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的果壳世界

2011-01-21 10:33王新玲
中国报道 2011年6期
关键词:果壳松鼠科学素养

本刊记者 王新玲

“在海岛生活了19年,读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这是姬十三在新浪微博里的自我介绍。

姬十三是名人吗?放大到全领域范围,不是。但在科学和网络里,他很红。2008年4月,他创办科学松鼠会并喊出“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此后的汶川地震、三聚氢胺毒奶粉,生蛆柑橘等事件中,他和会员们撰写的生动俏皮的另类科普文章,让科学松鼠会为公众所知。

说起科学松鼠会的成立,他说,“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

当在公众和媒体视野里,他就等于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就等于他时,他放弃靠科学松鼠会赚钱,于2010年11月上线全新的果壳网,以期赢利。他期望,五年或者十年后,一些年轻人聊起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时,会说是果壳网指引了他们。

今年2月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个数字似乎说明,姬十三的理想之路很广阔,也很艰难。

顶着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的光环,甘愿做极其不稳定的自由写作者,继而从上海来到北京,去网站打工,成立非但不赢利还要花钱的科学松鼠会,终于熬过后,又创办前途未卜的果壳网。和同龄人相比,33岁的姬十三,一直在走不同寻常的路。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斯文内敛的大男生,本名嵇晓华。姬十三是他发表第一篇文章时的笔名。

从松鼠会到果壳网

科学松鼠会,灵感源自像松鼠一样,剥开科学的坚果。果壳网,源自霍金著书《果壳中的宇宙》。

了解姬十三,可以把2010年11月作为节点,此前的他,是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公益创业者。此后,他更多的是果壳网CEO。姬十三界定两者说,科学松鼠会是协会、NGO组织,果壳网是媒体加社区,一个重视社会价值的商业机构。

打开果壳网,有谣言粉碎机、心事鉴定组、谋杀·现场·法医、趣科技、健康朝九晚五等15个主题站,每个主题站围绕着各自的科学话题。“谣言粉碎机”致力于揭穿社会中广泛传播的流言,如《膨大增甜剂能让西瓜变炸弹吗》、《月子可不是“坐”出来的》,《紫薯值得追逐吗》;“趣科技”则介绍高科技小玩意儿,如《烟民的社交网络:电子烟》、《拉登是怎样发送Email的》等。

当姬十三决定开创果壳网,以保持科学松鼠会的非营利性,并坚持投资者只能投资果壳网时,吓退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风险投资者,留下的只有曾投资豆瓣的挚信资本。去年8月,挚信资本资金进入,将他从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

中国报道:去年,科学松鼠会已有相当的知名度,直接把它商业化是否来得更容易?

姬十三:起步当然会更快,但是马上就会遇到瓶颈,因为它的运作模式、先天的机制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没办法走太远。科学松鼠会一开始就是NGO模式,如果我硬把它商业化,也不是没办法,只是我不想那么去做。而且,NGO模式在中国会遇到很多瓶颈,很难把它做得很大。

中国报道:有人质疑说你创造了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怎么确保它们不同质化?

姬十三:它们定位很不一样,果壳网是媒体加社区,科学松鼠会是协会。协会和媒体之间有竞争吗,不搭。果壳网有二十多个编辑,每天产生大量稿件,只有少部分来自科学松鼠会会员,两者内容的重合度小于5%。此外,科学松鼠会更多聚焦在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方面,而果壳网会更丰富,有更多篇幅描绘技术和商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它使科技的范畴更宽泛了,能满足更多普通公众的需求。

中国报道:果壳网的赢利模式是什么?

姬十三:当你在一个领域的用户精准度非常高,品牌属性很鲜明,做的事情也是大家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时,它赢利的模式就会有很多种。因为有投资,我并不是特别在意目前的收入,把品牌做好,把用户做上去更重要。

中国报道:创业到一定阶段,大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你现在的瓶颈是什么?

姬十三:现阶段,我考虑更多的是网站规模怎么能更大,产品怎么能更上一层,怎样去扩大果壳网的影响力。不太会担心钱的问题,人才也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在一年前,人才队伍和资金都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报道:过去很长时间里,资金都是很大的问题吗?

姬十三:刚创业的时候的确比较难。我们非常艰难地酬了一百万,招不到特别好的人,发展也有限,一直硬撑下来。那时租的房子很差,也很小,两千多块钱一个月。最初的几个人后来都走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计、未来和职业发展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报道:科学松鼠会很火的时候,有很多人找你投资吗?对于投资者,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姬十三:也说不上很火。其实也不多,大家还是会觉得这个市场太小,这个模式还看不太清楚,毕竟它是一个很小众的事情。理念相合比较重要。当初我想把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分开,这也需要对方理解,需要投资者和我们一起,有足够的耐性,能够看得到比较久远的未来。

中国报道:一个网友畅想说,公元2061年,我的孙子兴奋地跑过来说:“爷爷,爷爷,松鼠会说下个月可以看到哈雷彗星。给我买个望远镜,我们一起去看吧。”要让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活到2061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姬十三:要到那么久远,中间的模式一定会变化非常多。现在,果壳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对受众能有多大帮助。互联网是一个浅阅读、偏娱乐、偏轻佻的媒体平台,越是娱乐化的东西越容易生存,真正严肃的、认真思考的东西,能有多大的空间,真的都不好说,需要时间来证明。当然,我们也不认为果壳网完全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我们除了网站还有图书,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渠道。

中国报道:你把果壳网定位为一个泛科学内容提供商?

