观抽样是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个体为样本,是一种非概率抽样的形式。主观抽样所获取的样本数据对推断总体情况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但对于深入研究问题可以提供有用的线索和有意义的假设。

本调查分类方法参考俄勒冈大学在 1984年有关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研究报告中的分类方法[1],将美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这些院系设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并专设传媒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这类学院数量是最多的。

第二类是以传播学研究为特色的传播教育。这类教育很少专业导向,培养传播通才。

第三类是专业性研究型。他们以培养记者、编辑、广播电视专业等人才为主。

第四类是只有本科专业的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设有新闻和传播的课程,规模较小。

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的学院选取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伊利诺伊斯大学传播学院、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乔治亚大学格莱德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衣阿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计12所。

以传播学研究为特色的大学选取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系、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缅因大学传播与新闻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院、怀俄明州大学传播与新闻系、康奈尔大学传播系,共计6所。

专业性研究的大学选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新闻学院、阿肯色大学新闻系、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堪萨斯大学威廉艾伦怀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新闻学院、康涅狄格大学新闻系、内华达大学新闻学院、蒙大拿大学新闻学院,共计10所。

只有本科专业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分别选取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新闻系和长岛大学南安普敦传播学院,共2所。

总共选取30所院系,每个院系随机抽取10个样本,总共发出问卷300份。问卷包括写给被调查者的一封信、一份问卷调查表和四个开放式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采取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无记名式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37.3﹪;其中有效样本109份,占总数的36.3﹪。

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百分比、平均值、交互分析等分析方法。

二、调查样本分析

(一)样本基本构成情况

有效样本中男教师占总人数的 59﹪,女教师占41%。有效样本中参与调查者中教授占26﹪,副教授占37%,助理教授占26﹪,讲师占11﹪。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教师职称分为四级,即讲师、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其中助理教授并不是终身制的,助理教授如果在五年内不能在学校获得提升为副教授的机会,那么就必须离开该校,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再被其它高校聘任了。

有效样本中白人占93%,有色人种占7%;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9.3%,其中女性中54.5﹪的拥有博士学位,男性中58.8%的拥有博士学位。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有关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表1 有关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77.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广泛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18.5﹪的认为比较重要,余下的3.7﹪认为这些课程不太重要;应该说这样的比例是和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传统一致的,布莱尔创立的课程模式在今天依然影响巨大。对道德和法律类课程的教师们的重视程度也很高,66.7﹪的选择了非常重要,33.3﹪的选择了比较重要。对于和学生实践基本功相关的写作和编辑类课程的态度更是高度的一致,9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非常重要。在对于理论研究类课程的态度上,被调查者的看法比较分散,但总的趋势还是肯定理论研究类课程的,44.4﹪的选择了非常重要,33.3﹪的选择了比较重要,选择剩下三项的比例比较平均;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有 18.5﹪的被调查者虽然选择了非常重要,却在后面加上了备注,即对于研究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2)有关教师素养的问题

表2 有关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

在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问题中,受调查者的看法不太统一,不关心和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的各占 11.1﹪,认为不太重要的占 29.6﹪,认为博士学位比较重要的占29.6﹪,还有3.8﹪的人弃权,没有回答本问题。

在对教师应拥有与其教授课程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的看法大多数受调查者看法比较统一,有 81.5﹪的人认为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7.4﹪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重要后又指出如果是教授与实践相关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对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必要程度选择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受访者各占37﹪,余下的有14.8﹪认为不太重要,7.41﹪的认为根本不重要,3.71﹪的不关心这个问题。

81.5﹪的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11.1﹪的认为比较重要。

(3)学校设施情况

在学校配置有综合性大型图书馆这一项上,6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重要,22.2﹪的认为比较重要,14.8﹪认为不太重要,3.7﹪的人持保留意见,没有做出选择。在为学生配置计算机实验室方面,5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重要,18.5﹪的选择了比较重要,剩下的18.5﹪的人选择了不太重要。

表3 有关学校设施方面的问题

(4)学校吸纳少数族裔和女性教师方面

美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的比例问题相当重视,被调查者中有49﹪的选择了非常重要,33﹪的选择了比较重要,11﹪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但是对比在总的样本数中有色人种仅仅占 7﹪的比例,事实上观念上的重视还亟待给予实际方面的支持,提高对少数族裔教师的接纳程度。

(三)开放性问题数据分析

(1)您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回收的109份有效样本中有4份没有回答该问题,那么采集到的 105份样本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7.6﹪的认为教学科研时间不够充足,包括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占用了太多时间等等;26.7﹪的认为新的科技手段给教学带来了阻力,包括新科技发展太快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形势、更新教学设备实验器材、一些新科技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过于流于形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18.1﹪的被调查者填写了没有任何困难;9.5﹪的认为职称晋升带来科研压力和论文发表是最大的困难;4.8﹪的人认为了教育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要求教育,致使教学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4.8﹪的认为其所在专业属于人文学院内,在经济上和教学理念上都受到了限制,最好是能设立专门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4.8﹪的人认为学生的语法和写作能力太差是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3.7﹪的认为文化差异是教学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是集中在从其它国家到美国进入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界的教师。

