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与技能员工培养*

2011-02-19 12:19徐福缘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12期
关键词:密集型技工制造业

● 陶 洪 徐福缘

制造业企业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与技能员工培养*

● 陶 洪 徐福缘

本文结合我国制造业现状和国际制造业升级经验,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路径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完善技能型员工培养体系,促进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制造业 技工密集型技术 技能员工

*本文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08CGJJ001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171135);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编号:S30504)资助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的加速,我国制造业要素禀赋优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制造业企业所依赖的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一些制造型企业为适应要素禀赋的变化,已出现了技能偏向型的趋势。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的技能偏向趋势还将加速,而且将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基础,且以技工密集型为特征的技术发展也将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新的机遇。

一、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特征与我国制造业的机遇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产业普遍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布罗德伯里通过对比欧美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差异,认为早期的欧洲制造业是建立在技工密集型技术之上的,而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发展则具有典型的资本密集特征。虽然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各产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存在不断排斥与融合的趋势,但制造业仍然保留明显的技工密集型的产业特征。

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也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由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多是标准化的显性技术,其获取相对容易,因而容易成为产业升级的技术选择路径。而技工密集型技术则多是非标准化的隐性技术,其获取过程相对缓慢,但容易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我国发展技工密集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一是可为制造业技能型员工的获取和培养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二是可为我国制造业技工密集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此外,我国产业发展政策要求企业要把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技工密集型技术还能够同时兼顾就业与保持企业竞争力两方面的要求,具有以下独特的意义和优势:

1.技工密集型技术的成功发展,将有助于保持我国在一些产业的长久竞争力,并能够为我国打造国际化品牌提供技术支持。

2.从欧洲发展技工密集型的经验来看,技工密集型技术主要分散在同一区域中的大量中小企业中,其技术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弥补制造业由于资本装备提高而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的缺陷。

3.与高科技产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迅速不同的是,从事技工密集型技术产业员工的技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故更适合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

同时,我国发展技工密集型技术产业还有以下优势:

1.科技的发展和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广泛使用,将推动全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社会只需要投入少量劳动力资源就能够生产足够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且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也将进一步产生个性化消费需求,这为技工密集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保证。而资本密集型技术由于其具有的自动化、流程化、规模化的特征,是很难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独特化的需求。

2.与普通劳动力资源过剩不同,我国技工人才十分短缺,技工仅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而高级技工仅占4%。巨大的需求缺口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将有助于吸纳劳动力从事技工工作。

3.“创意产业”的兴起,也为技工密集型技术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将技工密集型技术在更广的范围予以推广,并通过工艺与品牌的结合来推动产业升级。“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有效结合的关键,是技工密集型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4.欧洲国家人力成本的增加,制约了其技工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为我国承接技工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发展新技工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与技能员工培训的国际经验

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拥有丰富的技能型员工,国际上成功的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能员工培训的经验和模式。

1.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员工的培训

David(1999)将工业化进程分为低技能平衡和高技能均衡两种发展路线。前者主要指英、美等工业化先行国家,后者主要包括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等国。这些国家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给高技能者以高薪酬,使之树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收益大于成本的理念,政府避免实际工资率的减少和控制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生。这些国家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职业学校的正规教育向劳动力市场输送有技能的员工。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劳动者职业技能就是通过职业学校的正规教育来获得的,且偏重于一般性技能教育;二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实现技能供给。在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形成了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为代表的特定企业制度,这使日本企业内的职业教育成为了该国企业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日本培养了一批技术专家和技能多面手;三是综合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体系是以私营企业的实际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理论教育为辅的协调制度。德国员工在学徒期间的工资水平只有成年非技能员工工资的三分之一,这提升了他们参与培训的意愿;同时,德国企业内部建立的社团组织也有利于降低技能员工的流失率,这在客观上也保障了企业愿意为员工培训投入资金。

2.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学徒制

在欧洲工业化国家,学徒制是促进手工业技术和工艺传承的基础,它不仅使知识和技术得以传播,也为公司化经营方式的普及做出了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通过工作岗位的学习来培养劳动者从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学徒制模式主要采取“工读交替”的方式,也称“三明治”学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加入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学徒都由企业付给薪金。德国的学徒制由政府、工会和学校共同协作完成,劳动者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政府每年拨出巨款来资助学徒制度,因此,先当学徒是德国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

3.建立在技工密集型技术基础上的区域品牌

发达高效的技能员工培养体系为欧洲部分国家发展技工密集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也为他们悠久的手工工艺制造技术提供了传承的保障。凭借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欧洲一些国家在很多产业上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品牌和区域品牌,如法国、意大利的高级服装都是依靠手工作坊的质量控制来保证其国际品质和声誉的。

三、促进我国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成功并非简单地追加投资和引进先进设备,而是需要社会、政府、企业、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持续地努力来获得的。同样,技工密集型技术的推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与资本密集型技术排斥就业不同,技工密集型技术的发展与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紧密联系,且技能型劳动力的供给也决定了技工密集型技术发展的规模和范围。目前,我国已经出现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随着技工密集型技术的发展人才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重新认识技术、劳动力和资本三者的关系,形成“技工主导下的技术”的观念。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本质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而技工密集型技术的本质是劳动力和技术的结合。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主导下,与技术相结合的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技工只是作为补充者而存在,这弱化了技工的地位和作用。而技工密集型技术要求与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占据主导地位,机器只是作为辅助工具而存在,突出了劳动者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2.传承和发展,建立工艺评定等级制度。为推动技工的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技工职业评定和职业等级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多针对通用性技工工艺,而缺乏对于独特性技工工艺的关注。为此,政府或行业协会需要梳理本地区或本行业的技工工艺,通过政策和制度支持技工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的实际情况,形成我国技工密集型技术和产业的扶持政策。

4.提高员工的稳定性,增强企业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员工的高流动性是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的经验表明,严格的劳动法律和强大的工会力量的存在,增加了企业解雇员工的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此外,从法律和法规方面,对企业培养的高技能员工的跳槽给予一定的限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对员工培养的积极性。

5.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区域特定技工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技工密集型产业品牌是个体品牌与区域品牌的结合,而区域品牌的维护与拓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我国要通过政策扶持、区域品牌保护以及培育制度,以形成技工密集型技术产业集群,从而促进特定技工培训体系的建立。

6.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机制。欧洲国家发达职业教育为技工密集型技术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成功的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职业教育要融入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职业教育还需要担负起对企业已有工艺的归纳与总结的职责,尤其是对独特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工艺。

1.Acemoglu,Daron.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

2.David W.Social Skills 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Rethinking the Company-based Initial Training Paradigm[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

3.S.N.布罗德贝里:《生产率竞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孙静、林朝阳:《从劳动合同法看企业员工的有效培训》,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4期。

5.陶洪、戴昌钧《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省域比较》,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6.薛万东:《企业员工培训和开发风险控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6期。

7.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上海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猜你喜欢
密集型技工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从技工到英雄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经济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中美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结果及分析
技工与专家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