姬十三:泛科技吧。科学有点儿窄。

科学真能流行起来吗?

《明朝那些事》火了,星云法师火了,于丹火了,科学什么时候会火起来?

科学不是很实用性的东西,也无关中国人历来重视并浓墨重彩的道德仁义,虽然科学松鼠会在某个范围里已经很火了,姬十三在新浪微博里的粉丝也不过5万多人,科学松鼠会有20万,果壳网有近6万。而与此同时,姚晨的微博粉丝有800多万,苍井空有280多万,韩寒更是一条微博不发,粉丝20多万。

科学真能流行起来吗?

中国报道:科学松鼠会因“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而火,“让科学流行起来”也是果壳网的目标吗?

姬十三:果壳网其实想把范畴扩大一些,让科学流行还不够,我们希望所有知识都能流行,希望很多人把思考当作一种乐趣,把知识的分享当作乐趣和天性。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总有比别人懂得多的、深入的地方,如果大家愿意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甚至帮助普通人来理解你的专业信息,这个时代会很美好。我们比较想倡导这样的理念,听起来会比“让科学流行起来”更广一些。

中国报道:网易副总编辑张锐曾说过,“好的东西都流行不起来”。你怎么看?

姬十三:“让科学流行起来”是一个很容易被流行的口号。更精确地说,是让科学文化被流行起来,让科学在文化当中被流行起来。在美国,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美剧、电影都有很深的科学的烙印,可以把这个当作是一个指标。

中国报道:很多时候,人们为情势所迫去了解科学,比如自然灾害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这是否也是一种无奈?

姬十三:这叫做应急科普或公共危机科普,是科普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任何知识的传递,都会借助这样的契机来加强,比如高晓松的事情会让很多人关注酒精。一千年或五百年前,公共事件和科学大多是不搭边的,但现在,非常多的公共事情都可以甚至必须要从科学角度来解读。比如,日本核泄漏事件,如果不懂背后的原因,是没办法发言的。在这个时代,想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不懂点科学,就没办法混下去。懂科学或专业的知识分子,会成为这个时代言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报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为3.27%。这一数字,是否说明我国天然缺少科学热的土壤?

姬十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之外的,需要社会更多关注实用层面之外的东西后,才能使科学文化更加兴旺起来。美国《星球大战》影响了几代人,使他们成为科幻迷、宇宙迷。我对这个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只是需要点儿时间。

中国报道:果壳网能够推动这个过程?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图为江西省东乡县气象局向小朋友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姬十三:应该是。做一个社交网站,能够容纳很多的用户,也必须去影响很多的用户。我们希望五年或十年后,有很多人会讲,他从小就对科学有兴趣,是被我们启发出来的。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报道:有专家评价说,你们把科学普及了,某种意义上比科学家贡献更大。

姬十三:过去,科学工作等同于科研,更多是圈子里的向内的工作。科学传播工作其实也应该成为科学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有非常多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科学,但没有兴趣从事科研,他们也理应有机会进入到科学传播工作中,这个工作也非常重要。

中国报道:前段时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调侃说,“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是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董事。”在网上引起很多慨叹。你怎么看?

姬十三:知识精英是否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其他方面的精英,有赖于大环境,也有赖于他本人。我们的传统教育会让这些知识精英在一些层面有所缺失,造成他们没有办法在其他方面获得很好的成功。但也不能说高学历的人就应该获得财富,这也不应该是必然的等式。但是,在学术和科研上做得很好的人,应该被尊重。

中国报道:有报道说,你认为媒体是文科生把持的领域,理科的内容很少,这是不应该的,理科生要强势反攻占据媒体的阵营。有没有因此被认为狂妄或招致批评?

姬十三:我没说过抢夺和占据,只是希望媒体中多一些科技人的阵地。媒体文化的强势一定是在文科这边,不可能去抢夺。语言本身很容易被曲解和误会,特别是当两个不同背景的人在交谈,又从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后,里面的误会太多了。

中国报道:顶着复旦大学博士的光环,从一个自由写作者开始创业,不会感到可惜?

姬十三:没什么可惜的,如果做科研,我只是个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是很理想。

中国报道:从科研工作者到写作者、公益创业者,到现在的CEO,其中的不同是什么?

姬十三: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科研只需要考虑自己,写作者要考虑读者,公益创业要考虑这个事情寄托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CEO还要考虑员工。事情的复杂程度在增加,获得的乐趣和满足程度也在提升。

中国报道:现在最大的理想或愿望是什么?

姬十三:谈理想挺空的,就是把果壳网做好吧。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今年果壳网的用户达到百万量级,希望它慢慢成为一个影响年轻人的重量级的媒体和科技社区。

猜你喜欢
果壳松鼠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小松鼠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
松鼠
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