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关系

2011-02-19 03:50林国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执政党政党

林国华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新形势下,探讨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关系,对于完善执政党理论建设、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力量支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党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问题展开,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多党合作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而对于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互动关系则探讨较少。本文试图在当前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把问题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视野之中,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核心问题出发,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这一命题。

一、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在长期的领导与执政中,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巩固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随着党对国家的领导而嵌入到国家建设和运行的体制中,成为必要的国家运行与发展机制。因此,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基本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它们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一)研究发展问题是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根本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各政党的根本利益一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把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祖国统一作为历史使命和根本目标,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之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各项建议约9万余件,充分发挥了利益表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社会功能,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己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和人民团体,成为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因此,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必须把发展问题作为理论建设的第一要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共同的价值诉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多党合作是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工农大众和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注重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满足了人民的民主愿望,也保持了民主程序的稳定。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共同提高。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一些具体的制度环节上还不够健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制度短缺和供给不足。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3]因此,大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一定要强化政党的民主政治功能,用政党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带动党际民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实践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和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探索,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政治理念。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思想、价值理念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共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战略目标。同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本身契合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同于西方的反对党或在野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而非竞争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荣辱与共、肝胆相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些特征使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与“和而不同”的历史传统。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必然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的政党制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理论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任务和要求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在当前我国政党政治的实践中,“多党合作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来源”,“多党合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3]。因此,加强执政党建设离不开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建设是执政党应对新问题、整合社会资源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团结合作、互相支持,赢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践证明,这样的政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汇集和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

新世纪新阶段,社会阶层出现急刷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由此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需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用制度来保障各种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当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关键时期,面临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这就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执政党建设理论,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和演进。

社会整合功能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保障。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现代化价值,就在于开发和整合了全社会的政治资源,并将其转换为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持。在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通过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引导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就成为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

(二)正确处理党际关系是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必要内容

党际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领导、控制、组织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分配为内容的政治关系”[4]。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架构中,党际关系是国家权力运行体制和政治关系的重要体现,其发挥的作用往往比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更加独特和有效,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能力的建设,必然包括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理论与能力建设,而党际关系问题本身就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党际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各政党都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同时又保持独立平等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形成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接受领导、互相监督与协商合作的党际关系,这是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关系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型政党关系。这种历史形成的党际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促进党际关系和谐与政党文明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党际关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民主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构建更加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多党合作更加富有效率,更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一是要整合政党资源并创新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掌握的政治资源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参政党自身能量;二是要尝试创新民主监督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特点,创建民主监督的网络平台,增强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及其实效;三是要对民主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采纳落实等作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四是要建立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使民主监督正常有序地运转;五是要建立健全参政党知情渠道的制度,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执政党建设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二者在理论建设上的关联性。在现实政治发展中,只有共产党搞好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发展才能有政治保证和逻辑前提;只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真正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才能有效防止党的决策失误和权力不受约束的危险,才能督促党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中应该把二者统一起来,协同推进、互相促进。

(一)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前提和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正确,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就融洽,参政党的建设就顺利和兴旺,多党合作事业就得以巩固和发展;反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和整个社会的民主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曲折、停滞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首要前提。

大力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与理论研究、促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一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党际民主得以实现的基础。二是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三是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所特有的国家权力功能,必须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的原则,协商民主在前,票决民主在后;要切实提高政治协商的实效,必须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使党的领导在团结合作和民主协商中得到加强,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

(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必将丰富和提升执政党建设理论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全面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五大价值和功能——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挥这五大功能作用,就是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使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承担起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时,把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之一。强调要不断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把发展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首次提到事关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战略高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广泛联系不同领域的群众,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负有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责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通过人民政协,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这些制度优势,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丰富执政党建设理论。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

[3]张献生.多党合作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J].中国统一战线,2005(4):12.

[4]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12.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执政党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