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压铸造导航系统外框架工艺研究

2011-01-24 00:40张晓丽田洪超蔡智渊吕振玉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1年3期
关键词:充型砂型差压

张晓丽,曲 嘉,田洪超,蔡智渊,吕振玉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 300161;2.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07研究所,天津 300131)

某导航系统外框架作为系统的关键件,材料为24号铸铝,要求达到一级铸件要求,其体积小,壁薄,外形复杂,重力铸造难以成型且针气孔较多,报废率高。在充分调研差压铸造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外框架特点摸索设计了一套差压铸造工艺,生产出的铸件质量较普通重力铸造有较大提高。

1 造型工艺的确定

外框架外形复杂,如图1所示,通过综合分析外框架结构,外框架造型工艺示意图如图2所示。采用两箱造型,下箱为浇道;铸件整体和暗冒口在上箱,上箱又分为左右两个半箱,有利于拔模,节省活块,简化造型。内浇道分别开设在四个轴承孔的位置,有利于充型和补缩。砂型和砂芯全部选用树脂自硬砂,造型时,为防止铸件产生气孔和发生塌箱,树脂、固化剂和砂的用量要严格控制。

图1 外框架示意图

图2 外框架造型工艺示意图

根据外框架的形状和壁厚特点,作者坚持一是要保证缝隙浇道顺利充型补缩,液流尽可能分散,防止局部过热;二是尽可能减少缝隙浇道数量,提高出品率,便于操作的原则。

缝隙浇道的数量可按下式确定:

n=0.024 c/b

式中:n——缝隙浇道个数;

b——缝隙浇道宽度;

c——铸件周长。

为了将缝隙浇道与铸件相交处的热节引向集渣筒,取b=1.5δ(δ为铸件壁厚),并且朝集渣筒方向制成喇叭形。由以上计算得知,n=4,故使用4个缝隙浇道,实现底注与顶注相结合。由于凝固补缩发生在厚大集渣筒向缝隙浇道与铸件结合处,对集渣筒的补缩由浇注系统来实现,要求做到充型后能及时增压,浇注系统内有足够未凝固的金属液,因此设计浇注系统的形状时,使横浇道为“+”字形。液流从升液管进入四条横浇道,再分别进入4个集渣筒,然后通过缝隙浇道进入铸型。从升液管到任意一个集渣筒,使F升>F横>F集,比例为:F升∶4F横∶4Fa=1.2∶1.15∶1,针对此件,具体尺寸为,升液管直径90mm,横浇道截面积50mm×30mm,集渣筒直径20mm,浇注系统增加横浇道长度,既能保证液流从横浇道进入集渣筒,流速减慢,平稳,又能保证凝固顺序是从集渣筒→横浇道→升液管。如果保压时间控制得当,卸压后,横浇道靠近集渣筒的半段凝固成形,靠近升液管的半段铝液未凝固,流回坩埚。这种浇注系统既有利于实现补缩,又能防止升液管管口的凝结。

2 凝固顺序的控制

外框架壁厚不均匀,薄壁处只有4mm,而轴承孔处最厚达27 mm,如图1所示。如果凝固顺序控制不当,会产生热裂、缩孔、疏松等缺陷,而技术要求铸件满足Q/707J42-2004Ⅰ类铸件要求,不允许有冷隔和穿透性缺陷。经反复考虑,采用“+”字形横浇道,四个陶瓷过滤网分别放在四个横浇道上;内浇道采用垂直缝隙式,内浇道分别开设在外框架两对轴承孔处,孔不铸出,以利于补缩。此外,四个圆形冷铁分别置于砂芯轴承孔处,进一步控制凝固顺序。

图3 差压铸造工艺控制曲线

3 差压铸造过程控制

图3是外框架采用差压铸造工艺时的充型曲线。充型开始时,上下罐压力达到0.3mPa,之所以选择如此大的压力,是因为:

1)在高压作用下,根据凝固原理可知,铝水中氢的溶解度较常压时低;

2)高压头可以提高铝水的补缩能力;

采用减压法,逐步降低上压力罐气压,铝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经升液管、浇道进入砂型,控制充型速度很重要,速度过大,液面不平稳,容易造成卷气,吸渣,同时,砂型在很短的时间内升高到很高的温度,不利于形成顺序凝固的温度场,补缩效果差,容易产生缩孔和疏松;速度过小,铝水温度下降过快,也不利于充型补缩,严重时会冻死升液管。经过反复研究,确定升液速度为1.45×103Pa/s。型腔充满后,在0.035mPa条件下保压,充分发挥暗冒口的补缩能力,得到轮廓完整、组织致密的铸件。

4 结 论

外框架采用重力铸造时成活率只有40%,通过研究使用差压铸造工艺,试生产外框架6件,在机加工过程中,报废1件,合格率高达83%,远远高于重力铸造水平,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1]董秀琦.低压及差压铸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56-177.

猜你喜欢
充型砂型差压
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砂型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
大型行星架铸钢件浇注系统设计
某核电厂发电机氢水差压低异常报警原因分析
EJA智能差压变送器的调校分析
浅谈差压变送器的校验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大型薄壁高强度铝合金异型舱壳精密砂型铸造成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模拟仿真在压铸模具中的具体应用
砂型铸造模具设计及制造
基于有限元的薄壁铸钢件浇注系统分析
面向砂型铸造的碳排放效率建模及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