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敷料的分类及特点

2011-02-15 20:18程玲高勇周静徐玉茵张娟丽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5期
关键词:渗出物海藻壳聚糖

程玲,高勇,周静,徐玉茵,张娟丽

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生物室,河南郑州 450003

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屏障功能,起着防止水分及电解质等物质的流失,以及免疫、传感等功能,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阻止微生物入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创伤、烧伤及皮肤溃烂等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 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细菌感染、新陈代谢加剧、水分和蛋白质过度流失、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等, 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皮肤损伤后,通常需要采用皮肤的替代品医用敷料来保护伤口,防止创面感染和严重脱水,提供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促进创面愈合[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用敷料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结构不同、功能全面的新型医用敷料。这类敷料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还能促进伤口快速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本文依据医用敷料的材质,将其分成传统类敷料、天然类敷料、合成类敷料、药用性敷料和组织工程类敷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1 传统类敷料

目前传统敷料如医用脱脂棉纱布、棉垫和凡士林纱布等,是临床上皮肤创伤应用最广的敷料。传统敷料具有网状编织结构,其价格低廉、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原料来源广泛、质地柔软,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防止创面渗液积聚,对创面愈合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至今仍在皮肤创伤中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敷料也有很明显的缺点,比如不能保持创面湿润,延迟创面愈合;创面肉芽组织容易长入敷料的网眼中,更换敷料时易与创面伤口粘连,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并引起疼痛;敷料渗透后屏障作用差,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止血效果差。为了解决传统敷料的这些问题,人们采用了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提高传统敷料的作用效果,如在医用脱脂棉纱布中加入油脂,或在湿润纱布中加入抗生素等方法用以预防外源性感染等,临床应用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2 天然类敷料

2.1 壳聚糖敷料

甲壳素是由N-乙酰-α-氨基-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形式连接而成的直链状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天然多糖,可被溶菌酶降解;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2]。壳聚糖在创面上降解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后者能够被表皮细胞吸收,是维持表皮细胞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壳聚糖可以增加创面组织的网状结构,增加胶原合成,增强伤口抗拉强度,透气性强,能够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创面伤口愈合。其免疫原性很弱,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还具有抗菌、止血、消炎、对渗出液吸收性好,以及促进组织再生和皮肤胶原纤维生长等优点[3]。壳聚糖的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容易加工成形,能有效地控制伤口感染,加速创面愈合。

2.2 海藻酸盐敷料

海藻酸盐是由褐色海藻中提取的藻蛋白酸加工而成,海藻酸盐敷料比较柔软,容易折叠,敷贴方便,是比较理想的填充物。海藻酸钙具有吸收大量液体的性能,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渗出物,为普通纱布的5~7倍。与传统纱布敷料吸收渗出物的方式不同,海藻酸盐吸收水分可以达到饱和状态,然后膨胀,在伤口表面形成凝胶,构成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海藻酸盐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能逐渐被生物降解在渗出液内,纤维不会残留在创面上;当它与创面渗液接触时,通过离子交换生成可溶性的海藻酸钠,同时释放钙离子到伤口中[4],诱导血小板活化,加速创面愈合;海藻酸钙还可以吸附细菌,阻止细菌进入创面,活化巨噬细胞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目前海藻酸盐敷料已应用于手术后的创口及溃疡等创面。

2.3 动物类敷料

动物类敷料目前主要是猪皮,用于治疗烧伤和皮肤移植。猪皮原料易获得,在结构、黏附性及胶原含量上与人体皮肤比较接近。它既能与创面紧密黏附,无需缝合,减少创面热、水分、蛋白质和电解质等物质的流失,减轻疼痛,也能不影响烧伤部位活动,保持创面湿润,防止细菌入侵,控制感染。但是它的力学性能较差,容易分层,会影响自体皮肤移植,且病原微生物容易污染,不易储存[5]。

2.4 胶原敷料

胶原蛋白是从动物组织中分离提纯得到的天然蛋白质,来源丰富,易于提取纯化,抗原性较弱,引起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小;其可生物降解和重吸收,能为细胞附着、迁移和增殖提供支撑,无毒性,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利用不同官能团,可定向生产所需材料,与合成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胶原敷料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吸收大量的渗出液,减少创面渗出液中蛋白质和电解质的丢失,避免创面脱水,减少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改善愈合质量,并为表皮细胞的迁移、增殖铺垫了支架,这有利于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其能抑制过度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创面收缩,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并能逐渐被人体组织吸收[5-6]。

3 合成类敷料

3.1 薄膜型敷料

制作薄膜的材料大多是一些透明的弹性体,如聚乙烯、聚丙烯腈、聚乳酸、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和聚乙烯醇等,其中聚氨酯类最为常用。薄膜类敷料几乎没有吸收性能,对渗出物的控制主要是靠对水蒸汽的转送蒸发实现的,转送速度取决于分子结构和厚度。薄膜类敷料透气性、阻菌性及贴附性好,能维持伤口湿润的环境,且弹性较好,透明度高,便于观察伤口。但是此类敷料吸收性较差。适合于轻度的烧伤或溃疡伤口。

