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述论——基于军事物流系统构建视角的探讨

2011-01-31 14:16曹敏华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公粮军粮粮食局

陈 佳 曹敏华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根据地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边区的军粮供应在战时军事经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已对边区农业和粮食工作等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迄今尚未见到有专文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军粮供应作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①有关研究仅有郭清树、李葆定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 (抗日战争时期)》,金盾出版社出版(版权页未注明出版时间),在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章第二节中用少量文字对陕甘宁边区的军粮筹集、部队屯垦和军粮供应等作了简要叙述。。本文试图从军事物流系统构建的视角,对战时边区军粮供应的演进及其绩效作一考察与评价。

一、抗战前期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系统的初创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陕甘宁边区依然是“最穷的根据地”,“虽然曾经遭受日军的轰炸并发生同国民党军队的冲突,但它幸免于日军的侵略”②〔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因而成为战时相对和平的区域。陕甘宁边区为保证该边区驻军的军粮,逐步建立起非常完备的军粮供应系统。从1937年 7月到1940年10月国民党全面停发八路军军饷之前,是边区军粮供应系统的初创时期。

抗战前期陕甘宁边区基本确定了军粮供应的组织机构,统一在边区党委和政府下,由征收救国公粮委员会和粮食局及其领导的县区仓库负责军粮的征收、采购和仓储等 (以粮食局为主导),由建设厅军事交通管理局和兵站部负责道路建设与维护、运输车辆的安排等;军粮供应流程上基本形成了从军粮的征收和采购环节,到军粮的仓储与管理环节,乃至军粮的运输环节的大体的供应流程。军粮供应实行按需计划供应。部队每月按标准①当时部队粮食供应标准为:小米,后方机关每人每日1斤4两,战斗部队每人每日1斤半;麦子,每日每人半斤,这里的1斤是老秤16两。造计划领取,由边区政府拨付;特殊情况,如较大部队行动,由部队领导机关提出用量申请,由边区政府安排供应。军粮供应最重要的是军粮来源和保障。

军粮来源首先是征粮。1937年10月,边区政府公布了《征收救国公粮条例》与附则,规定:“凡边区人民,除抗日军人家属及因灾荒经政府查明豁免者外,均须交纳救国公粮”,并对交粮具体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同年11月边区政府开始征收公粮。由于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作战,留守部队人数不多,加上根据“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政策,边区政府向农民征募的粮食较少,1937年征收公粮占收获量的1.28%,1938年为1.32%②郭清树、李葆定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 (抗日战争时期)》,第45页。,不足的部分靠财政拨款采购。由于征粮制度体现了合理负担的精神,受到民众的拥护,因而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征粮计划。③参见郭清树、李葆定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抗日战争时期)》,第87页。其次是政府拨款采购粮食。主要是各地区或县自行采购,采购分两种:一种是摊派到各县区乡甚至村,向地主富农和中农按官价④此处官价应是指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定价。购买;另一种是派人从西安、洛川采购。当时采购粮食不是出于预算,而是无粮可吃的时候由仓库统一买粮发粮。为保障军粮,1939年10月19日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禁止粮食出境及浪费的布告》,禁止粮食出口,不准偷运出境;禁止浪费粮食,不准蒸酒熬糖;禁止商家操纵粮价⑤《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为禁止粮食出口与浪费事》,《新中华报》1939年10月24日。。1940年下半年,边区粮食局开始计划,根据各个地区的产量,确定买粮数目。为了调剂粮食、平抑粮价,设立了延安市粮食合作社;同时,粮食局计划在产粮丰富的市镇交通大道上设立粮站,以市价收买、平价出粜⑥曹力如:《陕甘宁边区三年来粮食工作的检讨(续)》,《新中华报》1940年12月29日。。再次是部队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38年7月,八路军留守兵团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在部队中开展生产运动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82页。。1939年在党中央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李富春作《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提出1939年军事系统生产12500石的目标⑧《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78页。。从此,军粮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时,成立了部队生产委员会,下分所属部队单位会和伙食单位会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82页。;规定军队生产自给“达到每人收获细粮四百五十斤为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就其完成任务之粮食数予以百分之五奖励之”10《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381页。。

