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文献价值与开发利用

2011-03-18 08:40全根先
图书馆建设 2011年3期
关键词:博士后论文报告

全根先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博士后培养事业首先发端于美国。美国大学联盟博士后培养委员会认为,博士后是指在获得某个专业领域博士学位(或相当于博士学位,如ScD、M.D.)后,依靠所在机构合作导师的指导,全职从事临时性的科研学术工作,并能自主地发表科研成果的研究者[1]。作为一名博士后,其研究工作应该具有通向独立职业的过渡性,经过合作导师的指导[1]。博士后主要开展基础性研究、诊断性研究(clinical research)和成果转化性研究工作,能够获得必要的科研资助,而且他们进行研究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1]。我国自1985年建立博士后培养制度以来,博士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79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 67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60 009人,其中已出站35 124人,在站24 885人[2]。近年来,我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数量及博士后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对于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藏和开发利用明显不足,略显滞后。即使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全面入藏单位——国家图书馆,目前也只收藏17 500余种博士后研究报告,其中完成书目数据加工的有15 000余种,尚不足现有出站博士后研究报告总数的1/2。博士后研究报告是指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完成其研究工作后,向博士后培养单位所递交的研究报告。博士后研究报告主要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一份正式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前置部分(篇前部分)、主体部分(正文部分)、参考文献部分、附录部分和结尾部分。鉴于此类型文献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加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征集力度、建立和完善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势在必行。

1 各国博士后培养制度发展概况

1.1 美国

博士后培养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最初受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鉴于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复杂和深化,仅凭博士阶段的培养已不能胜任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为刚毕业的物理学博士设立博士后项目,资助其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由于被资助者已获得博士学位,所以被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 doctoral fellows),简称为“博士后”(postdocs)。起初,美国的博士后培养制度主要是科研机构根据学科研究的深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发展较为缓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支持博士后培养事业,使之迅速发展壮大。随着科研和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美国的博士后人数显著增长,2008年美国在站博士后人数已达到89 000 人[2]。

1.2 法国

法国的博士后培养制度与美国类似,不过规模要比美国小得多。法国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中有明确的博士后培养制度,但是缺少全国性对博士后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博士后的管理是由各大学或研究机构自行实施的,而且经费一般由法国国家教育部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简称CNRS)提供。各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刊登招聘博士后的广告,博士研究生可在毕业后根据招聘广告或所学专业选择并联系博士后培养单位。一般大学或研究机构对申请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年龄、研究期限没有明确要求,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另外,法国博士后培养制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CNRS牵头,博士后研究人员与有关大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出资支助博士后在CNRS的研究工作。

1.3 德国

德国的博士后培养制度起源较早,并且较为复杂。在联邦德国,为了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支持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 gsgemeinschaft,简称DFG)、德意志科学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简称DAAD)、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urg,简称AVH)是联邦德国著名的组织机构,其宗旨都是培养人才、促进交流、推动科技发展。其中,DFG是全国性的独立科研管理机构,通过资助所有学科的科研项目(支持重点为基础性研究)、支持和协调研究课题而服务于德国的科学及艺术领域,同时还根据学者的申请,资助个人自选课题研究。DAAD是由联邦德国各高等学校组成的非官方机构,并且其主要项目分为外国人项目和德国人项目。而AVH主要面向外国学者,不分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地提供研究奖学金和科研奖金,帮助他们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

