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分析①

2011-01-25 09:26曲延军聂晓红
地震工程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区带震级天山

王 琼,曲延军,聂晓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11)

0 引言

地震活动状态分析与研究是地震短临预测的基础,它主要依靠地震本身,也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地震活动在时间进程上所处的状态——平静抑或活跃[1]。由于每个地震构造区带内断层的性质、规模、活动速率等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震构造区地震活动强度存在差异性[2]。依据构造区内断层活动水平、强震活动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特征等,研究各构造带更小单元分区地震活动状态的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对地震趋势分析和短临预测工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由于构造区带的划分方式可能会影响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和判定。因此合理划分构造区带是客观评估和分析地震活动状态的关键。本文基于一些学者关于区域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度、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地壳缩短速率以及局部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成果,将新疆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5个地震构造区带;通过计算各构造区带年应变能释放均值、折合震级、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年发生率等参数,对其地震活动状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提取各构造区带不同地震活动状态的特征指标;进而对各构造区带2008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状态进行分析判定。

1 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划分依据

1.1 地质构造和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

根据新疆地质构造和强地震活动特征,将新疆北部地区划分为阿尔泰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中天山和东天山构造区。由于地质构造和运动特征的差异性,不同构造区带地震活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3]。

阿尔泰地震带是阿尔泰-蒙古地震带的我国境内部分,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及其边缘地带。其展布方向与带内NW-NWW向的主体构造一致。NW向活断裂规模巨大,NNW向断裂以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最为典型,为右旋走滑型断裂。阿尔泰地震带总体活动频度不高,1900年以来发生8.0级地震1次,7.0级地震1次(强余震),6级地震4次(不含余震),5级地震16次(不含余震)。最大地震为1931年富蕴8.0级地震。

北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构造以近东西向逆断裂为主,与逆冲—褶皱活动构造带关系密切。主要断裂有婆罗科努断裂、清水河子断裂、科古琴断裂、霍尔果斯—图谷鲁断裂和博格达弧形断裂等。北天山地震带包含北天山西段和乌鲁木齐地区,其构造特征和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北天山西段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不高,1900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2次,6级地震7次,5级地震37次,最大地震为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乌鲁木齐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均不高,主要发震为构造博格达弧形断裂,1900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2次,5级地震5次,最大地震为1965年乌鲁木齐6.6级地震。

中天山构造区带相对稳定,包含伊犁盆地北缘断裂和南缘断裂,地震活动强度不高,以5级地震活动为主。1900年以来发生2次6级地震,14次5级地震,最大地震为1921年6.5级伊宁地震。

东天山地区构造相对稳定,在吐鲁番—哈密地区存在规模较大的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地震活动水平不高。1900年以来发生9次5级地震,1次6级地震和1次7级地震,最大地震为1914年巴里坤7.5级地震。

1.2 构造运动强度

结合地质构造和深部背景、历史强地震分布、构造运动强度及b值等(表1),李莹甄、沈军等[4]将北天山地震带划分出较强构造运动区:北天山西段、中天山南部地区;中等强度构造运动区:北天山东段、博阿断裂西北段、博阿断裂中东段、东天山和中天山北部。

表1 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构造运动强度及b值[4]

1.3 地壳缩短速率

张培震等[5]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地壳缩短呈现由西向东逐渐衰减的趋势。北天山新生代褶皱带的速度是12.87±1.04mm/a;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速度是11.04mm/a;横跨东天山的地壳缩短量小于2mm/a;再向东到天山东端的哈密地区,向北运动的分量基本上趋于0;阿尔泰山向北的运动速度衰减到0。

1.4 构造应力场分区依据

新疆地区是挤压环境下的再生造山断块和盆地断块发育区,以活动逆断裂—褶皱带和压陷盆地为主[6]。新疆地区主压应力P轴的优势方位为近NS向,倾角近水平[7];强震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8]。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各构造区带的主压应力P轴的优势方位和中强地震的断错类型不同。

1900年以来新疆北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水平投影和震源机制解特征显示,不同构造区带局部应力场存在差异性特征。阿尔泰地震带主要构造总体呈NW向展布,历史中强地震震源断错类型以走滑错动为主,主压应力P轴为NNE方向,仰角平缓;北天山西段主要构造为NW走向,历史中强地震震源断错类型以走滑和逆断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P轴方位大致垂直构造走向[9],由西向东呈NNW-NNE向偏转,其仰角平缓,地震断层面倾角陡;乌鲁木齐构造区东部的构造走向基本上为EW向,而西部则以NWW为主,西部的构造活动相对强于东部,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断错以倾滑逆冲为主,主压应力P轴方位大致与构造走向垂直,优势方向为NNE向,P轴仰角平缓[10];中天山构造区主要构造以NE和近EW走向为主,历史中强震震源断错类型以逆冲和走滑为主,主压应力P轴方位以近SN为主,基本垂直构造走向,其仰角平缓。

综合新疆北部地区地质构造、各区带构造运动强度、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b值、地壳缩短速率以及局部应力场特征,本文将新疆北部地区划分为阿勒泰地震带、北天山西段、乌鲁木齐、中天山和东天山构造区5个地震构造区带(图1)。由于东天山构造区监测能力较弱、研究程度低,故本文不作分析。

图1 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划分及1900年以来MS≥5地震分布图Fig.1 Map of tectonic regions division in northern of Xinijang and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MS≥5earthquakes since 1900.

