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30年“再见”还是“安可”

2011-01-21 10:33李仲
中国报道 2011年6期
关键词:滚石李宗盛唱片

李仲

2011年5月1日在北京鸟巢上演的“快乐天堂 滚石30演唱会”,实际上是去年滚石30周年台北演唱会的延续。图为伍佰、刘若英在北京鸟巢演唱会现场

在“纵贯线”这个滚石唱片的老人组合抢先贩卖了一把青春记忆之后,终于轮到滚石群英走上时代的舞台,做出苍凉的手势让大家猜测“再见”还是“安可”。

说不清巧合还是天意,2011年5月1日,滚石30年演唱会北上开演,超强阵容调动起很多人的怀旧情绪时,台湾流行音乐界泰斗李泰祥先生无钱治病生命垂危的消息,正在通过微博传向四面八方。滚石唱片30年的暮气和李泰祥先生晚景,就是今天台湾乐坛一个侧面写照。在“纵贯线”这个滚石唱片的老人组合抢先贩卖了一把青春记忆之后,终于轮到滚石群英走上时代的舞台,做出苍凉的手势让大家猜测“再见”还是“安可”。

文艺理想样板

上世纪80年代初,发轫于1975年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经过一系列嬗变,从中兴期到了疲惫期,度过青春期的人们已经从校园的“风花雪月”里醒来,一种等待转变的期望油然而生。滚石唱片应时而生,1981年在台北光复南路成立,除了核心人物段钟沂、段钟潭两兄弟,吴楚楚和彭国华也是股东之一。不久,吴、彭离开滚石另立门户,成立了“飞碟唱片”,揭开了台湾唱片史上的新一幕。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滚石”和“飞碟”两个锐气十足的唱片厂牌,分别占据了台湾流行乐坛的半壁江山。

滚石唱片的诞生并非一时兴起的偶然行为,而是有鲜明时代诉求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产物。早在1976年,热爱摇滚乐,热衷于西洋流行音乐的段氏兄弟,就在台湾创办了《滚石》杂志,办刊思路和定位模仿了美国同名音乐杂志,以传播欧美摇滚乐为己任,企图打造一本以青年流行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杂志,在风风火火的民歌运动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杂志成立之初,由于刊物过于前卫的定位与保守的文化风气相冲突,“滚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办刊思路偏向文艺青年和小众,还没把文艺思潮和大众流行有机黏合起来,弱点已经放大,加之兄弟俩人初次涉及经营欠缺经验,办刊成本太高,收支难抵,导致杂志一度亏本,债台高筑。兄弟俩不得不停刊转行去做广告,以期填补亏空,即便窘迫但做音乐的梦想却未曾熄灭。

滚石唱片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张唱片是吴楚楚、李丽芬、潘越云的《三人展》,这种一男两女类似三重唱的组合,还留有民歌时代的痕迹。真正树立滚石唱片行业地位的是1982年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学医出身的罗大佑,曾带着这张专辑辗转碰壁,思想前卫、嗅觉敏锐的段氏兄弟及时收下这个一文不名的青年。

《之乎者也》尖锐凌厉的态度,沉郁的批判精神,滚石唱片冒着亏本的危险发行之后,也备受媒体诟病,一句“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是否也如此”的揶揄触怒了很多从民歌时代过来的人。保守人士认为专辑顶多能有2000张的销量,意外的是,在销售过万就是冠军的卡带时期却缔造了14万张的销量奇迹。1993年在音乐圈、文艺圈专业人士评选的台湾“百佳”唱片里,《之乎者也》排名第一。

滚石的出现还把民歌运动中的干将进行了一次转移和接轨,自此台湾乐坛从传统民歌风转型为现代流行潮,校园乡愁、不食人间烟火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而属于邓丽君、刘文正时的老派流行曲,也被结合了摇滚乐、欧美流行曲式的城市流行曲取代。这些新音乐直击现代人的生活,把时代特色和人文思想的激荡完整地表达出来,唱出了属于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

跳出来看,滚石唱片从台湾辐射开来看,在整个华语范围内完成一次创新和变革,标志着一个以本土创作人、个性化的艺人为中心,以现代公司方式运作为基础,正规、严谨、专业的唱片工业初露端倪,如果说民歌运动为华语音乐找到了表达的灵感,那么滚石的出现则找到了歌唱的灵魂。

“快乐天堂 滚石30年”演唱会海报

上升期阵容

民歌时代,台湾音乐师法西洋音乐的技巧,却没深入,而且绕开政治的高压来寻乐宣泄、抒发与书写,用几近乌托邦似的青春情结、故土情怀、田园乡愁,谱写出了启蒙期的流行音乐,单纯、清新、婉约书生气和刻意的清高,与大众生活、唱片市场有脱节,滚石唱片继承其理想主义的优点,找到了一条人文和市场完整结合的通途,明确了创作人、艺人个人价值和市场属性。

