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再论“音乐之声”中的教学法

2011-03-20 13:12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博学玛丽亚才华

马 可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1.引言

“无为而治”一词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能够使自己没做什么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恭敬、端坐地坐在君王的位子上罢了。’”其实“无为”的哲学理念乃出自老子的政治思想,因当时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论儒家抑或是道家中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是有奉献带来的回报。

“无为而治”现在为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所重视,他们把老子的“无为”哲学广泛地应用到了管理上来。我在探索《音乐之声》中的教学时隐约也感悟到了“无为而治”的教学方法,故在此对这一理念结合玛丽亚的教学对“无为”教学作进一步的阐述。

2.“无为而治”的教育概述

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可以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者有心,学者被授;

第二种,教者有心,学者无形中被授意;

第三种,教者无心,学者意外被授;

第四种,教者无心,学者自有心而求学。

其中,第二种模式有着“无为而治”的理念与意境,化有形于无形之中,教师并非没有意识与计划,反而是用很精致的策划,把自己的教学策略隐藏在无形的自然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而且爱上学习。这就是“无为”教育的艺术与技巧,它使教育的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是抓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开启学生自我教育的悟性及规律。

3.“无为而治”的教育艺术特征

“无为而治”的教育有着美丽的艺术特征:意图的隐蔽性;手段的间接性;教师身教的示范性;学生亲历的体验性。与此,我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的教学特点展开阐述。

3.1 优势所在,师法自然。

玛丽亚是一位的优秀的教师,她才华四溢,特别是音乐才华。我们虽然不在这里讨论她的音乐教育,但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有出众的才华。这样教师就具备了相当的才华优势与人格魅力。而才华优势与人格魅力是做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是雕塑人们心灵的艺术大师。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才华,而且要有相当的艺术才华,还要有一定的哲学才华。学生需要的是一名值得他们依赖爱戴的教师。

从玛丽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优势:才华优势、能力优势、魅力优势。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人们相信玛丽亚是有意识地掌握了这些优势,但我们的确可以在她身上看到这些极其重要的优势。这些优势让玛丽亚的教学方式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她摆脱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却让那一群不受约束的、不同年龄的、充满敌意的学生凝聚在了她的身边。

玛丽亚的教学一直是我所羡慕与欣赏的。她那自然的师法的确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能化有形与无形之中。在郊游中插入了教学,让学生们在自然中接受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许多的功课,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学习。

3.2 服务当先,不争自成。

有时候教师会恃才自傲,孤芳自赏,并不体察学生的心情。有时我们过多说教,缺乏服务,这就成了教师致命的弱点。玛丽亚的服务精神与服务意识,在众多教师中是少有的,而且是独到的。玛丽亚在学生中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是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一套游戏服装,我们不能小瞧这样一种行为。它却意味着玛丽亚把教学推到了服务的境界上来,它不是普通的服务,是对学生心灵的服务。这个行动让她的学生走出了上校对他们的禁锢,上校的教育的确代表了传统古板的教育方法,极度地束缚了学生天真灿烂的天性。束缚带来的是反抗,他的孩子们并没有给他这位父亲面子,他们屡屡击败家教,这样他们就可以没有任何束缚。

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的束缚,而让他们在崭新的约束中得到自律,这是一个美妙的教育学课题,藏有形的纪律与无形的自律之中。在影片中玛丽亚自然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当然她的服务不能算为一种对学生的贿赂,而是她有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这一步她让学生们尝试到了阳光的教学方法。她的第二步是带着学生去郊游,在郊游中她用她的吉它和她的歌声勾起了学生们的渴望。她的第三步才是教学,她的教学是示范性的,而不是指导性,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无形的输导。

3.3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与玛丽亚虽不相及,但哲理却是相通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对教师而言的。它首先要求教师博学,其次要求教师约取。我当然无法考证玛丽亚是一位博学的教师,但是从玛丽亚的教学过程中领悟到了博学的重要性。才疏学浅无以为学者,不为学者就不能为导师。“无为”的教学的确需要“博观约取”,教师不但要博学,而且要有约取,他要有自己的理念与出众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导师,才能具备“无为而治”的能力。

当然“厚积薄发”是教师的一种素质,博学的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与你一样博学,或追求博学,可谓是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薄发”是循循善诱的最好方法,玛丽亚就是从短小而活泼的歌曲 《哆来咪》开始引导孩子们学习唱歌的,在不断的引导与训练之后,他们竟能用歌声展示他们的木偶剧了。

3.4 以人为本,无为而治。

在玛丽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她没有偏离“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她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们引到了自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来。这从根本上清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她的教学目的在无形中得到了完善。可以说是藏有形于无形之中,其师法真是非常的奥妙。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到自律好学的轨道上来。这样,我们就不必时刻督促学生学习,而是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博取”。这样就会将更多的知识授予学生。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更加自律,师者无为,而学生就更有为了。教师是透过学生的成就来展示自己的。所以,我认为很好地隐藏自己发挥学生的才能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从几次孩子们在不同场合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玛丽亚那非凡出众的才华。似乎是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与成就,但我们可以看到了玛丽亚“无为而治”的伟大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无为”不是放任,“无为”是用智慧来约束学生,用才华来吸引学生,用爱心来引导学生,用成就来鼓励学生。藏教师的作为在“无为”之中,展示学生的才干与作为,引学生在自律中“而被治”。玛丽亚只是一个故事,生活与工作却赋予教师莫大的责任,希望我们能“无为而治”使学生获得成就。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德]卡尔·威特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1.

[3][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美]迈克尔·B·波特著.陈桂玲译.管理就这么简单.哈尔滨出版社,2004.

[6]憨氏编著.激发孩子智能超群的13个好办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7][美]格莱德勒著.张奇等译.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奥]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博学玛丽亚才华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玛丽亚·蒙台梭利:学医的贵族少女
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残忍”的才华*——五篇小说的比较分析
体育“大总管”萨马兰奇的浪漫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