军粮供应保障要有良好的仓储管理和军粮运输。仓储管理是军事物流重要的环节。当时边区军粮的仓储管理与配送主要由边区财政厅下属的粮食局负责,各县政府二科设有粮食股,领导县仓库和区仓库1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根据1937年10月颁布的《救国公粮保管分配条例》规定,救国公粮征收完毕后,征收委员会将救国公粮全部移交当地仓库保管分配;同时规定领粮部队或机关先要编制预算,经粮食局核准后发给支粮证,凭此向指定仓库领取;仓库的收支情况详细登记在账簿里,以支粮证为凭据①《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27—28页。。同时,初步建立了粮食支付预算制度和仓库的每月报告制度。此外,边区粮食局还建立了巡视制度,派员到各县各仓库巡视②曹力如:《陕甘宁边区三年来粮食工作的检讨(续)》,《新中华报》1940年12月29日。。1939年生产自给运动开始后,10月边区党委和政府规定边区一级的军队生产的粮食缴交边区粮食局,县、区一级的军队生产的粮食缴交县、区自给仓库。自给仓库粮食不能与粮食局所设的仓库混合。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380页。尽管战时头几年在仓库管理方面初步建立了必要的管理制度,但也存在损耗和仓库管理人员贪污的现象。对此后勤部门认为“尚属在所难免”④《后勤工作·文献》(2),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这样宽容的态度,助长了一些人利用粮食管理漏洞以自肥的不良风气。

在军粮运输方面,1938年军事交通局成立了八路军后勤兵站汽车队,“延安的汽车最多时有大小汽车30多台”⑤《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437页。。但是由于受自然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边区交通落后,运输工具还是以骡马驴和人力车为主。边区军粮主要由各县动员民众运输。随着运送量的增加,对民众的动员或雇佣量亦不断增加,使民众“颇感繁重”,雇佣机关也感到“手续频繁”。为了规范动员民众的工作,1940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动员及代雇民夫、牲口的规定》指出动员民夫或牲口数量超过十以上的,必须有边区政府的介绍信或训令,即使是紧急军事动员,也必须有动员机关首长签名盖章,同时由政府发给民夫伙食费和牲口草料费。边区政府建设厅负责道路建设与维护。为改善交通条件,从1937年开始修筑汽车路,1938年开始修筑大车(指骡、马、驴拉的车)路,1940年建成总长近1000公里的大路交通网,促进了军事运输的发展。同时组织义务养路队,由各县政府负责管理。

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抗战前期陕甘宁边区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军粮筹措、仓储管理、运输配送等供应流程,初步建立起边区的军粮供应系统。

二、陕甘宁边区军粮需求的增长与军粮供应系统的改进

从1940年11月国民政府全面停发八路军的军饷开始,到1941年底边区政府开始粮政整顿之前,由于外援中断,自然灾害发生,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使边区财政出现困难局面⑥《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71页。。与此同时,随着边区部队和军事机关人口急剧增加,军粮供应的压力不断增大,边区军粮供应系统面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到1941年底,驻守边区的军队主要由3个旅、20个团和10个独立营组成,具体包含第385旅、第359旅、警备第1旅、保安司令部、关中警备司令部以及警备第1团、第5团和骑兵团等⑦《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7—50页。。从表1 (见下页)可以看出,从1940年开始粮秣供给人数、公粮征收量以及粮食支出量急速上升。粮秣供给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从1940年开始超过4%。随着陕甘宁边区军粮需求的增长,整顿粮政,改进军粮供应工作,便成为边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1940年11月,边区政府决定征粮9万石,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手续等基本未变。经过财政厅派特派员指导各县的征粮工作团进行宣传动员和检查督促⑧《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476页。,完成了当年征粮任务。但是由于军粮供给人数剧增,1940年底的征粮计划没有充分预测到需求,不足部分只好靠买粮来解决。1941年,粮食局根据各个地区粮食产量的不同来分配买粮的数目,拨款采购。3月边区政府规定:“购买粮食的价格,应顾及人民的利益,价格只能比市价稍低一点,而且须给现款,不欠赊,过去欠的粮账,也应设法还清”①庄惠:《边区政府委员会议讨粮食问题》,《新中华报》1941年3月16日。。如4月甘泉县买粮时,小米市价每斗13.7元,经呈请边区政府批准后以每斗粮购价10元向群众购买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152、153页。。6月规定富余的粮食只能卖给政府设立的平粜处或在合作社里交换必需品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第310页。。但由于财政支付困难,原来由政府拨款采购粮食遂改为借粮,6月和8月边区共向民众借粮两次共49705石,买粮一次24664石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第93页。,个别地方如延安、富县,借粮甚至达到八九次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 (人民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加剧了群众负担,引起农民不满,以致有农民诅咒:“老天不开眼,雷打死县干部,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⑥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541页。