一方面是罗大佑、李宗盛、李寿全等年轻人为代表的创作人,全面学习运用摇滚乐、城市民谣的精髓,为新歌手包装定位。曲式上,他们深受美国音乐影响,对摇滚乐和乡村音乐富于心得和造化,在《之乎者也》之后罗大佑制作了张艾嘉的专辑《童年》,同名主题歌即由他作词作曲,编排上借鉴了美国乡村音乐,成为影响至今的流行曲,带响了滚石的名声。

李宗盛出身于民歌时代的“木吉他”组合,告别民歌时代,形成细腻 、自省、精准的城市民谣创作路线。1986年出版的个人专辑《生命中的精灵》,是李宗盛一生最好的个人专辑,以自传体的方式书写了男人之苦,沉浮都市里五味生活的感悟,曾经的“小李”已经成为“大哥”。

李宗盛曾说:“即使是情歌,它也关心那个年代的人的喜怒哀乐,它绝对是文化的事情,是非常深刻的东西,我期待有更多文化界的人,或是整个社会,都能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来看待。”

在这样的音乐觉悟中,周华健、林忆莲、赵传、辛晓琪、莫文蔚、陈淑桦这些人的音乐生涯也由他来开启。

另一方面,以李泰祥、陈扬为代表的“古典派”,则继承民歌时代的气息,身姿风雅,保持了音乐的文学性、艺术性,把齐豫、许景淳、唐晓诗这样唱功惊人的民歌唱匠,进行别开生面的改造。潘越云是滚石打造的第一个华语巨星,在滚石的塑造下,昔日的民歌小妹,成为一个美艳神秘的女子,《天天天蓝》、《胭脂北投》专辑为她成功转型,被三毛称为“埃及艳后”。

李泰祥对余光中、三毛等当代作家诗歌的谱曲,齐豫演唱的《有一个人》专辑令人如沐春风。1985年,由三毛填词,王新莲担任制作人,齐豫、潘越云主唱的《回声》专辑,四个女子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心结,歌词里充满三毛的自传色彩,轻灵激越,至今流传,在卡带和激光唱片的更替中,《回声》也是滚石乃至台湾音乐史上第一张CD唱片。

黄金时代版图

滚石唱片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台湾经济蓬勃发展,迈入亚洲四小龙的阶段。社会转型快,思潮纷纭,华人世界和外面交流越来越多,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气象万千。1988年国民党解除了台湾党禁、报禁,社会自由民主、文化多元化。个人意识被激发,经济的腾飞,政治、文化环境的昌明,充实和激发了创作人的才华,滚石发行的唱片质与量都算空前。

1981年 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三人展》

1982年罗大佑《之乎者也》

1984年李建复《夸父追日》

1985年张艾嘉《忙与盲》

80年代末,台湾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林立,但是滚石一家独大,已成为台湾唱片业的龙头老大,唯一能和它形成一定竞争格局的就只有吴楚楚当家的飞碟唱片。从1987年到2000年,是唱片业激流勇进的13年,从盛到衰,从热闹到平淡,滚石唱片在左右逢源中登上顶峰,又悄然落潮。

滚石唱片就是台湾流行音乐的“黄埔军校”。罗大佑、李宗盛、小虫三代流行音乐教父,都和滚石有莫大关系。80年代末期,罗大佑另立门户,李宗盛已经成为滚石唱片乃至华人世界最出色的音乐制作人,通过李宗盛、周华健、赵传等人的音乐已经牢牢抓住了很多人。其间,小虫、陈升、张洪量、黄韵玲这些制作群,又把滚石的人文性和独创性推向另一种方向。

90年代初期,香港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一路横行,独占两岸三地的唱片销量榜,台湾乐坛唯有滚石的周华健和他们齐头并进,唱片销量可以和四大天王里的冠军张学友一决高下。在台湾和香港两地媒体上面,周华健获得了“国民歌王”和“天王杀手”的封号,以至于张学友在回忆中说,那时每次发片都要和周华健进行比较,“很抑郁”。

这个时候,滚石的音乐版图也从台湾延伸到香港,很难想象张国荣、梅艳芳、林忆莲、杜德伟、黄凯芹、草蜢组合这些著名歌手、组合已经归顺滚石;连影坛巨星成龙也纳入滚石阵容,不会唱歌的他,在李宗盛的点拨下也居然唱得有声有色,和麾下艺人称兄道弟;莫文蔚在滚石开始自身形象的定义和塑造;创作型的Beyond乐队,达明一派之一的黄耀明都和滚石有染。

根据统计,1992到1996年,滚石唱片的分支机构,已经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等亚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魔岩、友善的狗、巨石音乐、波丽佳音等子厂牌竞相出现,一个庞大的唱片企业让人瞠目。1996年前后苏慧伦和之后的徐怀钰,以日韩偶像模式包装,内容的文艺上稍逊昔日的滚石,但市场反响甚大,深受青少年追捧。而顺子等西化色彩浓郁的返台歌手,亦掀起了新一轮的曲风。