1.4 日本

日本从1985年开始推行特别研究员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另一方面是要为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必要的时间段,以等待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就职机会。日本的特别研究员制度是由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文部省的外围组织,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组织实施的。这一制度自实行以来其资助人数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如1991年资助的人数为1 100人,到2000年资助人数已达4 414人。而且日本特别研究员制度将培养对象大致分为:一般特别研究员、特别研究员(如致力于癌症研究)、海外特别研究员和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1.5 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高科技人才更是匮乏,加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科技、教育、人事和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弊端,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和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后培养制度对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人才、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两次致信国家领导人,建议在中国建立和实行博士后培养制度。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时当即表示赞成并对实行博士后培养制度的目的、意义、发展方向、具体措施等都作了明确批示。1985年,我国博士后培养制度正式形成。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对于博士后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博士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由单一的中央财政投入转变为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多元投资的格局。我国博士后教育迅猛发展于20世纪末,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1990年毕业的博士生有2 127人,其中有340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约占总数的15.98%;1999年毕业的博士生有10 160人,其中有2 377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约占总数的23.40%;2007年毕业的博士生有41 464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有7 903人,约占总数的19.06%[3]。虽然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数比例并没有多大提高,但绝对数量显著增加。此外,我国在博士后培养方式上也有显著变化,1990年我国开始出现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的高校,但当年仅招收了1人;到1998年,全国各高校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首次超过国家资助招生人数,达到1 028人;到2007年,全国各高校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更是猛增到5 953人,远远超过国家资助招生1 950人;目前,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标准由2007年前的6万元增加到10万元[3]。

2 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价值与管理

2.1 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文献价值

博士后研究报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首先是由博士后培养制度本身所决定的。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培养水平更高、能力更强的人才是我国博士后教育的重要目标。博士后教育的产出可以分为人才产出和科研产出两个方面。在人才产出方面,经过博士后教育培养的人才中不乏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之特聘教授、863及793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也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中国优秀博士后奖获得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专著、论文和实际应用成果,为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4]。关于博士后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可以参照一份调查:以2007年10月25日出版的《Nature》和2007年10月26日出版的《Science》为例,《Nature》上共刊发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的有6篇;《Science》刊发的14篇论文中,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的有8篇[5]。博士后对科技进步和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及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文献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博士后研究报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博士后研究报告通常是博士阶段研究工作的延续,因此它与博士学位论文一样,具有内容专深、学科广泛、选题现实等特点。许多博士后研究报告在其相关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有些还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有的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理论、新方法,有的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不少研究还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另一方面,由于博士后研究报告一般为非正式出版物,其印本的流通范围十分有限,除了博士后培养单位、博士后研究报告收藏单位及博士后本人外,一般研究人员无法轻易获得。在缺乏相关论文信息的条件下,研究者无法辨别是否已有人完成了相关研究,这造成选题重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不便于正常的学术交流。

再次,加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任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后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攀登高峰所取得的成果。加强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抢占战略制高点、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持续加强科技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例如,美国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规定,政府投入的试验设备必须接受企业和社会的试验委托,并向相关单位开放;英国政府推出了e-Science计划,实现跨越地理界限的全球科技资源共享。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快推进博士后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2.2 博士后研究报告的管理现状

我国自1985年开展博士后教育起,博士后培养事业就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确立了国家、省市和设站单位三级博士后管理体系。国家主要负责制订全国的博士后工作政策、规章和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的博士后培养工作,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博士后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各设站单位研究制订本单位的博士后管理办法,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我国在博士后研究报告管理方面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规定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各单位呈缴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并送交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作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全面收藏单位,负有管理博士后研究报告的责任。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培养单位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方面也都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20多年来,我国博士后研究报告的管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相应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1993年12月13日,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使用新的博士后进出站表格等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从1994年4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时要填写新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 ; 从1994年9月1日起,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必须提交博士后研究报告[6]。1994年9月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7]。1995年2月20日,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统一博士后研究报告书写格式的通知》[8],其中规定各单位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办理期满出站手续时,需向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两份《博士后研究报告》,并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集中送往国家图书馆收藏。这些规章制度的颁发与实行是做好博士后研究报告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然而,目前我国博士后研究报告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与开发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①由高校独立培养的博士后,其研究报告由各高校人事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呈缴;②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的博士后,其研究报告由合作高校负责呈缴;③由企业培养的博士后,其研究报告由企业负责呈缴;④各省人事厅将本省博士后培养单位所上交的博士后研究报告统一呈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各博士后培养单位在将本单位博士后研究报告收齐后交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再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转交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是具体负责博士后研究报告收藏的执行部门。此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博士后研究报告5 500余种;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镜像版)收录博士后科研报告全文近200种,总收藏数量不详。毋庸讳言,这与实际出站的博士后人数相比,缺藏情况相当严重,开发利用更是不足。