表1 陕甘宁边区粮食基本情况表

需要指出的是,1941年虽然边区政府继续通过征粮和购粮等途径保证军粮供应,但是边区部队并非完全依赖政府筹集,自身也在挖掘潜力生产粮食。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10月间,是边区军粮生产从半自给到全面生产自给的过渡时期。1940年军事直属机关共生产细粮117100余斤,完成原定任务92%⑦舒原: 《1940军事机关生产总结》, 《新中华报》1941年1月12日。。1941年春,359旅每团带了一两万元的屯田费进驻南泥湾,执行朱德总司令提出的屯田政策⑧《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166页。,开展农业生产运动。尽管当年所收获的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但由于重视政治动员,全体官兵明确了开展生产运动的重要意义,在制订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把任务下达到团和连队,并由每个连的生产委员会负责监督完成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171页。。

为确保军粮供应系统有序运作,边区政府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对军粮供应系统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在军粮仓储方面,为防止仓库人员大斗进小斗出,从中牟利①《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479页。,边区政府于1940年底新征公粮入库时开始使用统一的“库制标准斗”②边区政府规定库制标准每斗容积小米30斤。。边区政府还规定余粮不能私自出售,一律卖给粮食局或仓库。1941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粮票制,外出工作或开会的人员使用粮票,接收粮票的机关或人民,可以随时向附近的仓库兑换粮食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第164页。。

运输活动及其载体所构成的运输系统是军事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运输活动,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物流系统的目标才得以实现。战时边区政府积极发展运输事业,以实现军粮的配送。战时边区军粮运输的途径主要有驮路 (驮运道)和公路两种。1941年以前,边区运输主要依靠个体脚户,包括长脚、短脚、农户脚以及外来长脚④长脚,靠运输获利为生;短脚,主要从事农业,以运输为主要付出,但多以揽脚贩卖为主,运盐仅在交秋时节;农户脚,利用放青驮一二次盐;边区外面的长脚,他们运货到边区来再运货出去。《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7编 (互助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1页。,成本低,但效率不高。此时军粮运输依然是由各县动员民众运输为主,政府付给一定的经费。以1941年4月的运费为例,“运费每天每匹牲口 (连人在内)发洋二元,空回每天八角。路费每人每天发洋一元”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第158页。。运输成本虽然由政府承担了一些,但更多的是人民对于抗战的义务劳动和无私付出。

为改进军粮运输工作,1941年10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人民运输合作社组织办法大纲》,号召有经验的脚夫带强壮的牲口,以自愿加入为原则,组织成营业性的人民运输合作社,社员享受薪金待遇。当时,在主要交通干线上设立运输站,即骡马大店,其主要包括马棚、马槽、客房、草料仓库等,有的骡马大店附近还有兽医院,为运输队伍和牲口提供食宿方便,既提高了运输效能,也加快了转运速度。

与抗战前期相比,这一时段的军粮供应系统增加了军粮调剂环节,主要表现在:粮食局根据驻军的地区分布,将1940年底征收的9万石公粮先拨给军队2/3。并在延安附近设立甘泉、盘龙、甘谷驿、真武洞、西河口5个粮站,保证这5个粮站和延安总库的存粮。同时转运华池、志丹、安定、延长、延川的粮食给绥德、三边、靖边的驻军,保证供给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第617页。。

尽管边区政府和部队在军粮输送方面有所改进,但是军粮供应系统仍然暴露出诸多不足:

第一,仓库的建设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和制度约束,导致部分粮食损耗或外流。虽然在各县各区建立了仓库,便于粮食入仓,但是仓库多利用民房,条件简陋,导致粮食受潮、腐烂,或遭到虫咬等;再比如“兵站三交为了拉拢生意,曾借公家名义打路条驮粮出口卖给商人”;还有环县的王营长拿公粮10多石运到边区外换取其他货品;绥德保安团出卖公粮20石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248页。。

