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2010年发展综述

2011-01-25 00:4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控制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37
中国环保产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柴油车后处理尾气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控制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37)

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2010年发展综述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控制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37)

综述了2010年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的发展环境及市场特点、主要(骨干)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2010年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并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机动车;污染防治;尾气排放;行业发展

1 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1.1 发展现状

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汽车产量已突破1800万辆,实现了近乎翻番式的增长。1800万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汽车工业逐渐由大到强的一个标志。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由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1)汽车产销量双超1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2010年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这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巨大的购买潜力将会成为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在今后十年里仍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经济稳定发展和政策因素是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由于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我国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

(3)节能汽车全面推广,加快汽车产品升级换代

2010年6月,“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实施。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四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共37家企业272个车型纳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2010年下半年,纳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的车型共生产168.07万辆,占同期乘用车整体产量的24%。

(4)汽车下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全国共有270家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与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签订汽车摩托车下乡协议。汽车10,000多个车型、摩托车11,000多个车型参加了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

受国家投资拉动和汽车下乡等有关政策促进,商用车市场逐步恢复,并逐渐呈现正增长态势,多数车型呈现较快增长。

1.2 发展环境

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正在改变国人的生活。一方面,汽车已走入普通居民家庭,成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出行需要的基本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使我国很多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也受到了民众的日益关注。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机动车污染大气环境的主要方式为:尾气排放、曲轴箱通风和燃油蒸发。其中尾气排放影响最大,主要包括CO(一氧化碳)、NOx(氮氧化物)、HC(碳氢化合物)和PM(颗粒物)等。

鉴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我国于1983年制定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测量方法,2000年全国开始实施等同于欧I的排放标准,2002年实现了汽油轿车电喷化和全部配备三元催化净化器,2010年实施国IV排放标准。虽然我国排放法规起步比欧洲晚了十多年,但是却加快了排放标准的实施进程,并且预计在2015年之前将与国际排放水平接轨。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控制汽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电控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配备三元催化转化器,从而将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CO2、H2O和N2;控制柴油机尾气污染物排放方法主要是采用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再加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或颗粒物捕集器(DPF),从而将排放的NOx气体还原成N2,或将排放的颗粒物过滤处理。

对于汽油车、柴油车来说,为了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必须加装尾气处理装置,才能达到有效降低排放的目的。因此,尾气后处理装置已逐步成为车辆必备装置之一,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已经成为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核心力量,在当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针对将要实施的柴油机国IV标准,尾气后处理装置生产企业都开展了相应的准备工作,但是,这些生产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是否能及时满足国IV标准实施规划的要求,是急需关注的问题。

自我国开始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以来,截至目前销售了4000多万辆装有三元催化转化器的乘用车、几十万辆装有尾气后处理装置的柴油车。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为改善大气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2000年机动车排放水平作为参考,在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的贡献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约减少了11,644万吨/年,其中CO约8810万吨/年;HC约1310万吨/年;NOx约1210万吨/年;PM约314万吨/年。

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策法规方向和执行力度对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及采取的各项措施,显示出政府有关部门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相关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频频出台,使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3 主要发展产品

(1)重型柴油机国Ⅳ产品

柴油机国IV标准即将实施,据统计,目前重型柴油机生产企业已有近140种国Ⅳ产品通过了环保型式核准,主要采用高压共轨/单体泵+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尾气后处理技术。产能方面,以2009年171万台重型柴油机产量为基数,预计2010—2012年市场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97万台、227万台和261万台。重型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装置技术已经成熟,但由于政策尚不明朗,企业未能积极扩大产能。相关产业链的产能情况见表1。

表1 重型柴油机产业链产能 (单位:万套)

