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诗意的河流

2011-02-15 19:00编辑于翔汉
中国三峡 2011年2期
关键词:三峡诗经诗意

文/ 任 红 编辑/ 于翔汉

春节是一年之首,诗经是六艺之首。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诗,不是唐诗宋词,不是魏晋风度,专指诗经。在周代,诗经是贵族青年的必修课,直接影响上层社会的社交生活。那时候,诸侯召集臣下议事,通常不是有事说事,开宗明义,而是开口前先要征引一段诗经,然后才说正事儿。正事儿和诗经之间还必须得有微妙的隐喻关联。你要是听不懂对方的诗意,轻则落下笑柄,重则妨碍仕途。

关于学诗的好处,古人也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白了,诗经在那个年代,就是万金油。你要是不能理解并且正确运用诗经,“囧”的是自己。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了一组关于诗经的摄影作品。摄影师沿着诗经的线索,重走昔日的河流、山地、城垣和故道,用黑白的色调、淡极的画面、有限的视觉和至平的情绪,诠释三百篇被尘封、被放弃、被改写的国故。

在一年的开头,想到诗的源头。《中国三峡》将以最大的真诚,同你穿越文化的水域和诗意的河流。

本期的大家论坛中,我们推出了著名诗人于坚的《马斯河上的诗歌之船》。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领军人物,于坚记述了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上的经历。在那里,“诗人受到公爵般的尊重和礼遇。这对习惯于“被嘲笑和轻视”,只指望“让我自言自语吧”的诗人是不小的震动。我想,如果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全然没有诗意的年代,那么我们一定是改变了我们表达诗意的方式。

本期的特别策划中,我们第二次把目光转向珠江水系的人文话题。在中国,很难找如广东这样饱受争议的地带——它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和近代思潮发展的重要区域,而其文化启蒙与发展,又与唐宋两代的贬官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期的专题策划中,我们特别编选了一组关于非洲的文章。它讲述了居住在世界干涸之心——卡拉哈利沙漠深处的土著——布须曼人的节水方法和智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作者把自己的域外所见交给我们。一篇是陈敏的《迷失在仙境的Sintra小城》,另一篇则是于翔汉的《印象缅甸:横看成岭侧成峰》。在他们的笔下,灵动的异域风情跃然纸上,扑面清新。

又是一年春来到。水文化的《中国三峡》祝你诗书传家,岁月静好。

猜你喜欢
三峡诗经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诗经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被耽搁的诗意
春到三峡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