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办学模式对农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1-01-26 07:26刘志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2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教办学

■刘志萍

“双元制”办学模式对农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刘志萍

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专创办于1979年,是由“农”字号起步发展而来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990年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德“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现已进入第七阶段合作。

平度市职业中专开设农牧、果林、机电等14个专业,其中农牧、机电等3个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年来,学校本着“把握实质、洋为中用、探索规律、立足可行”的原则,坚持以“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借鉴、实施为主线,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双元制”办学模式成为青岛、山东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品牌。

理解“双元制”办学模式的精髓,确立正确的农业职教发展方向

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或技术农民;二是企业和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三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实践课在整个培训中占到60%以上。

认真理解和把握这些精神实质,切实从我国国情和平度市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扬弃,做到既不生搬硬套,也不任意变通。我们以能够实现培养目标,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原则,有效地进行了“双元制”办学的实践和探索。

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元制”办学必需的物质基础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20年来,德方共无偿援助800余万马克,中方共投入配套资金约6 00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生物、微机、电化等30个实验室、6个标准化多媒体综合教室和种植、数控、食品加工与畜牧养殖教学实训等32个校内实训场所(园田、车间、场房),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

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参与是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前提。为了解决企业参与问题,在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学校在有关乡镇和市属、私人企业,确定了52家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建立起企业决定用人规格和质量,厂校共同培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

三是加强专业产业化建设。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突出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本着“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实施产教结合,以职养职,增强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结合机电、林果、农牧等专业分别创办了汽车维修培训中心、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畜牧教学养殖场与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这些企业化运作的实体既给学生提供了在校的实习点,又为学校创收,降低了实习成本,同时,还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示范,走出了一条融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为一体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双元制”办学路子。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双元制”办学的根本保障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是单设的。而“双元制”的专业课教师,既要担任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担负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学,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时的指导师傅。为此,通过以下五种途径着力优化师资结构。

一是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选送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到外地或相应高校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并选拔40余人次的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接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考取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这部分人回校后成为学校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骨干。

二是企业生产培训。针对现有专业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好,但动手实践能力差,不适应专业教学的状况,学校将他们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送到赛会其他项目、市内大中型企业,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在搞好现任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相近相关专业理论和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增强应变能力。共培养180名“双师型”教师,其中,有60余名教师获得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有120名教师获得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

三是发挥德方为项目派驻的长短期专家优势,为我方培训教师,带动整体师资力量的提高。“双元制”办学以来,德方先后有30余名专家来学校任教。

四是聘请兼职教师。为使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情况同步,学校从企业和科技部门聘请3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理论和校内实训课任务。

五是选好实习指导师傅。学校在被确定为“双元制”培训企业中,选聘50余名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水平高、带徒有方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师傅。

注重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把握“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实质

20年来,学校正确理解和把握“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实质,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和平度实际,把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业者作为培养目标,就传统职教办学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起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基础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根据调整后的培养目标,学校以岗位需要为重点,以强化技能培训为主线,对现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农机电专业学制3年,第一学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第二、三学年为专业及专业技术培训年,3年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8%。第一学年60%的时间学理论,4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第二、三学年20%的时间学理论,2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6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精简课程门类,突出职业特点。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代之以宽基础、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结构,把传统职业教育中设置的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科学地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4门综合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既不能照搬德国的教材,国内又无现成的教材可用,我们就组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参照中德双方的有关资料,自编教材——《农村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列教材》,以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起宽基础、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既考虑职业目标的实际需要,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下基础。以农学专业为例,学习并实践的内容有:金工、木工、农业机械、种植、养殖等,这为学生未来择业提供了广阔的道路。

三是改革教学运作方式。学校改变了传统职教集中学理论,然后再集中搞实习,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作法,采取了模块式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将各专业学科按照顺序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在每一环节中,理论、实训和实习结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体系,在每个单元体系中,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4门课,平行起来同序进行,职业能力的掌握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的过程来完成的。课堂教学解决“应知”的问题,实训场所解决“应会”的问题,培训企业解决技术的熟练与提高的问题。

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直观有效的原则,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法、四段教学法,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和录相、电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们自制教学软件50余种。

五是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命题、学校考试的考试办法,不照搬德国的由行业协会考试的方法,而是由市“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实行了教考分离,推进了学校考试向社会考试的过渡,提高了社会对学校考试的认可度。考试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2种,其中的技能考核尤为重要。学生毕业实现了由单证到多证及由初级到高级的过渡。

在实施“双元制”办学过程中,学校不仅突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也十分重视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注重能力本位,也突出了人格本位,构建起了职业学校质量结构的金三角: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欢迎的不仅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人才,首先看重的是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为此,学校更新育人理念,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列在与专业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化人格教育,弘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协调、全面发展,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成为“善学习”、“能创造”、“品质好”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双元制”办学的几点思考与展望

“双元制”办学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同样需要创新,才更具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对学校重新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一是更新观念,走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之路。适应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二是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要继续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实施“3+2”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融中职、高职于一体,把我校建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一流窗口学校。

三是精心打造“双元制”品牌,加大实施“双元制”的力度。要认真总结“双元制”办学的经验,提炼“双元制”办学的精华,使已有的“双元制”模式得到逐步的完善,全力打造职教品牌,加强示范、推广、辐射、服务功能,最终把我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元制”职业学校。

10.3969/j.issn.1671-489X.2011.02.024

作者:刘志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面向全省的“农”字号专业教师培训与“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

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专分校)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教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