滚石的黄金时代,对台湾音乐的一大贡献还在于培植了新宝岛康乐队、金门王与李炳辉、陈明章、郭英男、伍佰、林强、罗百吉等,这些本土化色彩浓厚,内容涵盖了摇滚、电子、民谣、歌仔戏、原住民音乐等五花八门音乐体裁的艺人,发现了闽南、客家等语系的新生音乐人,在小众化、区域化的聆听族群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格局。

滚石进大陆

随着时间的流逝,窦唯、何勇、张楚身上“魔岩三杰”的称号越来越被淡化,甚至不被很多年轻人知晓,但是“魔岩”这两个字还将被流传,它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大陆摇滚的巅峰时期。魔岩唱片是由张培仁、贾敏恕担任负责人的滚石子公司,具有独立制作的另类属性,1992年全面介入大陆摇滚风潮中,为大陆业内人士换血洗脑,带来了全新的唱片工业理念。

1997年 杨乃文《ONE》

998年 任贤齐《爱像太平洋》

1999年 徐怀钰《天使

2001年 五月天演唱会

1987年合辑《快乐天堂》

1990年 苏慧伦《追得过一切》

1992年 唐朝《梦回唐朝》

1996年 张国荣《红》

2002年 万芳《相爱的运气》

2006年 MC HOT DOG《Wake Up》

2009年 纵贯线《北上列车》

2010年 陈升《P.S.是的,我在台北》

黑豹、唐朝乐队的同名专辑撞开了大陆摇滚的商业大门,《中国火》系列则展示了中国摇滚的面貌。“魔岩三杰”的推出是魔岩唱片的一次漂亮出击,三个人的音乐内涵各具风格,和他们各自的性格形成对应,继崔健之后,成为至今也无法被超越的中国摇滚现象。因为“魔岩”,大陆对摇滚乐这个被官方语境妖魔化、被听众和市场边缘化的音乐形式,完成了身份认知和与听众的沟通。

在这一时期,“魔岩”发掘了后来成为优秀制作人的李泉,磨合期的超载乐队,先锋音乐家王勇等初露头角的前卫音乐人。1992年至1995年三年间,大陆的音乐风潮被媒体冠之为中国大陆“新音乐的春天”。然而,春天太过短暂,不成熟的商业环境,创作理念的纠葛,唱片公司和艺人之间的沟通隔阂,魔岩在牛刀小试后放弃大陆市场,退守台湾,不久关闭。

魔岩的独立身份,在坚守滚石理想主义、人文诉求的同时,在艺人甄选、唱片制作上没有沿袭“阳春白雪”的精英套路,而是形成了自己敏锐、先锋、激荡的年轻品味,比母公司走得更远,在相对保守的中国大陆,扶持刚刚诞生不久的摇滚乐,为其做嫁衣,铺平道路,产生的市场影响力,完全可以载入大陆流行音乐史。

蛰伏或谢幕

1999年滚石营业收入达25.8亿台币,创造了30年的最高,但衰退也在进入21世纪时来临,传统唱片业江河日下,市场环境今非昔比,免费午餐飞来飞去,网络共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独立制作、独立发行、风格多样、创作个人化的小作坊式唱片模式成为潮流,大厂牌、实体唱片的生存空间已经被逼到墙角,华纳、百代、环球等国际唱片公司在转型或闭关,飞碟、福茂这样的台湾本土唱片厂牌也在萎缩,滚石在缺少精气神的现状下十分尴尬。

尽管张震岳、五月天、陈绮贞、光良等这些年轻音乐人、艺人在世纪之交曾为滚石注入新鲜的元素,但是市场和听众被分流,加之其薄弱的内容呈现,偏向小众的音乐构造,偶像派模糊定位,也不能让滚石浴火重生;李宗盛凭借其多年的音乐敏感打造的清新偶像梁静茹,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复苏,但也近乎回光返照,转瞬即逝。这些歌手的市场号召力甚至比不上选秀出身的艺人。

根据市场划分,近两年滚石唱片中心在朝3G移动业务发展,吃老本、挖掘剩余价值在所难免,新唱片运作几近副业。像周华健这样纵横二十余年的滚石唱片的红人,也在感叹连儿子都不听自己的音乐,发片量越来越少。老人里面只有一个坚守个人化、小众化路线的陈升,以文艺、怪味、玩票的性格在踽踽独行。也许国内选秀艺人李宇春、郁可唯的加入,或可带来滚石的一些新收益和亮点。

猜你喜欢
滚石李宗盛唱片
Self-Supervised Entity Alignment Based on Multi-Modal Contrastive Learning
强震作用下崩塌滚石冲击耗能损伤演化分析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浅析不同边坡下滚石的运动轨迹
坏唱片
李宗盛的手势成龙的歌
李宗盛的语文是谁教的
像一块滚石
李宗盛的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