(2)轻型柴油车国Ⅳ产品

为做好实施国IV标准的准备工作,据初步统计,轻型柴油车已有20多种车型通过了国Ⅳ环保型式核准,主要采用高压共轨+EGR+氧化催化器(DOC)技术。从国内外的开发经验来看,国Ⅳ轻型柴油车主要采用EGR+DOC、EGR+POC和EGR+DPF三种技术路线,原则上这些技术需使用不超过50ppm硫含量的低硫柴油才能完全满足国Ⅳ排放标准(包括耐久性试验)要求。但有个别发动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的轻型柴油车采用EGR+DOC排放控制技术,也能适应350ppm硫含量的柴油。

(3)轻型柴油车国Ⅲ产品

根据《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352.3-2005)(国Ⅲ、Ⅳ阶段)规定,由于国内行业准备不充分,N1类轻型柴油车国Ⅲ标准推迟了实施时间,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目前通过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的车辆有477种,其中M类车辆达到136种,N1类车辆达到341种。

(4)轻型汽油车产品

轻型汽油车已有140多家生产企业的200多种国Ⅳ机型和千余种国Ⅳ车型通过了环保型式核准,生产能力充足。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国Ⅳ轻型汽油车长期使用不超过150ppm硫含量的汽油时,发动机和尾气后处理装置基本能正常工作,但污染物排放比使用低硫汽油时有一定的增加。

(5)摩托车产品

环境保护部2009年6月发布的《关于调整国家第Ⅲ阶段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放标准实施方案的公告》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所有制造、销售、注册登记的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自2010年7月1日起,三轮摩托车和三轮轻便摩托车自2011年7月1日起,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须符合国Ⅲ标准要求,同时停止制造、销售、注册登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相应类型的车辆。

2 行业主要(骨干)企业发展概况

由于我国机动车环保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因此近几年来外国企业纷纷到国内进行

投资生产,对国内的机动车环保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相关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产业的装备及制造水平获得显著提升。

2.1 企业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国内机动车环保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有150多家。其中载体生产企业10多家、催化剂涂层企业10多家、隔热衬垫企业5家以上、催化器封装企业60多家、尿素喷射系统5家以上、发动机管理系统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7家左右、涡轮增压系统生产企业10多家、EGR系统生产企业7家以上、燃油蒸发系统生产企业25家左右、曲轴箱通风装置生产企业15家左右。主要生产企业目录见表2。

表2 机动车环保产品主要生产企业

2.2 产业总体规模情况

据初步统计,目前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生产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发动管理系统完成年工业产值为270亿元,尾气后处理系统完成年工业产值近75亿元,涡轮增压系统完成年产值为20亿元,其他相关系统为35亿元。行业从业人数为4.7万人。预计到2015年,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的总产值将达到900亿元,行业从业人数将达到8万人,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在未来的几年又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在行业的150多家企业中,江苏、上海、北京、浙江企业数目分列前四位。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的机动车污染防治生产企业大约占到总数的一半,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2.3 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骨干企业概况

机动车污染防治骨干企业是机动车环保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行业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带动行业技术创新和进步。对于这些行业骨干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扶持,树立行业发展标杆,为相关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对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公司。主要产品范围:汽油车、柴油车、摩托车、LPG(CNG)和非道路机械用催化剂和催化器封装。员工总数为680人,技术人员280人。公司年生产能力600万升催化剂,200万套机动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年销售额约为11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奇瑞、吉利、一汽夏利、一汽海马、北汽福田、江淮、锡柴等。

该公司参与的两个项目“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高性能尾气净化器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柴油车、摩托车、LPG(CNG)和非道路机械用催化剂和催化器封装。员工总数为111人,技术人员37人。公司具备年生产能力300万升催化剂,50万套机动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沈阳华晨、上汽通用五菱、平原航空、长安、奇瑞、昌河。产品还出口伊朗、泰国和马来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3)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柴油机燃油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尿素喷射系统,以及柴油机系统匹配。员工总数1700多人,技术人员500人。具备年产40万套共轨系统能力,2011年尿素喷射系统年产能将达到30万套。年销售额约为50亿元。产品配套的主机企业:潍柴、玉柴、东风、一汽、东风朝柴、大柴、云内等。