3.2 泡沫类敷料

泡沫性敷料具有多孔性结构,弹性透气性好,对液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几乎能够完全透过氧气和二氧化碳。泡沫性敷料对伤口渗出物的处理是靠水蒸气的转运和吸收机制来控制的,可塑性好,能制成各种厚度,对创面伤口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材料是聚氨酯(PU)泡沫和聚乙烯醇(PVA)泡沫。

聚氨酯(PU)泡沫敷料:是由双层泡沫组成,能快速吸收伤口中的渗液,维持伤口理想的湿润环境,促进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的生成,防止敷料与肉芽组织粘连;垂直吸收,将渗出液紧锁在固定区域,不浸渍周围正常皮肤,创面无残留,更换敷料时没有疼痛感,减少疤痕形成。适用于II 度烧烫伤创面,供皮区和皮肤移植部位,溃疡创面及各种手术后切口等。

聚乙烯醇(PVA)泡沫敷料 由聚乙烯醇经发泡而成,吸水性能强,敷料纤维不容易脱落。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吸血,神经外科以及口腔科手术止血。

3.3 水胶体类敷料

水胶体敷料是由聚合物基材和粘附在基材上的水胶体混合物构成的,其中,水胶体混合物主要是由明胶、果胶和羧甲基纤维混合而成。混合过程中加入石蜡和橡胶粘合剂,使敷料具有一定的粘度,它几乎没有转运水蒸汽的能力,是靠水胶体层对渗出物进行吸收的。水胶体敷料比薄膜类敷料要厚的多,胶层的厚度决定了其吸收能力的大小,但胶体层吸收大量渗出物后可能会对创面伤口造成污染。

3.4 水凝胶敷料

水凝胶敷料是将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其单体经特殊的工艺加工,形成的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且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水凝胶敷料表面光滑,生物相容性好,吸收能力强,与组织接触时可发生反复水合作用,把组织中的水份吸收到敷料中,可连续吸收伤口创面的渗出物,然后形成凝胶,更换时不会粘连伤口。水凝胶敷料能与不平整的创面紧密粘合[7],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防止创面伤口感染,加速新生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可应用于治疗创伤、溃疡等创面伤口。

4 药用类敷料

药物敷料是用浸渍或涂敷方法将药物涂覆于敷料上,如软膏类敷料、消毒敷料,以及中药敷料。这种敷料有保护创面、止痛、止血、消炎、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伤口愈合等功能。磺胺嘧啶银敷料不仅具有银离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又有磺胺嘧啶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同时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酵母菌和真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5 组织工程类敷料

组织工程皮肤是近期因人工合成敷料不能完全满足伤口护理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依据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材料学及移植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利用高分子材料在体外构建三维多孔支架,为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和代谢环境, 将由机体分离出的表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移入三维多孔支架中,然后体外培养,调节细胞的生长与排列,移植于需要修复重建的皮肤损伤处,最终三维多孔支架通过降解和吸收达到组织永久性替代的目的。

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应具有以下几点:能提供良好的局部环境,促进创面愈合,防止体液流失,有效阻止细菌侵入;无免疫抗原性,不引起排斥反应和炎症;可生物降解,在创面能持久存在,有一定的柔韧性;容易获得,价格便宜,较长的储备时间且应用方便。迄今为止,组织工程皮肤距此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外形上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8]。

目前各种医用敷料还不能满足伤口护理的理想要求,快速发展的纳米生物技术、医用高分子及组织工程学等技术必将不断推动新型医用敷料的研发问世。

[1]许伟石,乐嘉芬.烧伤创面修复[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29.

[2]蒋挺大.壳聚糖[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14.

[3]Kumar MN,Muzzarelli RA,Muzzarelli C,et al.Chitosan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perspectives[J].Chem Rev,2004,104(12):6017-6084.

[4]田建广,夏照帆.创面敷料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5):470-471.

[5]邹玉萍,张春莲,曹成波,等.生物敷料的现状及展望[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5,15(5):31-35.

[6]王坤余,潘志娟,陈家丽,等.胶原蛋白在医用创伤敷料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2,12(1):46-49.

[7]罗建斌,方国芳,谢兴益,等.水凝胶烧伤敷料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1):156-159.

[8]曹谊林.组织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75-600.

猜你喜欢
渗出物海藻壳聚糖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材料对水体中农药的吸附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海藻球
三种不同分子量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其溶解性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海藻与岩石之间
癌症发现札记
美洲大蠊药渣制备壳聚糖工艺的优化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维生素C片治疗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