第二,粮食管理的漏洞导致虚报重领和浪费粮食的现象层出不穷。1941年边区财政经济拮据,且边区的粮食预决算制度尚未执行,导致各机关部队纷纷钻粮食管理的漏洞,以解决自己的困难。同时,领双份粮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实际领粮人数猛增,1941年第三季度实际领粮人数增至90156人,而当时党政军实际人数最多为72200人,相差17956人⑧《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15页。。

第三,军民关系存在的问题对军粮供应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1941年8月《陕甘宁边区人力畜力物力动员第一次调查草案》披露,延安金盆湾区驻军向群众借许多生产工具,大部分弄坏后无法归还,后由民政厅拨款1万元购买还给群众;警卫5团的粮食自己运输队可以运的,却动员群众运输;三边警卫1团某连用群众的大车拉柴后不还,经三边专署交涉后才归还①《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251页。。当时发生了不少部队强拉牲口运输的现象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第59页。;还有的县不顾西北中央局的禁令,为扩大警卫队而征兵。上述情况表明,滥行动员的现象导致扰民过多、军民关系紧张,从而直接影响到征粮、动员人力畜力运粮等工作的顺利进展。边区军粮供应链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抗战后期边区军粮供应系统需要着力完善的基本原因。

三、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系统的创新与完善

从1941年底粮政整顿开始,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是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系统有所创新、日臻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段,边区政府和部队出台一系列新的举措以完善军粮供应系统。

(一)在军粮的需求预测与筹措方面,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制度、收付管理制度、审核制度,健全会计制度,支粮证制度和粮票制度,还规定了汇报制度。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实行预算制度和汇报制度稍作阐述。预算制度就是规定每月部队必须编制粮草预算,由主管机关审核后送交粮食局汇审,然后报送财政厅核定,否则粮食局不发给粮食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6页。。从1941年的秋征开始,征粮数目主要以全年支出的预算为根据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第97页,第144页。,根据各县人口、土地、农产量及副产量等情况,结合政治环境以及上一年公粮担负情况制定标准,本着补充军粮最低需要和军民兼顾的原则,确定征收救国公粮数目。确定总体数目后,边区主要通过举行政府委员会议和县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当年秋征任务,分配各县征粮数量。汇报制度,是指各县政府五科长⑤1942年粮食归五科长主管,1944年粮食又由二科长主管。每月应就本县的粮草供需关系、收支实况及现存粮草数目、地点、种类、借支情况等内容向边区政府作详细的汇报。通过这些制度创新,使财政厅和粮食局对于军粮的供需情况了如指掌。

(二)根据征粮任务变化,合理确定起征点,通过平粜处等调剂粮食。从1941年开始边区的征粮任务大为加重 (计划征粮20万石),边区党委和政府想方设法来完成征粮任务。一是改变以往征粮摊派的方式,采取自上而下分配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公平合理,修改征粮条例,降低起征点,合理地调剂各阶层的负担,使交粮的负担面达到人口的80%左右。二是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征粮的全过程,宣传的方式主要通过报纸宣传、文艺团体演出、召开动员会议和总结会议等。在征收过程中,有的县在工作方法上有所创新,如安塞县各村“把碾子和牛组成碾米组,日夜轮流碾米;把驴子组成运输组,送粮入仓”,“把二流子组织成运草队,加紧集中草站”⑥《家家户户碾米运输忙,安塞粮草加紧集中》,《解放日报》1941年12月20日。。至于粮食局购买粮食,则通过平粜处或粮食调剂机构来运作,在余粮区如关中、陇东、绥德等地区随市收购,在差粮区如延安、定边、靖边等地区平粜出售。

(三)军队进一步开展大生产运动,提高军粮自给率。如表2所示,自1943年起,军队生产自给粮的比例大大增加。1944年自给粮占公粮的比例超过50%。“1944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除全部自给吃粮,尚缴公粮一万石。”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17页。359旅的“1万官兵中每人平均大约可生产1.1吨小米、大米、小麦、玉米、蔬菜、棉花、大麻和烟草”⑧〔英〕冈瑟·斯坦著、马飞海译: 《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5、66页。。同年边区部队除去自用部分外,上交粮食局的粮食达43176石①《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 (生产自给),第697页。,基本满足了边区驻守部队的需要。