2 资料的完备性分析

王海涛等[11]研究结果表明,新疆6级以上地震记录1900年以后是相对完整的,5级以上地震记录在1955年以后是完整的。

王琼等①王琼,等.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状态动态评价》研究报告.新疆地震局.依据地震频度、基于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关系,得到各构造区带不同时段地震监控能力如下:阿勒泰地震带1980年以来MS≥2.0地震较为完整;北天山地震带1976年以来MS≥2.0地震较为完整;中天山地震带1976年以来MS≥2.5地震较为完整。

本文首先选取新疆1900年以来MS≥5地震,初步划分了各构造区带的活跃-平静期;其次在各构造区带活跃-平静期划分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各构造带1965年以来的年应变能释放均值、折合震级、5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等参数,对各构造区带中地震活动状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分析了各构造区带1976年以来不同活跃-平静期3级以上中小地震年发生率等参数、b值和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参数m值特征,并提取了各构造带不同地震活动状态的特征指标(表2)。

3 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中强地震活动分期特征

采用1900年以来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MS≥5地震目录,并结合各构造区带的地震目录完整性,本文初步划分了各构造区带的活动分期。

3.1 阿尔泰地震带

1900年以来新疆境内阿尔泰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明显的活跃-平静成组活动特征(图2),经历了1917-1936年、1948-1961年和1980-1996年3组活跃期和1937-1947年、1962-1979年和1998-2007年3组平静期,活跃期持续时间为14~20年,平静期持续时间为10~18年,平静期内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

图2 1900年以来阿勒泰地震带MS≥5地震M-t图Fig.2 M-t diagram of MS≥5earthquakes in the Altai seismic belt since 1900.

3.2 乌鲁木齐构造区

乌鲁木齐构造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明显的活跃-平静成组活动特征(图3),经历了1928-1935年和1965-1983年2组活跃期,持续时间为8~19年,发生的最大地震分别为1934年6.0级地震和1965年6.5级地震;经历了1904-1927年、1936-1964年和1984-2007年3组平静期,持续时间为24~29年,平静期内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

3.3 北天山西段构造区

北天山西段190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明显的活跃-平静成组活动特征(图4),活跃期1941-1962年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44年乌苏7.2级地震,该时段能量集中释放,发生4次6级地震和1次7级地震,持续时间22年;1963-2007年能量处于弱释放阶段,发生1次6.0级地震,持续时间45年;1907-1940年处于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后调整期,发生2次6.0级地震,持续时间34年。

表2 新疆北部各构造分区不同地震活动状态特征指标

图3 1900年以来乌鲁木齐地区MS≥5地震M-t图Fig.3 M-t diagram of MS≥5earthquakes in the Urumqi tectonic region since 1900.

图4 1900年以来北天山西段MS≥5.5地震M-t图Fig.4 M-t diagram of MS≥5.5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1900.

3.4 中天山构造区

中天山构造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明显的活跃-平静成组活动特征(图5),活跃期1949-1974年、1995-2007年发生的最大地震分别为1970年昭苏5.4和2003年昭苏6.0级地震,该时段能量集中释放,持续时间13~26年。平静期1975-1994年,持续时间20年,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一直处于能量积累阶段。1921年6.5级地震后至1948年,该区处于以能量积累为主的阶段,持续时间26年,发生的最大地震为5.5级,该时段4.7级以上地震目录不完备。

图5 1900年以来中天山构造区MS≥5地震M-t图Fig.5 M-t diagram of MS≥5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tectonic region since 1900.

