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品种凉薯17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2011-02-10 12:31刷日林莫
中国马铃薯 2011年2期
关键词:结薯肥力晚疫病

刷日林莫

(四川省美姑县农业局,四川 美姑 616450)

1 凉薯17号在美姑县各地的特征表现

凉薯17号系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10 d,花冠紫红色,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淀粉含量18.5%,高抗癌肿病,较抗晚疫病,叶色深绿,叶片宽大,主枝发达,茎秆粗壮,结薯集中,单株结薯一般在4~5个,薯块大小均匀,商品率高,深受农民青睐,比较适宜中等肥力地块,公顷产量22 500~37 500 kg,比原来当地栽培品种单位产量增加3 750~4 500 kg以上[1]。

2 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2.1 播前整地

播种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得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愈强,产量愈高。并且在深耕的条件下可把马铃薯的公顷产量提高到37 500 kg以上,马铃薯凉薯17号最适肥力较高的轻质壤土。

2.2 适时播种

适时是指土壤10 cm深处地温达到7~8℃时播种。为充分利用美姑充足的光热资源,提高马铃薯单产,在美姑县凉薯17号做大春马铃薯栽培,适宜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播种,针对旱情最好整薯播种。

2.3 合理施肥

根据马铃薯凉薯17号成苗快,幼苗速长的特性及需肥特点和规律,应实行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促苗肥和中后期追肥,农家肥、磷钾肥的结合施用,增加肥料施用量,做到平衡施肥。公顷施用农家肥 22 500~37 500 kg,尿素112.5 kg,磷肥375 kg。肥力比较低的瘦地,根据苗情看苗追施,苗肥一般在齐苗前后,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追施苗肥,尿素45~112.5 kg/hm2提苗,尿素施于距马铃薯植株根际5 cm处盖土,以防止挥发流失,提高利用率。

2.4 适时中耕除草

当幼苗出土高度5~10 cm,齐苗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深度10 cm左右。10~15 d后苗高15~20 cm进行第2次中耕,中耕深度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3次中耕,应远离根系,以免损伤匍匐茎,影响结薯。

2.5 宽窄行平垄开厢后期培土起垄

播种地块做好开厢宽窄行平垄栽培,结合中耕培土形成双行高垄[2],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理沟培土垄厢,形成深沟高厢的双行高垄。垄宽100 cm,其中宽行67 cm,窄行33 cm,窝距30~33 cm,每公顷植66 000株以上。后两次中耕时应结合培土,以扩大根系吸收面。培土第1次宜薄,第2次稍厚,总厚度10 cm。形成厢面中间高两边低,以利排水,防止烂薯。

2.6 做好晚疫病防治

开花期对马铃薯早、晚疫病做好调查,3 d查1次,7 d报告1次,发病初期667 m2用200 g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钾霜灵锰锌800倍兑水50 kg喷雾,两种农药交替使用,每隔7~10 d喷施1次,薯块收挖安全间隔期20 d以上

2.7 适时精细收挖

马铃薯在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即植株上部生长停止,中、下部叶片发黄时。但可根据块茎长势和市场需求提早收获、分批收挖或一次全收。收获前,距地表5 cm处刈割地上部分植株,以增强薯皮的木栓化程度,减少皮伤,收后块茎要防止雨淋和长时间阳光暴晒,如大面积收获后,薯块要摊晾1 d,分级销售或入仓摊薄层贮藏。

3 主要经济和社会效益

3.1 经济效益

2008~2009年,累计推广2 000 hm2,平均公顷单产30 000 kg,比当地原有品种增加单产3 785 kg,累计增产7 570 t,以市场价格每千克1.00元计算,增加产值75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2 社会效益

高产马铃薯凉薯17号的推广,促进了美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美姑县马铃薯主产区和高二半山贫困地区粮食的产量,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美姑县马铃薯产业,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较大贡献。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美姑县农民的马铃薯科技种植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解决了马铃薯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并为其他农业科技推广树立了良好的样板工程,促进了美姑县科技兴农的发展。

4 凉薯17号的推广利用前景

凉薯17号在美姑县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丰产性状突出,结薯集中,薯块均匀,商品率高,比较适宜在中等肥力地块栽培,公顷单产比原来当地栽培品种增加3 785 kg以上,进一步配合深松土壤、施肥管理、预防晚疫病等田间管理,实行宽窄行平垄开厢播种后期培土起垄,抗病高产的良好表现更加突出,深受农民青睐,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1] 徐成勇,李佩华.马铃薯新品种-凉薯17号[J].四川农业科技, 2003(7):14.

[2] 李佩华,刘绍文.“凉薯17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3,7(2):120.

猜你喜欢
结薯肥力晚疫病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浙江油-稻轮作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特征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小麦氮营养和产量的影响
生物肥力将成为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