(4)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零部件生产、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零部件生产、发动机系统匹配。员工总数为2175多人,技术人员1544人。具备年生产600万套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能力。销售额约为71.5亿元。产品配套的整车企业:吉利、奇瑞、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等。

(5)康宁(上海)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尾气净化用蜂窝陶瓷载体,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员工总数为200人,技术人员10人。具备年产700万升载体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6亿元。产品配套国内欧美系合资企业、奇瑞、吉利等。2010年投资大约1.25亿美元扩大汽车载体生产,将于2012年下半年投产。

(6)巴斯夫催化剂(上海)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柴油车、摩托车用催化剂。员工总数为160人,技术人员为20人。具备年产600万升催化剂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12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沈阳华晨、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安徽江淮、上海大众、玉柴、锡柴等。

(7)优美科汽车催化剂(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柴油车用催化剂。员工总数为130人,技术人员为10人。具备年产500万升催化剂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14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长安、上汽通用、奇瑞、沈阳华晨、上海大众、中国重汽等。

该公司从2003年注册以来,先后增资6次,注册资本从660万美元至5200万美元,总投资从1650万美元增加至1.56亿美元。即将设立的技术中心总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实施,预计于2012年建成,主要从事发动机排放性能验证,催化剂性能整车匹配实验开发,国际国内前沿的催化剂应用开发,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系统开发等。

(8)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零部件生产、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零部件生产、发动机系统匹配。员工总数为361人,技术人员120人。年销售额为20亿元。具备年生产200万套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能力。产品配套的整车企业为:天津一汽、吉利、上海通用、哈飞、东南、华晨、昌河、福田、长城、长安等。

(9)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尾气净化用蜂窝陶瓷载体,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员工总数为620人,技术人员10人。具备年产1000万升载体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6亿元。产品配套国内日系合资企业、奇瑞、吉利等。

(10)上海天纳克研发中心

公司下属四大合资企业:上海天纳克排气系统公司、天纳克同泰(大连)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天纳克-埃贝赫(大连)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天纳克陵川(重庆)排气系统有限公司。主营产品范围:催化转化器、排气消声器、排气歧管、柴油机后处理系统集成。员工总数为1400人,技术人员为240人。具备年封装300万套的能力。年销售总额约为23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汽车、奇瑞汽车、长安福特、一汽大众、沈阳华晨、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等。

(11)佛吉亚(中国)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该公司下属三家合资公司:上海佛吉亚红湖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武汉佛吉亚通达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和长春佛吉亚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和佛吉亚独资的佛吉亚(长春)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主营产品范围:排气歧管,催化转换器、排气消声器、柴油后处理系统集成。员工总数为900人。技术人员300人。具备年封装500万套的能力。年销售额约为10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一汽、上汽、上海大众、长安福特、上海通用、广西玉柴、一汽解放、东风汽车、潍柴动力。

(12)庄信万丰(上海)化工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汽油车、柴油车用催化剂。员工总数为230人,技术人员为10人。具备年产500万升催化剂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14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上海大众、昌河汽车、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神龙富康、东风本田、长安福特、长城汽车、东南、江铃、吉利、中国重汽等。

(13)北京绿创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制公司。主要从事汽车排气系统总成的研发、设计、产品制造以及销售。主要为奇瑞、郑州日产、石家庄双环、北汽供应多款催化器及消声器;为东风柳汽、一汽红塔提供催化器等。

(14)东京滤器(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要产品和服务:汽油发动机用三元催化器,催化转化器;柴油发动机用尾气催化器。母公司在日本东京圈柴油车改造项目中参与产品研发和改装,参与改装车数量占60%以上;东京滤器和日本的日产柴油公司在全球第一次将尿素SCR进行量产并将该种车辆第一次在欧洲进行推广。

