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进行动态的语法教学

2011-03-20 13:12许晓平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语法习作作文

许晓平

(浙江省天台中学,浙江 天台 317200)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学科总的改革趋向总结起来就是淡化语法,“淡化语法”的口号落实到高中教材中几乎变成了不教语法。尽管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明显增强。而事实上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巧的基础。

语法教学要落实的知识内容,即静态教学内容,它是一种知识教学,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规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法修养,还必须活化中学语法教学。写作教学是活化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而提高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则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写作教学中必然涉及诸多语法知识,这是渗透语法教学的很好的机会。

我认为,在写作中渗透语法教学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因为在学生习作中的语法错误可以说俯拾即是。

钟声响起归家的口号,在它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它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宁愿把拥有当作失去,疲惫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问谁又能做到。

——题记

再看同样要求的另一段学生习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风瑟瑟之中,枯黄的树叶毅然选择放弃!为了他的母体,他毅然选择牺牲自己!它放弃时是那么果断,它飘荡时是那么的潇洒,它落地时是那么从容!

比较这两段文字,第一段实在是以辞害意的典型,这个学生似乎有意要将文章写得有文采一点,但结果变成了空洞无物。例如“钟声”怎么会响起口号,“生命带点唏嘘”是怎么回事?“钟声”怎么会有“黑色肌肤”,“肤色”怎么会“斗争”,还有与谁“斗争”呢?这些搭配要么不合事理,要么不符合词语搭配习惯,要么滥用修辞。最要紧的是因为滥用的语言,这段话的主题都不明确了。总之就像一个女人很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与众不同,但因为不懂得审美,乱涂脂粉,结果不仅不能增加美感,反而使自己变成了笑料。然而这种例子在学生习作中并不在少数。相比而言,第二段文字则要严谨得多。开头用一句名言,开门见山抛出主题:奉献。然后用了拟人手法,将树人格化,想象出树叶的枯落的过程,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树叶飘落时的主动、从容。两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语言的严谨性,两个学生的语法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作文讲评时可以有意选择此类对比突出的例子来渗透语法教学。

作文中的语法教学还有一种最简单、最原始,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挑选一篇典型的学生习作由学生集体完成查错纠错改良工作。前提是这篇作文有进行语法修改的价值,同时意味着这篇作文没有大方向,如审题立意等方面的问题。

如有一位老师在一堂作文课上,先出示一学生习作:

“柔”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一条经验规律。但能秀于林者,亦不少矣。至此,大成或谓之曰:功德圆满。

我要说,“梅赛德斯-奔驰G级越野车”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星光璀璨的豪华气息远超过了它车名中所强调的“越野”二字,所以绝大部分生存在中国的G级越野车还是有它们的遗憾的—前中后三把差速锁被启动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也不会成为任何一代G级越野车的主人,所以我用电脑敲出来的遗憾情绪也无助于那些蛰伏在都市柏油公路上的G级越野车去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但是,如果真的有机会启动它们的差速锁,哪怕是让它们的轮胎真正体验一下除了柏油路面之外的环境,在我看来,都无异于是一次能被广为赞颂的“慈善”行为了。

当然,要修得功德圆满,并非只有风雨的摧残就可玉汝于成。翻开《进化论》或《天演论》我们不难发现任何生物都遵守这么一条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此观之,一棵树如果太秀了,天公也会去摧残它,更何况同类相残。因此,要隐其锋芒。此柔道之始也。

《老子》四十二章说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柔道的体现。柔,要求平和,不求武止;柔,要求智取,不求强攻;柔,要求宁静,不齿躁动。其静若镜,其动如水,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精。是柔也。

《易》有言曰:亢龙,有悔。就是说,一种刚健的品行,如果让他上升到一个太高的高度,他就会使人挫伤。打个比方: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块,因为自身的棱角而走不远,而地上的小河,即使前方有巨石挡道,它也能绕过去而流向远方。也正是庄子所说的:“坚则受挫。”这就是柔的好处。

人老了之后,牙齿会离我们而去,硬朗的骨骼会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还可翻动的眼珠,还可卷动的舌头,还能跳动的心脏,还会思考的大脑。可见,柔的,才可能永恒。

柔,并非弱。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冰山消镝,起于微白;高楼化烬,源于星火。孤鲲潜浮,托于弱水;巨鹏展翅,御于六变。一截软木,可支起地球;一桅布帆,可远扬巨舰。

柔,亦退亦进,亦攻亦守,亦吐亦蓄。太阳,给生物以光热,驱走阴暗,严寒。微火,照彻黑夜而吓走毒蛇。

但柔不是为了对付人。有仇恨之处,我愿带来关爱;有过错之处,我愿带来宽恕;有争执之处,我愿带来和谐;有阴影之处,我愿带来光明;有悲伤之处,我愿带来欢乐;有美好之处,我愿使之永恒。

人,应该这样去做。

老师先对本文的整体构思进行了点评;这篇习作的最大特点是立意深刻,它反映了作者已经具有了辩证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能朝着俗套的反面去思考,想人之所未想,说人之所未说,故能醒人耳目,给人以启迪。就这一点来说,已经够得上“发展等级”。

而后对其语言进行点评:本文的语言也较有特色。大量引文,体现了作者的广泛阅览;文言风格,比喻说理,句式整齐,则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底。

再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查错纠错。学生找到了三个病句:“并非只有风雨的摧残就可玉汝于成。”“如果让他上升到一个太高的高度,他就会使人挫伤。”“硬朗的骨骼会离我们而去。”除此以外,学生还找到了标点符号、字形方面的错误。

这种方式促使优秀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益求精,后进学生尽量修炼语言功底。

有些教师自身语言功底很强,还可以通过评语、面批等方式给学生以有效的启迪。近代名士章式之给学生作文写的批语相当幽默。有个学生在作文一连用了十几个“而”字,都不恰当,章式之看了,啼笑皆非,于是在该生作文本上写了一段批语:

“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宜而而而也!”

这个绝妙的批语一共19个字,竟然用了12个“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不用‘而’,不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偏要用‘而’啊,从今以后,应该用‘而’处你才该用‘而’啊! ”①

此时,一个非常好的语法教学时机到了,这时可引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词典》全面了解“而”的各个义项,搞清“而”的词性,教师也可补充介绍“而”的本义引申义的流变过程。

在写作教学中对语法知识的渗透除了“纠错”这个方向外,还有“示正”这个方向,即布置学生仿写正确的最好是名家的典范之作,以达到习得优秀语言形式的目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很多文章都可以作为仿写的对象,如刘禹锡《陋室铭》,老舍的《想北平》,甚至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种仿写都产生过非常好的作品。

主张淡化甚至取消语法的人常以“古人没有进行专门的语法学习却写好了文章”为论据,而事实上古人靠的正是积累起来的对语言材料组织规则的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这种仿写,就是学生对典范语言材料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4.

猜你喜欢
语法习作作文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