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75例

2011-02-11 06:50蔺彦芬韩淑凯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筋连线肌张力

蔺彦芬 韩淑凯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院(河北望都072450)

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依据中医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理论,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15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 《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2]:(1)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得某一位置上;(2)局部关节和肌肉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3)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4)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5例,男性 42例,女性 33例;年龄 45~72岁,平均(51.2±2.1)岁;病程 7d~2 个月,平均(13.27±5.17)d;其中脑梗死51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75例,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 47~81 岁,平均(53.2±1.9)岁;病程 6d~2.1 个月,平均(14.53±4.98)d;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26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缓解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治疗组:(1)经筋排刺法。手指屈伸困难者,排刺3组。第1组为合谷、曲池连线;第2组为阳池、天井连线;第3组为阳溪、小海连线。上肢屈曲者,排刺3组。第1组为手三里、臂臑连线;第2组为外关、肩髎连线;第3组为支正、肩贞连线。上肢内旋者,排刺3组。第1组为曲池、巨骨连线;第2组为天井、肩髎连线;第3组为小海、臑俞连线。在两穴的连线上每隔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5~7针。每日选用两组,轮流使用。针刺深1寸,垂直刺入,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2)皮肤针疗法。取七星针,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给予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叩刺部位,重点叩刺患部关节、第4至第7颈椎、第1至第4胸椎两侧,上肢内旋者加肩胛骨内侧缘,2日治疗1次,4次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注射液4g、脑蛋白水解物20mL,兑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3]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肌张力已下降2个级别。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痊愈21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62.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偏瘫痉挛状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发病率高达80%,多出现在卒中后数天至数周,临床主要表现为手指屈伸困难、上肢屈曲及上肢内旋等。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筋痹”范畴,《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辨为风痰阻络、气血失调、筋失濡润,故宜采取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法。

中医学认为,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体系。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生理状态下,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素问·调经论》载“病在筋,调之筋”,故采取经筋排刺法通经络、利关节,正如张景岳所说“一正一旁也,正者刺其经,傍者刺其络,故可以刺久居之留痹”,从而调整“宗筋”之力,补不足泻有余,使阴阳平和,恢复“宗筋主束骨利关节”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4],针刺可以通过双相调节细胞内外的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NO聚焦以及Ca2+的浓度,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素问·皮部论》谓“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扣刺皮部,可以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现代医学认为,通过叩刺皮肤,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同时,皮肤针的刺激可以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使信号传到中枢神经,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了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功能。

总之,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皮肤针祛邪止痉治标,经筋排刺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本。通过临床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者配合使用,具有疗效叠加的作用,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1]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

[3] 张自茂,冯崇廉,皮周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4):257-260.

[4] Zhao P,Cheng J.Effectsofelectroacupunctureon extracellular contents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in rat striatum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AcupuntElectrother Pes,1997,22(2):119-126.

猜你喜欢
经筋连线肌张力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快乐连线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