4 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通过计算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不同活动分期的年应变能释放均值、折合震级、不同震级下限地震年发生率、b值和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参数m值等参数,对各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取了各构造带不同地震活动状态的特征指标(表2)。

4.1 阿勒泰地震带

(1)活跃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1.0×106~1.3×108J,折合震级范围5.8~8.0级;活跃期内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06~0.17,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21~0.29,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1.0,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3.8;活跃期b值为0.52;m值为0.56。

(2)平静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达2.0×105J,折合震级5.1级;平静期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9,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4.1;平静期b值为0.68;m 值为0.91。

2008-2009年阿尔泰地震带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达1.5×105J;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67,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3.33;b值为0.78。依据该区地震活动状态指标认为2008-2009年阿尔泰地震带处于平静期。

4.2 北天山西段构造区

(1)活跃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为5.87×106J,折合震级7.3级;活跃期内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1.1,6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23。

(2)平静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范围为4.85×105J,折合震级6.2级;平静期内有5、6级地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02,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34。

(3)调整状态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为4.91×105J,折合震级6.2级;平均状态内有5、6级地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07,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22。

2008-2009年北天山西段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达7.9×105J。2008年以来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与该区平静期接近。

4.3 乌鲁木齐构造区

(1)活跃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范围为7.9×105~8.3×105J,折合震级范围5.1~6.6级;活跃期内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05~0.13,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08~0.38,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77,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3.62;b值为0.69;m 值为0.74。

(2)平静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范围为6.9×104J,折合震级范围4.5级;平静期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以3、4级地震活动为主,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11,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2.21;b值为0.88;m 值为0.86。

2008-2009年乌鲁木齐地区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达1.45×104J;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67,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2.67;b值为0.95。2008年以来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地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b值与该区平静期接近,但其4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与活跃期相当。目前该区处于平静期,但中小地震较为活跃,平静状态有可能发生转折变化。

4.4 中天山构造区

(1)活跃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范围为2.8×105~9.5×105J,折合震级5.7~6.1级;活跃期内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35~0.39,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85,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3.77;b值为0.70;m 值1.05。

(2)平静期指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范围为8.8×104~2.0×105J,折合震级4.9级;平静期内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0.68,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4.74;b值为0.78;m值1.34。

2008-2009年中天山构造区发生1次5级地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达6.12×105J;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1.33,3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为8.0;b值为0.74。2008年以来中天山构造区中小地震年应变能释放均值与该区活跃期接近,3级和4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高于活跃期,该区目前处于活跃期。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新疆北部地区地质构造、各区带构造运动强度、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b值、地壳缩短速率以及局部应力场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新疆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阿尔泰地震带、乌鲁木齐、北天山西段、中天山和东天山5个地震构造区带。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不同地震活动状态的指标具有如下特征:

(1)阿勒泰地震带:活跃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较平静期高1~3个数量级;折合震级高0.7~2.9级;活跃期内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静期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活跃期中b值和应变加速释放模型m值低于平静期;活跃期和平静期内3、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相差不大。

(2)北天山西段:活跃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较平静期高1个数量级;折合震级高1.1级;活跃期内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活跃期和平静期均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活跃期5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高于平静期;调整状态与平静期应变能释放相当,但调整状态6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高于平静期和活跃期之间。

(3)乌鲁木齐构造区:活跃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较平静期高1个数量级;折合震级高0.6~1.1级;活跃期内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静期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活跃期中b值和m 值低于平静期;活跃期内3、4级以上地震的年发生率高于平静期。

(4)中天山构造区:活跃期年应变能释放均值较平静期高1个数量级;折合震级高0.8~1.2级;活跃期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静期则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活跃期中b值和m 值低于平静期;活跃期3、4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与平静期相当。

基于新疆北部各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特征参数分析,认为2008年以来阿勒泰地震带处于平静期,中天山构造区处于活跃期,北天山西段和乌鲁木齐构造区处于平静期,但2008年以来乌鲁木齐构造区中小地震较为活跃,地震活动水平略高于平静期。

[1]石特临,杨立明.区域地震活动状态与地震形势——以甘肃、山西两个区域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3):225-233.

[2]马集遐.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带的初步划分及其应用[J].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3]朱令人.新疆通志(十一卷,地震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307-311.

[4]李莹甄,沈军,王海涛.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J].中国地震,2005,21(4):496-507.

[5]张培震,王琪,马宗晋.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J].地学前缘,2002,9(2):430-441.

[6]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等.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2003,10(特刊):66-73.

[7]许忠淮,汪素云,黄雨蕊,等.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89,32(6):636-647.

[8]崔效锋,谢富仁,赵建涛.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J].地震地质,2005,27(2):298-307.

[9]高国英,温和平,聂晓红.1991-2002年新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2005,25(1):81-87.

[10]高国英,曲延军.乌鲁木齐地区构造应力与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J].内陆地震,1998,12(4):296-303.

[11]王海涛,李莹甄,屠泓为.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内陆地震,2006,20(1):10-17.

[12]蒋海昆,苗青壮,董祥,等.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中小地震应变释放特征[J].地震,2009,29(3):1-10.

猜你喜欢
区带震级天山
天山雪莲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天山儿女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天山雪鸡
运用QC方法提高辽河油田重点区带评价优选质量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良里塔格组预探阶段有利区带评价
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
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