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1-02-14 10:48李金冰刘怀利
治淮 2011年8期
关键词:安徽省水利信息化

李金冰 方 婧 刘怀利 郭 鑫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蚌埠 233000)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李金冰 方 婧 刘怀利 郭 鑫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蚌埠 233000)

本文针对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建议,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水利信息化;现状;建议;安徽省

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水情、灾情、水环境和水利工程等信息,直接服务于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政府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为防洪、除涝、抗旱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水利建设本身也离不开经济、生态环境、气候气象、地球物理和地质灾害等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利信息化现状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建设,在基础设施、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和环境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雨量采集点814个,水位采集点282个,流量采集点147个,视频采集点253个。王家坝闸、蚌埠闸、阜阳闸、上桥闸和东淝闸等多处重点节制闸和13座大型水库均完成了远程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13座大型水库和9个大型灌区已通过10M光纤接入省水利专网,17个地市和三大流域通过公网光纤、无线微波以及宽带无线实现了与外网及水利内部网的接入和异地视频会商。建成阜阳、宿州、蚌埠、滁州、六安、合肥、巢湖、芜湖、安庆、黄山10个水情信息分中心,建成省级以上重要报汛站353个;建成淮北、淮南、蚌埠、亳州、六安、滁州、宿州、合肥和阜阳9个旱情分中心,墒情采集点133个。全省防汛抗旱通信骨干网已建成,17个地市及9个厅直单位均建立了网络分中心,宣城、安庆、芜湖、阜阳等市还建立了市到县的视频会商系统以及网络连接,有效改善了基础水利信息的采集手段,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

同时,安徽省已初步完成了河流、水库、水闸、行蓄洪区、堤防等六类工程资料整编和录入工作,建成了安徽省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实现了水文数据的自动录入、校验、存储和检索。安徽省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全部完成,17个地市全部完成综合办公系统的建设,安庆、蚌埠、芜湖等市已相继开展并完成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也已经批准立项。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特别是距离全省水利信息需求和防汛抗旱调度指挥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基础信息采集点密度小,信息时效性不高

安徽省现有水文站网和水雨情信息采集点密度较低,不能有效掌握全省暴雨洪水时空分布。现有国家基本站点中还有34.5%的雨量项目、48.6%的水位项目仍依靠人工测报,墒情监测站网未能覆盖到沿江和江南8个市。工情采集刚刚起步,视频监测站点数量少,自动监控覆盖率低,流量的自动采集还是空白。信息采集手段和通信设施较为落后,水利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数据资源共享度低,缺乏专业人才

安徽省自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来,虽然储备了一些信息资源,但由于系统建设各自为政、规模效益相对较差。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通过近30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3)水利传输专网覆盖面窄,信息传输对社会公网依赖性大

安徽省水利传输专网不能满足当前水利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业务信息仍然是借助社会公众网络进行传输。专网加公网的模式一方面只能覆盖主要地市和水利枢纽,对于分散在偏远地区的水利枢纽存在信息盲点;另一方面,由于公网的安全性、保密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影响了水利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4)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起步晚,管理滞后

到2009年底,安徽省完成了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各地也均完成了综合办公系统和水质信息管理查询子系统的建设。全省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已经立项,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尚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虽然安徽省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但在信息收集、统计分析、洪水预报、防汛抗旱会商支持与管理、调度模型研究和人机交换支持环境构建等方面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此外,已建业务系统的管理较为滞后,“重建轻管”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多为挂靠部门管理,没有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专项业务而切实负起责任;二是人员未落实,大多为兼职或非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具体工作;三是没有把应用软件开发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致使应用水平低;第四是缺乏管理运行维护经费。

(5)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大型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就必须采纳和制定一系列信息、网络、软件、硬件、安全、重大应用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纵观全省乃至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中结合水利系统自身特点研制和颁布执行的水利信息化标准(行业标准)为数很少,从事研究编制水利信息化标准的技术人员缺乏,水利信息化标准工作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2 水利信息化发展建议

