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探讨

2011-02-10 17:50郑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9期
关键词:证属益气健参苓

郑冬梅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

参苓白术散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组成莲子肉、薏苡 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症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证属脾虚夹湿。现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成药为前者,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补脾用方,兼有渗湿行气、保肺之效,亦常用于治疗脾虚湿胜证及“培土生金”。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对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观察,现总结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于新沂市中医院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的患者共12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男女之比为1∶1.14;年龄2~79岁,平均37.2岁,≤14岁者26例,14~50岁者63例,≥50岁者37例;病程3d~11年,平均4.8年。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于新沂市中医院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的患者共126例临床资料,评价其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适用范围。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临床治愈: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全身症状及体征中有1个以上主症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好转;有效:全身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或已有改善停药后时有复发[1]。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2 结 果

本组患者共126例,其中小儿秋季腹泻18例,小儿疳积8例,肠易激综合征25例,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其他原因致慢性腹泻11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失眠6例,眩晕8例,慢性鼻窦炎5例,慢性胃炎12例。经治疗后,治愈41例,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2.1%(116/126)。部分患儿因药味偏苦、不能配合服药,导致服药后吐出药物,后经家长劝教诱导后顺利服药,余成年患者服用此药物后无不良反应发生。

3 总 结

3.1 腹泻

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为排便次数增多,泻下溏薄如水样,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临床上因寒邪所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水谷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致泄泻,症见大便稀溏、排便次数增加、粪质清稀、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伴有饮食不化、常在进食油腻或生冷食物后加重、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无论急性和慢性腹泻,小儿或者成年人,证属脾虚夹湿均可采用此方。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山药、莲子以益气健脾、兼以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放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3.2 咳嗽

咳嗽为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分为外感及内伤,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经久不愈,肺气损伤,可以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二者相互转化。内伤咳嗽病理因素只要为痰与火,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气虚运化功能失司,津液输布失常,凝而为痰,上贮于肺导致肺失肃降,气机上逆而至咳嗽、咳痰发生。如临床症见咳嗽咳痰稀白、痰量较多、伴有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自汗怕风、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腻、脉细软,无论是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如证属脾肺气虚、痰湿蕴肺均可用此方以益肺健脾、祛湿化痰止咳。贾金花等[2]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临床疗效较为满意,2年内未见复发。

3.3 慢性胃炎

胃炎是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药物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多因素导致的急、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消化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胃痛、胃胀、嗳气、反酸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所致,病久致脾胃受损。如临床症见胃痛或痞满隐隐、绵绵不休、伴有厌食、神疲乏力等,证属脾胃虚弱者、气机不利者,均可采用此方补气健脾、理气和中。

3.4 眩晕

眩晕是因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病证。如因嗜食肥甘、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以致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痰为湿、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音不降而引起眩晕,证属痰浊内阻均可采用此方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杨秀荣等[3]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眩晕,治疗5d后,眩晕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

3.5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多因饮食不节,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营养不足,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或因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等病,经久不愈,损伤脾胃等引起。临床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5岁儿童。如临床症见患儿厌食,拒食,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食物残渣,神疲倦怠,肌肉消瘦,面色无华,体虚多汗,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均可采用本方加减以益气健脾、和胃消食。杨秀荣等[3]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治疗7d后食欲,纳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随后以健儿消食口服液调理1个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3.6 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为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胆气虚、触事易惊,最终导致心神失养引起失眠。如临床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乏力,痰多,腹胀痛,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厚,脉虚等,证属脾虚痰浊内蕴均可采用本方加减以益气健脾化痰、养心安神。

3.7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多因脾胃虚弱、加之劳倦过度、感受风寒湿邪、由外而内、伤及脾、肺、运化水湿失职、湿邪困阻于鼻窦所致。如症见鼻塞、流涕或喷嚏、质较为清稀、量较多、伴有脾虚见证,证属脾虚夹湿均可采用参苓白术散以益气健脾渗湿。朱镇华[4]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112例,并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8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1]姜传田.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结合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1):102.

[2]贾金花,唐苏.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病举隅[J].陕西中医,2002,23(1):76.

[3]杨秀荣.参苓白术散临床运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21-23.

[4]朱镇华.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鼻窦炎11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39-40.

猜你喜欢
证属益气健参苓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益气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基于“碳源”研究参苓白术散中药多糖对二株肠道拟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36例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