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出来的“飞跃二十载”

2011-02-12 07:50
当代党员 2011年2期
关键词:办公厅泥鳅莲藕

陆 睿

潼南县双江镇大山坳里,有一个叫“林湾”的村。

上百年间,林湾村只有一条烂泥路,一座铁皮桥,一种谋生方式。

直到2009年底,村里来了一群干部……

循环困局

201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降临在傍晚的林湾村。

太阳能路灯亮了,灯下水泥路逶迤而去,穿过蔬菜基地和莲藕塘。

塘里,莲藕已壮,泥鳅正肥。

“瞧我这藕,一窝就能卖200元!”陈治万盯着满池莲藕,“呵呵”直笑,“这收成,比以前高多了!”

和村里其他乡亲一样,陈治万以前种水稻,“亩产八九百元,顶天了”。

这点收入,再扣掉各种成本,已然所剩无几。

检查完莲藕,陈治万往家走。他的家在箭口塘河对岸的林湾村四社——新建的平安桥旁。

房子是1995年建的,那时河上还没有桥。建房时,陈治万雇了马帮和渔船,转运三次才将水泥河沙运到工地。“累得我人都‘除脱半个!”他说,“这种累法,以前每年都要遭一盘。”

以往,每到秋粮收购时节,全社乡亲就得雇挑夫,将粮运到河对岸,排队待售。为此,每户要花费两三百元,若是运猪,价钱要高两倍。

“辛苦一整年,一户挣不到3000元!”村支书米泽荣两手一摊,“于是,村里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

全村有2679名村民,只剩800多名“老弱病残幼”留守,耕地荒芜了上千亩。

这个市级贫困村陷入一个怪圈:穷,让劳动力外流;劳动力外流,更穷。

“幸好,村里来了一群‘亲戚。”陈治万举起一个指头说,“才一年,我们村就变了样!”

授人以渔

2009年12月14日,“大兄弟”住进陈治万家。

“大兄弟”叫艾东,是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作为市委办公厅“三进三同”、“结穷亲”的首批干部,他和30名同事住进了“穷亲戚”家;半个月后,市委办公厅第二批干部也来到林湾村。

“大兄弟”告诉陈治万,他们是来基层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帮乡亲们脱贫致富。

以前,村里也来过不少扶贫干部,采取的都是“输血式”扶贫:直接给贫困户送钱,500元、1000元……贫困户拿到钱,两三个月就花光了,然后又眼巴巴盼着干部送钱来。

可这一次,陈治万感觉和以往大不一样。

这些“亲戚”每天走十多里路了解情况,踏遍了林湾村每个角落,熟悉了每一张面孔。

“他们白天忙着走访,晚上凑拢开会。”陈治万说,“有时半夜醒来,发现他们还在外屋,不知道在商量什么。”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艾东说,“所以,我们在商讨一个让林湾村整村脱贫的规划。”

“这个规划要20年不落后。”市委副秘书长余长明要求。

一周后,林湾村发展规划出笼:根据地理优势和资源情况,大力发展藕鳅产业、稻鱼产业;建立奶牛和土鸡养殖基地;“庭院花果化”,发动村民栽种果树……

为保证规划开花结果,市委办公厅专门出台了《“结穷亲”活动暂行办法》,以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三大战役

规划出笼后,“亲戚们”随即发动了三大战役。

2010年1月,寒气逼人。

平安桥工地上,市委办公厅干部邓长军却干得满头大汗。汗水夹着泥沙而下,在他脸上画出一条条黑线。

“我看见他满手都是血泡。”林湾村村民米祖金说,“填土平基,他已经在这里干了整整五天。”

平安桥将箭口塘河两岸连在一起时,三条水泥公路也在迅速延伸……

“授人以渔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搭好产业承接平台。”邓长军说,“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必须的一战。”

赢下第一战后,“亲戚们”又发动了第二战——引项目。

“市委办公厅联合扶贫集团15个成员单位,开始进驻林湾村落实产业规划。”米泽荣说。

泥鳅莲藕项目来了,蔬菜种植项目来了,奶牛养殖项目来了……

第二战打得真是漂亮。但“漂亮”背后,紧跟着“麻烦”——项目虽进来了,但是没有村民愿意“附和”。

“乡亲们,种点莲藕嘛!”“亲戚们”动员村民,“这是新品种,高产!”

