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法在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得

2011-02-11 12:4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通腑性疾病压痛

武 敏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妇科,江苏 徐州 221116

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在临床发病率高,是妇科门诊的主要就诊病种。我科近两年来门诊加病房对该类病人诊治量达200余例。若没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及炎症反复发作,对于本病中医药的介入尤为重要。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按常规辨证分型施治外,常规酌加通腑导便之品,可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轻病人经济负担、降低了抗生素的应用率。

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其临床表现除其本身特有的症状如发热、下腹痛、带下增多、腰酸等以外,每每兼有消化系统的“腑实”症状,如常见有:大便干燥、秘结、甚数日不行、解而不畅、解后不净感、里急后重感、下腹胀满、重坠、矢气频繁、或矢气欠畅,还常兼有脘胀纳呆,全腹饱胀等。

通腑的“腑”,在概念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此六腑;狭义的腑,临床主要是指胃肠。故,广义的通腑,是指通调六腑之气;狭义的通腑,即是指通降胃肠之气,以通导大便为主。今浅谈狭义通腑法在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离不开辨证,通腑法,亦需辨证:若见脘腑胀满,矢气欠畅,胁胀心烦,脉弦者,为气滞之腑实,宜加理气通腑之品。可选方药,六磨饮子之属,药物:乌药、槟榔、沉香、木香、青皮、陈皮、枳壳、大腹皮、莱菔子、橘核、荔枝核、苏叶、旋复花、合欢花、绿萼梅等;如见腹满便结,有痞、满、燥、实、坚诸症者,为兼热结腑实,宜泄热通腑,综合考虑妇人体质因素,可酌加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麻仁丸、大黄牡丹汤等,药物:大黄、芒硝、枳实、枳壳、厚朴、甘草、杏仁、瓜蒌仁、瓜蒌皮、芍药等;兼见便溏不爽、臭如败卵,脘痞嗳腐、厌食呕恶,舌苔厚腻,脉滑者,是兼食积积滞的腑实,虽便次增多,便质溏,也不能见泻止泻,宜“通因通用”,消导通腑,可选加代表方有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枳实消痞丸等,药物:陈皮、莱菔子、半夏、云苓、焦三仙、枳实、白术、砂仁、山药、熟大黄等;便燥不解,下之不行,或见潮热,口舌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兼阴伤之腑实,治宜酌加滋阴增液通腑法,代表方是增液承气汤,药物: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便秘兼脘腹冷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恶寒喜热、苔白脉沉者,为兼寒积之腑实,宜加用温下通腑法,方药: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即用大黄加温热药,如附子、细辛、干姜等。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不一而论。

典型病案1:

林某某,女,36岁,教师,于2010-10-12因“下腹坠痛间作半年,加重1周”就诊,近半年,下腹时作坠痛,劳累、房事后加重,间断输液抗炎和中成药治疗,时轻时重,近1周,下腹痛加重,无发热,伴下腹胀满,矢气不畅,带下增多,色黄如脓,心烦,口苦,大便3日未行,溲黄。月经尚规律,LMP:2010-09-25,量中,色红,有小血块,质粘腻,1周净。经期腹痛加重。舌质红,有紫气,苔黄厚干,脉滑小数。生育史:2-0-2-2,上环避孕5年。妇查:外阴正常;阴道畅,脓性分泌物多,有异味;宫颈充血。轻糜,有脓苔附着,轻举痛;子宫后位,尚大,形状规则,压痛明显,活动度差;有附件增粗增厚,压痛;左宫旁组织增厚,压痛。白带分析:杂菌+++,WBC+++,清洁度3度。彩超:盆腔中等量积液,节育器位置正常。诊断:盆腔炎 (湿热瘀结型,兼热结腑实),治法:清热祛湿、化瘀止痛,佐以清热通腑。方:复方红藤煎 (李树人方)合小承气汤。药:红藤30g,地丁15g,连翘10g,金银花10g,泽泻15g,丹皮10g,赤芍10g,乳香、没药各6g,元胡10g,枳壳10g,枳实10g,厚朴10g,大黄10g,生甘草5g,先予5剂,日1剂,水煎服。5天后复诊,自诉,药后前2天,大便日3行,质中,后1日2行,泻后腹痛明显缓解,目前带下亦减少,异味减轻,食欲渐增,舌红,苔薄腻,脉细滑。继用上方化裁继服1周,后因患者要求,改用灌肠法 (灌肠法本身就是通腑法的有效应用)辨证调治,又连治半月,复诊时症状已经全部消失,妇查子宫附件压痛消。继告诫患者慎起居、节嗜欲,调情志,随访3月,未再复发。

典型病案2:

夏某,女,40岁,无业,因“下腹痛3年余”于2011-01-09来诊。自诉有“慢性盆腔炎”史3年余,下腹痛时轻时重,伴腰酸乏力,精神不振,白带量多,质稀如水。月经量渐渐减少,周期尚长。LMP:2010-12-20。同时伴见纳呆食少,大便解之不尽,时时肛坠欲解,解则作溏不爽、质粘腻,矢气频频,臭如败卵,小便正常。生育史:2-0-1-2.已做绝育手术10多年。舌质淡黯,苔浊厚腻,脉细濡。妇查:外阴无异常;阴道畅,分泌物量中,无异味;宫颈肥大;子宫后位,尚大,形状规则,压痛,活动度极差;双附件均增厚压痛。彩超: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盆腔炎 (气虚血瘀型兼积滞腑实)。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佐以消导通腑。方:理中汤合保和丸化裁。药:生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天花粉10g,知母10g,三棱6g,莪术6g,生鸡内金15g,云苓10g,陈皮10g,焦三仙各15g,连翘10g,熟大黄5g,炙甘草6g,先与5剂,药后大便爽下两次,腹痛缓解,带下减少,食欲略增,后继用中药调治,予健脾化瘀治疗两个月,症状消失,妇查子宫附件压痛消,随访半年,未复发。

心得体会:

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角度来说,子宫附件居于盆腔之中,后与直肠、肛管毗邻,直肠子宫陷凹为盆腔最低点,子宫附件有炎症,盆腔有炎性渗出,就会刺激出现胃肠道症状;特别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盆腔内器官的粘连较重,直接影响肠道正常蠕动,更容易出现一些消化系统的症状。而对于这些,西药尚无特效药;中医药参与辨证治疗,酌情选加通腑法,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强患者体质,提高了盆腔炎的治愈率,群众也易于接受,收到很好的效果。

通腑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胃肠隶属六腑,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且“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寒、热、燥、湿等邪气入里,与瘀血、宿食、糟粕、水饮相博结,就会出现腑实诸症。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本身病理因素复杂,有湿、热、毒、瘀、虚、寒等,易于出现腑实症,更有损腑气通降,浊气不降,“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进一步影响脾的升清功能,病久得不到正确调治,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易亏,无力驱邪,病势益甚,病程迁延。如及时辨证通腑治疗,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浊气得下,腑气通调,脾胃枢机得以正常运转,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脾胃既健,气血充沛,有助于驱邪外出;从小的方面来说,肠腑中无实邪阻滞,有助于局部冲任带脉之经气流畅,胞宫及胞脉、脉络血气条顺,则病易去。

当然,通腑法只是治标治法,为权宜之计,为佐助治法,待腑实症状已消,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后,以辨证施治为主。如病人体质太差,或无腑气不通的症状,则不宜使用。

猜你喜欢
通腑性疾病压痛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PARthanatos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