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76例的疗效观察

2011-01-24 13:42曹淑萍宋卫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4期
关键词:自律性早搏心电图

曹淑萍 宋卫芳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76例的疗效观察

曹淑萍 宋卫芳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胺碘酮对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自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至我站就诊的室性早搏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口服稳心颗粒9 g,3次/d;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胺碘酮200 mg,3次/d,服用7 d后改为200 mg,2次/d,疗程均为四周,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率30%;有效18例,有效率45.0%;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率33.3%;有效14例,有效率38.9%,总有效率72.2%。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稳心颗粒;胺碘酮;室性早搏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1]。其中室性早搏(或室性期前收缩)为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临床上应用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虽有疗效,但患者长期服用,存在耐受性差、药物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使临床药物选择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稳心颗粒是近年来国家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制剂,其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自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至我站就诊的室性早搏患者104例,排除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及中、重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并发早搏;早搏程度分级属重度;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先心病、风心病、肺心病、低血钾、洋地黄或奎尼丁毒性反应、心脏导管检查或心脏手术过程中引发的早搏患者28例,余患者诊断均符合以下条件:无症状或有心悸、失重感等不适;听诊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正常或巨大的a波;心电图可见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 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恒定;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或有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出现。[1]早搏的轻、中、重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51.3±9.8)岁,平均病程为(1.6±0.8)年,分级:轻度26例,中度14例。导致室性早搏原因:冠心病25例,病毒性心肌炎12例,原因不明3例。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2.4±8.7)岁,平均病程为(1.8±0.5)年,分级:轻度24例,中度12例。导致室性早搏原因:冠心病22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原因不明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级、早搏原因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周,观察组患者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 g,温开水送服,3次/d;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每次200 mg,3次/d,服用7 d后改为每次200 mg,2次/d,两组对原发病的用药不变,疗程均为4周。每周复查心电图一次,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用药前后均分别检查肝功、肾功、电解质及动态心电图情况。

1.3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2]。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末2次或3次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未见早搏,ST-T正常,或动态心电图示早搏减少>75%,且早搏均为单发,ST-T正常者;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听诊及心电图偶见早搏,但较治疗前减少>50%,或减轻一度;或动态心电图示早搏次数虽较前减少>75%,但仍有连续发作早搏,ST-T正常或压低0.05 mV者;或动态心电图示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且均为单发,同一形态,ST-T正常或压低0.05 mV者;无效: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率30%;有效18例,有效率45.0%;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率33.3%;有效14例,有效率38.9%,总有效率72.2%。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稳心颗粒与胺碘酮两种药物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相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n(%)]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轻度的恶心症状3例,未给予处理自行缓解。复查肝、肾功能与电解质与用药前比较无特殊变化。对照组胃肠道反应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Q-T间期延长1例。两组患者无退出,均完成四周治疗。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其他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舒张期自动除极尚未达到阀电位前,已被窦房结下传的冲动所激动,分别被称为最高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潜在起搏点冲动提前或传导异常或不县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室肌细胞由于电生理特性改变而出现自律性,则易导致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形成机制主要为[3]:①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异常。在某些条件下,心室异位起搏点存在魏登斯基现象,当窦性冲动到达该处时,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病变心室肌或浦肯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其由快反应细胞转变为慢反应细胞,舒张期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早搏;②折返现象,在心室内可形成环形折返和局灶性微折返,如心室肌或浦肯野纤维因某种病变形成单处或多处单向阻滞,并存在该单向传导速度与另一途径传导速度不一致,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折返通道,而导致早搏;③平行收缩,冲动发生异常合并冲动传导异常时,异位起搏点由于周围传入阻滞保护,不受激动波的侵入,始终保持自己的除极规律,如该除极规律增快,则可引起过早搏动。④后除极触发激动,在不同原因所致心肌细胞复极过程显著延长时,可发生早期后除极,而洋地黄的毒性作用或其他原因等致细胞内钙离子增高则可导致晚期后除极,这种除极也可导致早搏。

稳心颗粒是近年来国家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复方中药新药制剂,主要由党参、三七、黄精、琥珀、甘松等组成的中药,其中党参、黄精有益气养阴、健脾化源之功效[4,5];三七、甘松有理气化瘀、开郁醒脾之功能;琥珀有宁心复脉活血利水之功效。全方合用可使心气渐足,心阴得充,气血流畅,心悸诸证自除。可见稳心颗粒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的功效[6]。其抗心律失常机制:①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②降低心肌耗氧量;③抑制血小板聚集。④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上的电荷,防止红细胞凝集,降低血黏度。现代研究表明:党参对三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黏度;黄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脂、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调节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甘松为理气开郁之佳品,药理实验表明含有缬草酮,与心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的特异蛋白相结合,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心肌自律性;并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可打断折返激动,消除心律失常。经过笔者大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稳心颗粒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疗效确切,其疗效与胺碘酮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胺碘酮,且未发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叶任高,路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

[2]陈贵延.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20-224.

[3]徐有秋.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研究进展.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0):943-944.

[4]曲苗.补脾益肠汤对心律失常模型小鼠血清白介素水平影响的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5]张宏.中药保留治疗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现代医药卫生,2008.

[6]范灵.溃结灵Ⅱ号治疗脾肾阳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265200山东省烟台市莱阳计划生育服务站

猜你喜欢
自律性早搏心电图
心理诊所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艺术自律与人的觉醒
——《艺术自律性研究》评介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