表2 1943年至1945年边区部队生产自给粮的比例

(四)进一步加强仓储制度建设,减少军粮损耗。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在军粮仓储与库存管理上又进行了许多新探索:第一,清算仓库旧账,结清新公粮入仓数字和质量。边区粮食局宣布,新粮与旧粮严格分开,限期收缴一年来分散在各地的旧粮票,防止发生买卖和向仓库挤兑的现象。第二,确定粮食损耗标准,如1941年11月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各级仓库管理办法》规定,仓库存库公粮的损耗率“不得超过存粮总数的千分之一”②《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323页。,公粮转运的损耗率不得超过存粮总数的2%。第三,不定期召开五科长和仓库主任联席会议检查仓库工作,表彰先进,树立模范仓库榜样,同时加强重点仓库和中心仓库的建设③《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282、283页。。粮食局除了由第一科负责所有仓库的粮秣收入结存外,而且还直接管理甘泉、盘龙、甘谷驿、真武洞、西河口、高桥及新市场后沟总库等七处直属仓库④《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279页。。另外,边区部队“在粮秣科下增设副科(股)长一人,并兼仓库主任管理各个仓库”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4辑,第457页。。除拨给军队的粮食外,剩余粮食由各县保管,不能擅自挪借动用⑥《粮食局紧急通知:新旧粮处置办法》,《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7日。。

(五)在军粮调剂方面,从1942年起,由粮食局总揽粮食工作,同时指定粮食和草料集中的方向、路线、地点,尽量减少入仓后往返运输、迂回运输或征非所需的现象。根据各地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粮食局将边区分为余粮区和差粮区,并运用以下三大措施解决了差粮区的供给问题:一是粮食转运,余粮区转运一部分粮食给差粮区,如靖边由安定和安塞转运粮食;第二是粮食调剂,在余粮区如关中、陇东、绥德等地区征收公草代金,在差粮区如延安、定边、靖边等地区采购粮食;三是在延安及附近地区实行夏征,分两次缴纳公粮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第485页。。通过上述措施,将军粮的集中、分拨、运输和调剂有机结合起来,从就地入仓转为按需集中,既节省了转运时间和费用,又便于供给;从动员民众运输为主,转为组织集体运输力量,发展粮食局运输队的共同运输,使调剂工作服从供给任务,保证军粮的供应⑧《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财政),第98页。。

由于有了较为充足的军粮,保证了军粮供给标准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需要说明的是,表3所示的政府规定的1941年到1945年的军粮供给标准,由于1945年开始节粮备荒,每天只分配1斤5两外,其他年份都是每天1斤8两的供给标准。所有士兵“每人7/4磅⑨注:按照美国习惯,以磅为计量单位,1磅等于0.907198斤,7/4磅约等于1.58斤,相当于1斤8两。粮食,战场上配给两磅”10〔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第152页。,“每天吃的是两顿小米饭。肉食只供应高级干部和军官”11〔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著、吕文镜等译:《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47页。,“高级干部每人每月吃肉四斤,普通干部每月每人吃肉二斤”12赵超构:《标准化生活》,《延安一月》,南京新民报馆,1946年,第76页。。

表3 1941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军粮供给标准(每人每天)

由上可见,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采取各种措施改进工作,不仅增加了军粮数量,完善了军粮供应系统,而且体现了边区粮政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四、余 论

军事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建设,还要有灵活有效的动态调控措施,以及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筹划,不仅促进了边区军粮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联动,而且对边区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筹使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军事物流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综合的规划。如图1所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陕甘宁边区最终形成了在党委和政府的总体统筹下,经过预测与筹措准备、征买与生产、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调剂与配送控制等五个环节构成的军粮供应系统,涉及的职能部门有征粮委员会、粮食局、仓库、运输大队、建设厅、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供给部等部门,这一独具特色的军事物流系统的构建,对于保证边区军粮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局部执政的成效。