“不种粮食,我们吃什么?”村民们纷纷摇头。

“看来,要发展新产业,必须先让他们看到实效。”于是,“亲戚们”从村民手中租来水田,建立了406亩试验田。

地还是那片地,田还是那块田,因为种了不同的东西,收获就天差地别。

“一亩水稻产值最多900元,一亩莲藕产值却有6000元。”乡亲们的眼睛一下直了。

“授渔”效应

破天荒,陈治万种了莲藕。

这位自称“老顽固”的老农,对新产业从来“油盐不进”,多年来非水稻不种。

看到“亲戚们”的示范效应后,陈治万的心痒痒了。

“為了保险,我准备先试种一亩。”陈治万搓着手说。

这一试种,陈治万就尝到了甜头。

“一亩地挖了1500公斤莲藕,卖了一半,挣了3000多元,加上在莲藕基地的打工收入,我今年收入超过一万元。”陈治万挥舞着手说,“今年,我要种三亩莲藕,挣个两万元!”

64岁的四社社长陈同会,卖莲藕挣了8000多元。

“以前不愿种莲藕的乡亲,现在争着找我要种。”陈同会说,“试验田的丰收唤醒了村民的进取精神。”

一花引得百花开。

通过租地和务工,林湾村三分之一的留守人口,加入到生态奶牛场、泥鳅养殖、莲藕种植等项目中,农户少则增收上千元,多则近万元。

“授渔”效应不但解决了弱劳动力的生计问题,也对在外打工的壮劳力产生了强大引力。

37岁的殷定伟在深圳一家企业奋斗多年,当上了月薪5000元的部门主管。但得知村里发生的变化后,他立即辞职回到林湾村,养起了18亩网箱泥鳅。

2010年,400箱泥鳅,为他带来15万元收入。“以后,我会逐步扩大规模,吸引乡亲们加入。”殷定伟说。

和殷定伟一样,很多壮劳力被吸引回村。

“他们年轻,见过世面又有思想,是未来的当家人!”为此,米泽荣算过一笔账,“我们村产业发展,大约还需要1000名壮劳力。等一部分壮劳力回来后,全村就会形成每户一人在外务工、一人在家谋生的格局,耕地荒芜、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解决!”

年关到了,莲藕正在热销。

盘算着日子,陈治万喜滋滋地念叨:“‘大兄弟他们帮林湾村脱了贫,我可要好好谢谢他。对了,送点藕去!”

心声

市委办公厅授人以渔,让林湾村半年跨越了二十载!

——林湾村村支书米泽荣

这下,我们不会再眼巴巴盼着别人来送钱扶贫了!

——林湾村村民吕兵

私事方面,“亲戚们”帮我曾孙女安了人工耳蜗;公事方面,“亲戚们”让林湾村改头换面,迎来了大发展,好!

——林湾村村民陈光辉

以前觉得农业没前途,我一直在外务工。去年,我在莲藕塘试养了一网箱泥鳅,效果很好!今年,我想租20亩地,成为莲藕泥鳅养殖户。

——林湾村村民米祖金

我放弃月薪5000元的工作,就是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市委办公厅为我们林湾村搭了这么好的平台,我觉得空间大极了!

——林湾村村民殷定伟

猜你喜欢
办公厅泥鳅莲藕
泥鳅笼
夏季这样管莲藕
乐在此中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书画家协会之歌
捉泥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
一起去捉泥鳅吧
藏在泥中的莲藕
莲藕这样不易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