3 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开发利用

3.1 面临的困难与积累的经验

文献资源的收集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源积累,就不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开发利用。当前博士后研究报告收藏情况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博士后培养单位和管理部门缺乏专人管理博士后研究报告或是频繁更换管理人员;有的单位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向各博士后培养单位催缴;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收藏博、硕士学位论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采访要求达到很高的采全率,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对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采访有些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众多,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3 464个[9],远远超过博士、硕士培养单位796家[10],加之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工作带来较大的不便。此外,媒体对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宣传报道不够,也是造成其漏交、缺藏的重要原因。

为使博士后研究报告得以充分利用,必须将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全面统筹各项工作。其中,对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是基础,建立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是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不少学位论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高校学位论文库,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尽管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收藏范围、数量、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为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奠定了基础。虽然目前有的单位(如国家图书馆、万方数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已收集了部分博士后研究报告,但博士后研究报告在其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都不大。例如,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目前可供检索的博士论文近17万种,博士后研究报告仅15 000余种,与实际出站的博士后人数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这些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工作仍为进一步开发博士后研究报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2 加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开发力度

3.2.1 做好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征集工作

加强对博士后研究报告资源的调查、严格执行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呈缴制度,是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博士后研究报告收缴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博士后培养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及时掌握博士后培养信息,认真落实博士后出站制度,及时收集博士后研究报告并上交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转交国家图书馆入藏。同时,国家图书馆作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全面入藏单位,应尽可能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强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各博士后培养单位的沟通,主动催缴,不断提高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采全率,争取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完备收藏。此外,为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求,还应开展电子版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收集,为博士后研究报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3.2.2 建设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

目前全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特别是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国家图书馆、万方数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已不同程度地对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尝试。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完善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特别是博士后研究报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图书馆现已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约17 500种,其中已完成书目数据录入的约15 000种,待分类编目的2 000余种。若要将其全部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还将面临巨大的人力、物力困难,所以可以在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报告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全文数据库建设,如从近几年入藏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开始逐渐进行数据库回溯建设。此外,要做好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宣传报道,如采用书目和文摘形式通过网络进行快速报道或组织编辑专门的博士后研究报告目录并定期出版,以满足读者了解博士后研究状况、利用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需要。

3.2.3 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资源共建共享

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是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也是数据库发展的基础。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采用的标准可以参照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有关学位论文编目规则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hina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简称CNMARC)为依据,实现著录和数据格式标准化;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依据,实现分类和主题标引规范化。同时,为了优化博士后研究报告的检索途径,应参照目前已有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格式,在题目、著者、分类号、主题词、关键词等的基础上将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学科专业、专业代码、研究方向、进出站时间、合作导师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等作为重要的检索点,充分反映博士后研究报告的特色,尽可能完整地揭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文献检索效率。此外,现有各博士后研究报告收藏单位应以国家图书馆为主导,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为原则,选择一个使用方便、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容易维护并能在不同软件环境和操作系统中通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共建共享,以满足科学研究需要和信息市场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范德尚. 美国博士后调查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52-156.

[2]范德尚. 中美博士后培养事业的比较分析[J]. 学术界, 2010(3):217-223.

[3]韩东林. 当前中国博士后发展的结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12):106-110.

[4]张玉韬, 马宁玲, 王松青, 等. 我国博士后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3):191-193.

[5]中国科学院学部. 关于改革博士后制度和壮大博士后队伍的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4):407-410.

[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博管办[1993]12号文件:关于使用新的博士后进出站表格等问题的通知.

[7]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博管办[1995]3号文件:关于统一博士后研究报告书写格式的通知:附件.

[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博管办[1995]3号文件:关于统一博士后研究报告书写格式的通知.

[9]1985-2007年各年度赞助和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人员情况:新中国教育60年[EB/OL].[2009-11-18]. http://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5923

[10]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7-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moe/moe_633/201005/88488.html.

猜你喜欢
博士后论文报告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报告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报告
报告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