图1 陕甘宁边区的军粮供应系统

(二)发挥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作用,重视建立规章制度,是确保军粮供应系统顺利运作的重要因素。在边区党委和政府的总体统筹下,以财政厅及下属粮食局为主,与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供给部密切协作,负责军粮的征收、采购、仓储、运输、配给和调剂。建设厅及下属交通运输局、军事交通管理局 (1938年初成立,1939年初改称为公路管理局,军事交通任务转交军委总兵站部①《后勤工作·回忆史料 (1)》,第437、438页。)和兵站部,负责道路建设与维护、运输车辆、骡马店与兽医院、运输队、运输线路的调配等具体业务。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为打造保障有力的军粮供应系统作出了积极贡献。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除了执行中央军委制定的《八路军、新四军供给工作条例》《八路军、新四军兵站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外,还制定了相关的规章条例与工作流程。规章制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条例、决定、办法等,主要是军粮征收与供给方面,比如《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及其附则;第二类是组织规程,主要是相关主管部门的组织规程和章程,如《陕甘宁边区粮食局组织规程》《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各级仓库组织章程》等;第三类是工作流程,主要是仓储和供给工作流程,如《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办事细则》 《陕甘宁边区各级机关部队编造粮食马乾支付预计算规则》《陕甘宁边区粮食局运输规则》等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第2、8页。。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军粮供应工作在规范化的道路上有序运作。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工作的开展,不仅保证了边区八路军驻守部队的给养,而且对于当时驻扎在边区周围的友军的军粮供应也提供了方便,维护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例如,1937年底国民革命军第105师第494旅驻扎定边时,起初由区乡政府帮助到乡村购买军粮,后来“由县府成立粮秣采买处,统一筹买”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81、82页。。对于友军过境部队的军粮供应,边区政府也予以了帮助。如1939年9月骑兵2军转赴前线,经过延安、甘泉、固临、延川等地时,“每日需米五百五十斤,草六千斤,料一千斤”,这些供应都经边区政府统筹后,由经过地政府负责动员代购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384页。,同时还专门设立专用粮站和军用代办所负责收发军粮和安排住宿④《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388页。,因此,骑兵2军第9团何团长赞扬了边区周到的动员工作,并表示“给他们这样便利,实在感谢”⑤《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374页。。另外,1940年2月,安定县代陕西第二行政督察区采购食粮340石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第60页。,帮助解决了部分友军的军粮供应问题,所有这些都对提高边区地方政府威望和坚持长期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的经验对其他根据地和前线部队具有示范作用,并在国统区民众中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及后方留守部队在1939年通过生产自给运动大大改善了边区八路军部队的生活。翌年中央军委将此经验推广到其他抗日根据地和前线部队,要求根据不同环境、不同部门、不同劳动条件规定不同的生产任务,达到改善生活、克服困难、节省公费之目的⑦《后勤工作·文献》(2),第257页。。于是,在晋西北根据地,“部队17个月未发津贴,全靠自力更生解决”;在山东根据地,1943年部队“靠生产收入的平均自给部分占全部经费的12%”;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许多部队已作到全年蔬菜和3个月粮食的自给”⑧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28、129页。。又如,彭德怀曾将延安属区生产中的公私兼顾经验介绍给冀鲁豫边区和太行山军队,提议军队中完成生产计划者80%归公,20%归私,超过计划的部分70%归私,30%归公,大大提高了八路军官兵的生产积极性⑨《后勤工作·文献》(2),第787页。。此外,边区开展自给自足生产运动,给予“边区以外的人民以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羡慕异常”,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也这样做10《生产运动影响扩大,友区人民表示羡慕,边区群众积极帮助》,《新中华报》1939年3月3日。。

(五)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军粮供应注重寓军于民、军民结合,为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道路积累了初步经验。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军民兼顾、军民合作,逐步完善军粮联合筹措、运输和配送渠道。在军粮运输方面,不仅组织了政府的运输队,而且给予民间运输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了民众支援军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军队的军粮保障融入社会化保障体系,达到军民双赢的目的。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没有充足资金和先进设备条件下,通过挖掘潜力,各方努力,在保障军粮供应上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军粮供应系统的建设和做好军队后勤保障工作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公粮军粮粮食局
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
军粮的故事
江苏省粮食局 多措并举去库存
安徽省粮食局 抓好收购 真情助农
安徽省滁州市军粮供应站 打造军粮供应配送中心
支前军粮飘香的地方
四川省粮食局:念好“六字经” 诵好“十优诀”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陕西省粮食局军供中心 构建“一站式”军粮供应保障平台
牙胡梯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