(15)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独资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配套于上柴、中国重汽、锡柴和杭发等。

(16)苏州派格力减排系统有限公司

独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尿素喷射系统、SCR系统集成、DPF系统集成;POC+DOC 系统集成。员工总数为150人,技术人员24人。具备年产10万套SCR系统能力和5万套尿素喷射系统生产能力。年销售额约为200万元。产品配套主机企业为:广西玉柴。

(17)浙江邦得利汽车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股份制企业。主营产品范围:膨胀和非膨胀陶瓷密封衬垫、石墨复合衬垫、金属丝网衬垫、三元催化转化器、排器歧管等。员工总数为130人,技术人员为30人。具备年生产陶瓷衬垫500万片,年销售额约为1亿元。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一汽夏利、奇瑞、长安等。

(18)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

合资企业。主营产品范围:柴油车颗粒物捕集器载体、主动再生颗粒过滤器系统。员工总数为300人,技术人员20人。具备年生产2万套DPF载体的能力。产品配套整车企业为:奇瑞、长城。

3 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动车尾气后处理装置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产业装备和制造水平都有明显提升。但是随着行业规模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

(1)现行的I/M制度有待完善

对在用车实行检测/维护(I/M)制度,是实现在用车排放有效管理和大规模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危害的最重要的环节。但目前I/M制度的执行还存在现有的汽车尾气检测部门是依靠各地环保部门或交警部门建立起来的,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缺少中立性;尾气检测所用的技术和方法落后,没有采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及设备进行排放检测,不能真实反映车辆的实际排放状况等问题。而且大部分城市的维修厂和4S店对于过期的尾气催化净化装置都是只检测不维护,或者不具有选择和评价催化净化装置的能力,所购买的产品大部分都不合格,更换后也保证不了正常的使用寿命。

(2)尾气后处理装置售后市场混乱

国家法规对催化转化器的寿命要求较短(对于国Ⅲ来说,原装催化转化器寿命应不小于8万公里),因此在汽车整个的寿命期中,应有多次的催化器更换行为。然而由于当前尾气后处理装置售后市场管理不严,致使质量不合格但价格低廉的催化净化产品泛滥。这不仅导致了售后市场的无序竞争,同时严重影响了在用车污染排放控制水平,对环境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3)法规监管体系存在管理疏漏

当前,国家主要是从整车上控制机动车排放,但对整车企业生产的车辆型式核准上尚存在尾气后处理装置备案参数不齐全、关键参数未经检验核实等管理漏洞。而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排放法规执行力度与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国家还无法实现对汽车产品的一致性检验和对排放耐久性、在用车符合性检验的有效监管。这也造成某些汽车生产厂家为了应付通过国家的排放一致性认证或者排放耐久性试验而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4)国内自主企业整体发展比较落后

1)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法规的日趋严格,凸显出国内对机动车环保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滞后,系统性研究不足,缺乏大量的试验研究手段和试验数据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国内自主企业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和满足更高排放法规的高端技术储备均落后于技术先进的国家。2)由于国内自主企业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于自主品牌主车厂,以替代开发项目占主体,而且国内整车/整机企业在满足新排放法规时,为了规避开发风险,一般都采用和国外机动环保产品供应商进行一体化配套开发。这样就无形地造成了国内自主企业在整车/整机配套上经验积累较少、配套资源不足等缺陷,导致了国内自主企业在市场上缺少核心竞争力。

(5)企业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尾气后处理装置生产企业存在技术水平低下、工艺流程管理不规范、研发和检测设备和手段缺乏等问题,再加上有关部门缺少对产品质量一致性的监控,导致了企业产品变化大,产品制造精度和生产一致性难以保证。

(6)外国公司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外国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进行投资生产,这对我国机动车环保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最新排放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但国外企业为了使技术不外流,仅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关键的零部件测试、开发工作仍都在国外进行。