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基础,结合安徽省实际,具体包括雨水情、墒情和工情信息采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雨水情采集:建议在现有雨水情采集系统基础上,完善雨水情监测站网,采集站点覆盖到中小河流,水位自动监测覆盖到重点小一型水库和重点闸坝。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雨量站控制面积小于50 km2,江淮丘陵、沿江水网和淮北平原控制面积分别在500km2、1000km2和150km2以内。新建人工雨量站1139处,中小河流水位监测点157处,完成1104座重点小型水库水位与雨量监测一体化建设任务。

墒情采集:建议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市级旱情分中心和墒情遥测站。对现有浅层地下水观测井开展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浅层地下水自动测报。

工情采集: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和控制闸站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大中型水工建筑物的工情采集系统及安全监测系统联网建设,实现全省主要水库闸坝数据联网和资源共享。建设范围覆盖长江及淮河一级支流,新安江干流、大型水库、湖泊、重要闸站和重点中型水库。

2.2 大力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

针对安徽省信息化平台实用性不强、标准化程度不高、应用水平低及管理运行混乱等诸多问题,建议下阶段大力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络资源,建设基层水利通信接入网、地市水利通信地区网和全省水利通信骨干网三个层次的通信网络系统。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通信网,开展中小型水库、蓄滞洪区和应急通信建设。建成覆盖全省的17个市级水利信息网(包括水情、旱情、工情和水保监测四个分中心等),建设和完善县级防汛抗旱信息化平台。建设一个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水利数据中心。

2.3 建设和建成六大业务应用系统

结合安徽省实际,全面开展六大业余应用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处理水平。六大系统包括完善的全省防洪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决策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3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认真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建设规划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缺乏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信息化建设多是单独立项开发,系统建设和共享难度较大,容易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为边界的信息孤岛。为统筹全省信息化建设,加快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省防办和省水科院共同编制的《安徽省“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将对全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指导性作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各地应当根据自身水利特点,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做全面调查,切实找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从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水利业务应用和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等多方面认识水利信息化现状,认真制订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并通过人大审议后认真组织实施。

3.2 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

水利信息化建设要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突破人员、设施以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保障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借助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东风,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

3.3 建设一支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水利信息化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培养一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现阶段应积极制定人才政策,以现有的信息技术力量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用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项目,锻炼和培养队伍的技术力量。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工作的有序、高效、协调进行,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如规划、计划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公开招标投标制度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制定并颁发适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地方规定和条例。

3.4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规范信息化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而水利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更是关系到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规划、防汛指挥等各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因此,为适应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可以避免因信息采集等各应用环节的不规范而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信息标准化的建立,必将使水利行业各信息系统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

各地应结合自身水利特点提出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开发的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水利信息资源的数据标准编制,包括水情信息数据、工情信息数据;二是水利信息化管理规范,包括水利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管理、水利自动化系统验收、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监理等;三是水利信息化安全规程编制,包括水利系统网络安全设计指南、水利系统涉密网安全技术规程、水利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等。水利信息化应着重于各流域,打破行政界限。通过建设规范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为“十二五”富民政策打下基础。

3.5 重点开展大中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

安徽省已经建成大中型灌区533处,总土地面积6740万亩,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耕地面积418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47.5%。灌区信息化的建设效益非常可观,将是未来数年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地应充分重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灌区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安排信息化建设资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全面改善灌区工程设施和管理手段,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灌区效益。争取未来10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以灌区信息采集与渠系建筑物监测监控系统为基础,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撑,灌区综合数据库和灌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自动化程度,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用水效率和行政办公效率,促进灌区技术优化升级,全面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最终促进灌区“节水、增效、改善生态”。

4 结语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水利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现代办公效能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信息化水平低,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相信经过水利人长期的不懈努力,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必将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1]李金冰.刘怀利等.安徽省“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送审稿).[R].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9.

[2]安徽省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建设大纲.[R].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10.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1:23-25.

[4]刘武艺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67-70.

李金冰(1977-),男,工程师,从事水利规划和研究工作。

E-mail:ljbzm@163.com

猜你喜欢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
成长相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