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材” 广开“材源”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2011-02-21 13:56冯敏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事例教材资源

冯敏君

学会“理材” 广开“材源”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冯敏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研读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理材”、广开“材源”,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课程资源;整合;思想品德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是众多课程资源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教材内涵,学会“理材”的基础上,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广开“材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包括网络、图片、社区、学生、多媒体等一切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可用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 尊重教材,用足教材,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教材毕竟是众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非常值得认真对待,深入挖掘。教材内的许多事例、图表、图片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都是解读观点、深化内涵、启迪人生的好素材。虽然它只是一个“例子”,却是经过长期推敲过的经典的“例子”,读懂教材中的基本事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学生了解教材中的基本事例的主要途径是认真阅读教材,由于对事例背景的理解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任何一个孤立的事例对不同个人或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影响也会很不相同。如何艺术地处理教材中的事例、图表、图片,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强调只有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事例,才能理解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还要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读懂读通教材中的基本事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变革教材,调整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佐藤学(日本)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指出:“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型课程的才能。……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虽然教材的知识编排有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但有些地方设计者也难以考虑周全,致使知识的编排设计出现缺陷,还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出现重复,这样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也影响了教材价值的体现和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打破教材编排的时空顺序,灵活地将教材中的模块进行重组、整合,从而呈现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知识结构更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3 引入时政,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内外大事格外关心,而有些大事和教材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教材中的事例都是比较优质的,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新近性,这是教材编写者本身无法克服的缺憾。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时政,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时,组织学生观看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省玉树县的7.1级大地震的视频资料,了解灾区的情况,感受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灾区的慰问与援助,感受中华民族的抗灾精神,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气氛。这种学生的自身感受远比教师的简单说教有力得多,也实效得多。

统编教材所选取的事例往往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与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受不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共鸣,学生也难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来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时,由于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在简单介绍课本事例后,插播有关本地民营企业集团的新闻片段。学生很有兴趣,接着,“此类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是什么”“国家对这类企业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便在学生的讨论声中解决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突破原有课程内容远离生活、注重说理的局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教学效果。

4 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必须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动画、视听优势,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形成激昂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的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如在讲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展示大自然风光宜人、充满生机、天人合一的美妙画卷的同时,伴着音乐的峰回路转,将画面急速切换为水土流失、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画面,强烈的反差,给学生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以达到心灵的震撼。学生真切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分析,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 优化设计,重在挑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学既有可预设性,又有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均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是新课程中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根据自己创设、呈现的情境材料科学地设计问题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出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李大爷在商场买了一台电视机,用了不到一星期,电视的画面模糊不清。然后请学生思考:李大爷该怎么办?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想到很多合理的解决办法。教学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着,忽然一位学生说:“那我下次去买个假货,然后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这样可以吗?”教师灵机一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个学生说:“这种做法是可以的,知假买假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又一个学生说:“这种索赔的做法可取,可以唤醒消费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一位学生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严格规定,消费者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其权益才受法律保护。消费者知假买假并非是生活需要,而是出于高额索赔的目的。因此,这种行为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临时产生的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讨论中释疑问、辨是非、明道理。

总之,只要坚持源于课标、高于教材的原则,注重“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采用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的方法,课堂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

[1]李国华.开发文本资源重在加工与“活用”教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7):17-19

[2]陈巧英.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学会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5):27-29

[3]倪洁华,王琼.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21-2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学)

猜你喜欢
事例教材资源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教材精读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