3.2 解决对策及建议

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生产制造、标准实施和环保监督等部门认真负责,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对I/M制度的管理和执行力度

尽快在全国建立检测站(I站)和维护站(M站)相分离的I/M制度,I站只负责检测,M站只负责维护,均由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公司来承担。地方环保执法部门负责对I站和M站的管理和指导,I站应规定统一使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及设备;M站应建立更换尾气净化装置可追溯制度,加强对I站和M站人员的技术培训,保证人员素质;对I站、M站的检测或维护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I站或M站进行处罚直至撤销。

(2)对生产企业建立市场准入标准

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中的催化剂和载体是一个科学和技术密集、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产品质量事关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建议尽早建立尾气净化催化剂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企业,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环保法规的正常实施。同时应该支持和鼓励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优秀企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3)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产品管理办法和产品目录

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产品管理办法和产品目录。依据管理办法,对尾气后处理装置产品实行核准认证程序,建立起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产品目录,对汽车厂家及消费者强制要求使用管理目录内的产品。

(4)尽快制定机动车催化器回收管理办法

目前,国内的乘用车陆续配备三元催化器已经历了约10年的时间,大量汽车面临着淘汰的问题,再加上近几年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因此不断壮大的汽车报废市场对三元催化器的回收和管理工作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建议国家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制定机动车催化器回收管理办法,以解决日益扩大的报废催化器市场的管理问题。规范催化器系统回收方法,不仅能使贵金属资源得到再利用,也能避免已经报废的催化器再次流入市场,从而影响车辆尾气排放性能。

(5)促进油品质量升级,早日供应低硫或无硫汽柴油

油品质量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汽车行业排放法规执行的问题。因此,建议应尽快促进油品质量的升级,早日供应低硫或无硫汽柴油,使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能够得到推广应用,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6)对机动车环保产业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由于机动车环保技术研究是一个长时期的研发过程,需要持续的、长时间的、高水平的研究。建议国家建立长远的研究布局,组织机动车环保系统领域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尾气后处理净化催化技术、高孔密度薄壁载体、发动机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为我国机动车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科学和技术支撑。

(7)大力支持前瞻性技术法规的制定

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多次验证,标准和法规的先行制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标准和法规,不仅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而且在技术引进、产品开发等方面也会受制于人。因此,建议国家积极支持机动车环保相关法规的前瞻性研究和制定,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8)鼓励建立起技术研发共享平台,组织整车厂、发动机管理系统企业和尾气后处理装置生产企业联合研究

由于机动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种类繁多,技术难度大,研究任务繁重。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对于一些共性的技术研发,建议国家组织相关单位建立起技术研发共享平台。这将有效解决企业之间的重复研究,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加快研发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

建议国家鼓励并组织整车厂、发动机厂、发动机管理系统企业和尾气后处理装置企业联合进行国V/VI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匹配规律研究。目前生产厂家普遍将其后处理系统简单看作机械零部件配套产品,而没有深入研究尾气后处理系统与整车、发动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化学反应机理,所以在匹配、管理和使用尾气后处理系统以及燃油喷射系统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政府的推动作用将全面促进整车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并可使相关研究成果迅速产业化。

(9)制定鼓励自主开发政策,鼓励或要求外商在国内建立研发基地

建议政府对国内机动车环保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在科研经费、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在进口样机、试验设备、试制材料等在关税方面给予减免。对于外商独资企业鼓励其在华建立研发机构,对于合资企业要求其建立研发机构,改变外商只把中国当成生产加工基地的做法,鼓励或要求外商在国内建立研发基地。

(10)进一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参与环保监督

环保与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环保工作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政府应加强对机动车环保的宣传,鼓励市民购买更加环保的车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市民参与对各大汽车厂家、环保检测机构等企业或部门的行为监督,推动整个机动车环保事业的进程。