(2)您认为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

总共有107份样本回答了该问题,被调查者有关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六种:62人认为写作、阅读、报道等基本技能最重要,占总数的57.9﹪;20人认为批判思考能力最重要,占18.7﹪;8.4﹪(9人)的认为对新闻传播信息的判断能力最重要;6.5﹪(7人)的人认为在业界的实践经验最重要;4.7﹪(5人)选择了职业道德;3.6﹪(4人)的填写了恒心和毅力。

(3)您认为过去十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共有87份问卷回答了这一问题,57.4﹪的提到了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与大众传播的教学方式;40.2﹪的提到了过去十年中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对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要求有大幅度提高;24.1﹪认为教学中更加具有全球视野;还有 20.7﹪给出了更具体的看法,即新闻学的规模逐渐缩减,而且平面新闻和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变革,而广告和公关专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本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统计结果的百分比计算是叠加重复的。

(4)请您预测一下未来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势。

被调查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本问题属于前瞻性问题,不便于量化分析,所以暂且不做统计):

第一,科技发展对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结合更紧密。

第二,多元化的趋势,观念方面的多元化比形式上的多样化更加重要,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在理念上吸纳多元的思想比片面强调教师学生的性别、种族、年龄等等形式上的东西更重要。

第三,基本技能如写作、阅读、编辑等未来更加需要加强重视,无论科技怎样发展,传播工作的核心技能是不变的。学生的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同样需要不断加强。

三、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科技为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带来新挑战

过去十年中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变化中,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提到了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与大众传播的教学方式。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比较重要的。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新的科技手段给教学带来了阻力。在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中,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的结合依然排在首位。新科技的发展为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发展带来多种挑战,对于众多的新闻传播院系来说,科技的新发展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经费等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问题。科技影响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巧的平衡”[2],把媒体作为文本、音频、视频的简单混合,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于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来说就可能是新闻学、公共关系、广告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原有的那种以媒体划分专业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教育者从观念上需要接受,然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等。同时,新科技融入到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中也为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投资购买新的教学设备、为学生配置相应的实验场所、支付教师、学生对新设备、新教学方法学习的培训经费等等;这与近二十年来美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地位岿然不动

无论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怎样发展,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写作、编辑等基础课程非常重要,近八成的认为开设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道德类的课程对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六成以上的教育者始终认为写作、阅读、报道等基本技能是毕业生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广泛开设专业课程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与布莱尔所倡导的课程模式是十分契合的,“学生学习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写、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工作的职业道德”[3]。不管增设了多少新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内容、应用了什么新的教学和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学科的价值观和核心的技能是稳定的,这也是其成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前提。

(三)多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多样化的。多样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多样再到教师、学生的构成的多样模式。面对这样一种趋势,无论是教育界还是业界,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世界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以媒介类别划分的教育取向

长期以来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形成了以媒介类别划分的教学和研究取向在当前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冲击下已经不能适合形势的需要了。要打破这种以媒介特质分裂学科发展的趋势,“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有必要在学科设立上趋向整合”[4]。近年来提倡放弃以媒介为类别的研究与教学取向的呼声此起彼落,无论是以报导、劝服、创意,取代传统的传播科系的分类;或是以概念的方式划分课程与研究领域的区分方式,都有助于我们思考媒介研究与教学的发展,跳出个别媒介的框框。

(二)确立多样化的模式

新闻与大众传播教学与研究重心除了延续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外,更要能够反映社会环境的变迁,从人文学科中汲取更多养分,强化学科的学理基础,并且丰富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科的整体内涵,朝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三)学术与实务并重

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过多地注重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的学术理论,忽视其实际应用,会对学科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害。过多地注重其实用技能方面的内容,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就会变成一种专门的技能教育,缺乏学术性,这与大学的学术本质也是不相符合的。

[1]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Planning for curricular change: a report of the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R]. Eugene: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4.8.

[2] Ziff Howard, M Pulitzer. The closing of the journalistic Mind [J].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1992, 30( 5): 49.

[3] Geimann, S.Task force on the professions in the new millennium,AEJMC: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education: 2001 and beyond [R]. 2000. 22.

[4] Dickson, T.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preparing for the 21stcentury[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59.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US

ZHANG Xiao-jing
(School of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

The article is a survey report of faculty from 30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chools or depar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explored issues include curr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U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new technologies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while the core skill and values remain same, and its future trend is divers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US;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versity

G511

A

1009-5160(2011)02-0027-04

张晓静(197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发展、新闻传播.

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q060).

猜你喜欢
院系被调查者样本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村企共赢的样本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