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生存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1-03-20 13:12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越剧团戏曲困境

陈 聪

(浙江省新昌县文化馆,浙江 新昌 312500)

越剧诞生于190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以来,经过几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的传承、吸纳和创新,越剧艺术的长流得以延绵不断,在我国发展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然而,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各种媒体十分发达,传播手段多种多样,越剧和其他剧种一样,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越剧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那么,越剧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究竟有哪些?越剧这一经典剧种又将如何在此困境中突破重围呢?本文在详细阐述越剧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就越剧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未来的应对策略等相关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越剧的发展和演变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原称嵊县),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1906年,由民间的说唱艺术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由于艺人大都以务农出身的男演员为主,因此又称男班。这一时期,深处艰苦之中的嵊州男班艺人,办起了第一个女子科班,培养了第一批以施银花为代表的“三花一娟”的越剧女演员。这一历史性突破,从此为女子越剧的发展拉开了序幕。30年代初,涌现出大批女班,绍兴文戏出现了男班和女班并存的局面,并且出现男女混演,这一时段又称绍兴文戏时期。1938年开始,女班争相去沪,到1941年,女班已增至36个,男班逐渐衰落,最终女班取代了男班,于是越剧表演艺术进入了女子越剧时期。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在越剧发展史上被成为“新越剧”。1944年9月开始,尹桂芳、竺水招等人进入“新越剧”行列,在音乐上推崇柔美哀怨的基调,并逐渐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要唱腔,形成特色鲜明的流派唱腔。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对于女子越剧的发展来说是黄金时期,也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时期,男女合演的越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形成的流派和唱腔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随后,以“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的十年动乱时期的到来,使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越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之后,越剧又重新振兴了起来,先后发展起来13个流派唱腔。

二、越剧的生存困境

1.观众群体严重断层

越剧需要年轻观众。“如果失去了观众,任何曲艺形式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文化人士阮逊说。就目前形势而言,观众群体出现断层趋势显著。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江浙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越剧发源地之一的诸暨更是“粉丝”成群,越剧节目频频上演,越剧戏曲角发展迅猛。但是不难发现,喜爱越剧的、越剧票友更多还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时下的年轻人对越剧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有了很多选择。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应该就是包括越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曲缺少年轻观众的症结所在。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逐渐远离包括越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戏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正在或者说已经被许多新出现的休闲形式给替代了。

2.表演团体日益萎缩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随着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了精神快餐,传统越剧没有了竞争力。以温州越剧专业团体为例,目前,除温州、乐清两个剧团活动算比较正常外,本来就还未振作起来的瑞安越剧团,现在又添加了一个永嘉越剧团做伴,这两个团应该说是困难重重,陷入瘫痪。还有一个原来比较活跃的平阳越剧团,目前也遇到工作很难开展的问题。据说,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文化主管部门有提出撤销平阳越剧团保平阳木偶剧团,撤销永嘉越剧团重新恢复永嘉昆剧团的设想。如果是这样,温州将面临从五个专业越剧团减少为两个越剧团的状况。按照这样的发展形势,越剧专业表演团体将面临一次较大的萎缩。

3.表演人才结构不合理

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匮乏将制约一个剧种的发展。现有教育模式中的因循守旧之处与新形势下对越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称,越剧艺术的发扬和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由于艺术学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专业演出团体后难以立即胜任剧团演出要求,会出现数年适应期,而这段适应期也成了艺术院校培养的很多表演人才无法在专业团体中迅速崭露头角的制约因素。同时,艺术院校跟专业剧团间缺少沟通,缺少联系的桥梁,使得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而一些民间剧团,依旧沿袭师傅带徒弟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越剧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单打一”的局面,人才培养十分不合理,一个演员常常是十几年来只能跑龙套。此外,越剧表演人员的待遇也亟待提高,要对那些对越剧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表演人才建立特别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越剧表演和研究上来。

三、越剧发展的应对策略

越剧的发展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要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我们需要找准努力的方向,正确把握越剧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结合当前现实,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加大剧本创作人才培养的力度。

目前来看,越剧缺质量较高的剧本,几十年来搬上舞台的一直是那些经典剧目。毋庸置疑,观众爱看这些经典剧目,其生命力依旧充足,依旧具有巨大的市场。但是如若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创新能力,越剧表演的市场也将越来越狭窄,观众群体也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制约。很多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希望选择越剧,但是微薄的收入最终还会使他们放弃,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从这个角度看,要加大剧本创作的力度,就要在越剧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越剧工作中来。剧本的创作,也要根据越剧表演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鼓励剧本创作人员深入到劳动人民之中去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感受。我认为,戏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生活的,是要和最平凡的观众产生内心的共鸣的,因此它要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人民之间流传的传说故事,来源于人最真情的流露。剧作家如果关起门来写剧本,就会形成片面追求表现历史人物、复原经典小说的局面。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应该为观众在古人与今人之间营造一个情感上的契合点、共通点,与观众之间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2.积极引进现代文化元素

越剧要在继承传统曲目的基础上,谋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扩大欣赏越剧表演的观众群体,在不断的实践中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往与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涉及各个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普遍规律,这就需要越剧及时引进现代元素,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1]刘慧,陈扬渲.百年越剧,乡野孕育的清香之花[N].浙江日报,2006.

[2]郑伟业,孙义华.越剧,应该回归民间——写在越剧诞生100周年[J].视听纵横,2006,(02).

[3]易凯.“红楼戏”——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J].中外文化交流,1993,(05).

[4]高义龙.论越剧的民间文化基因[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02).

猜你喜欢
越剧团戏曲困境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