总之,环保是汽车产业永恒的主题。尾气后处理装置行业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控制机动车排放的核心行业。目前,正迎来国家鼓励、社会关注和民众环保需求的三重发展机遇,尾气后处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也离不开相关企业的自律行为。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才能得到有效治理,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持续改善。

4 行业发展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2010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多万辆,已引起全球汽车业的关注。可是在整个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由此而引发的能源、环境和交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机动车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无疑,传统的节能型汽车是发展的主要目标。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应以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核心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而且,2011年柴油车产量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国IV排放标准的实施,我国同时又是摩托车生产大国,所以,2011年无论是新车还是在用车都面临着排放控制问题。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化工、油品、稀土、陶瓷等行业的技术发展,这样,机动车环保产业将会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和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包括:发动机本身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发动机综合管理系统、电控高压喷射(共轨、泵喷嘴、单体泵等)技术、增压中冷技术、排气再循环(EGR)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SCR技术、DPF技术等。

在用柴油车排放控制改造技术包括:维护或更新发动机、采用先进的排气后处理技术装置(DOC、POC、DPF、SCR)等。

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包括:对传统燃油摩托车所采用的发动机优化设计、化油器的优化改进、电控化油器、二次进气装置、燃油蒸发排放控制装置、点火系统的优化、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排气催化转化技术等。

根据汽车行业发展规划,201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可达到6000万辆左右,其中柴油车(机)约占50%。结合国内柴油车(机)发展的实际情况,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法规的要求,绝大部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除了采用发动机本身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外,还需要采用尾气后处理技术与产品。假设其中约80%的柴油车(机)新车需要安装尾气排放后处理产品,则每年OEM配套市场的容量为400万~480万套,每年的销售额将接近100亿元。对于在用车,假设每年有20%的柴油车需要进行尾气排放后处理改造和产品更换,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与产品改造市场和维修市场的容量约在600万套,销售额约为130亿元。可见柴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市场容量巨大,应充分重视这一潜在的市场。

目前国内部分柴油车(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已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有的已开始供应国Ⅲ标准发动机产品。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产品还不能真正达到国Ⅲ标准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改进发动机自身技术,另一方面应采用尾气后处理装置。同时,随着国Ⅳ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实现与国际接轨,国内大型企业已开始着手进行实施国Ⅳ标准技术的储备。目前我国国Ⅲ柴油机大多采用高压共轨系统、单体泵或VE分配泵。和相匹配的后处理装置。但要达到国Ⅳ排放标准,仍需采用高压共轨或单体泵和相匹配的后处理装置。目前主流的柴油机都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来满足国Ⅳ标准,但是对SCR系统在排气温度较低情况下性能的稳定性等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摩托车产量预计2011年将达2500万辆,发动机2600万台,社会保有量1亿辆左右。市场重点产品将会是:达到国家第Ⅲ阶段排放的50~150mL电喷摩托车、250~600mL大排量摩托车等,特别是节能环保型摩托车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满足国家第Ⅱ、第Ⅲ甚至更高阶段排放要求的摩托车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有些核心技术国内尚未掌握,因此能否及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环保摩托车和发动机,并批量投放市场,是摩托车行业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2011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仍是减少柴油车和摩托车污染排放物,应全面推动先进的柴油机和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导柴油车和摩托车的后处理技术装置生产企业积极创新,引导生产企业开展尾气后处理装置技术研究工作,开展相关试验工作,制造出品牌产品,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以满足各种型式发动机的需求。

China Development Repor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dustry of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in 2010

(Speciality Committee of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CAEPI, Beijing 100037,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arket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ain (key) enterprise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dustry of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in 2010,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2010,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be settled and makes a prospect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control; tail gas emiss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X324

A

1006-5377(2011)07-0013-08

猜你喜欢
柴油车后处理尾气
基于PEMS的重型柴油车排放特性研究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禁止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探究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瑞风1.9CTI柴油车空调不制热
我国应研究制定 国Ⅳ重型柴油车置换补贴政策
“悲催”的开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