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活力探究

2011-03-20 13:12冯义平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政治课情境政治

冯义平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句容 212400)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来,仍有一些政治教师观念不改、方式不动,以传统之“不变”应课改之“万变”。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生命的存在,无“趣”无“味”。如此势必严重地抑制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此,新课改中如何摆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令人尴尬的局面,如何迸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激情,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我认为,要改变思想政治课目前的窘境,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课改”,从“趣”入手,趣味横生,以趣促学,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力再现。

“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素,对生命之乐的一种体悟。“趣”还可以说是一种美感形态,一种带有或浓或淡的欢愉、喜悦、快乐情味的美感形态。其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内核是一个“乐”字。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和谐课堂、生态课堂,还是生命课堂、有效课堂,其中都离不开以“趣”“乐”激教、促学。在“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中,师生的情感就会被激发,知识的琼浆就会在畅通的渠道中迸发、流淌。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政治的情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主动合作、探究中体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价值,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以情生趣,以趣激情,学生方“可与晤语”、“可与晤言”。

如在讲述《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时,我首先提出:同学们,你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旅游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文化景点、风土人情等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仿佛再度进入了旅游胜地,有的说“安徽的民居有特色”,有的说“西藏的服饰和民居更有特点”,有的说“重庆的石刻久富盛名”……此情此景中较轻松地完成了一节课的目标。再如在讲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时,我适时提问:春节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是财富还是包袱?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评选“最佳口才奖”,适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学生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政治课堂充满吸引力,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促使政治课堂教学逐步进入佳境。

二、倡导师生和谐,激起学习政治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互教互学、互启互补,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学习和研究,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实践证明,专制、放任只能造就“唯书、唯上、唯师”的“应试高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心灵的对话,形成一种“教学对等”的“关系链”,共建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贴近学生生活,体味学习政治的乐趣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政治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政治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村里的蔬菜大棚,镇上的开发区,家乡的小河,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政治的素材。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政治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向课堂,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政治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政治学科的鲜明特点与独特魅力就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济生活》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现实生产、生活中蕴藏的教学资源,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模拟、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上“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商家、消费者、消协、相关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通过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再现了“商家侵权一消费者维权”生活场景,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找到乐趣,引起师生间、学生间的强烈共鸣。

四、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志趣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因此,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政治课堂的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在评价语言方式上,要克服“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采取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唤醒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政治学科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譬如《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框第二个探究:如何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谈经历、体会,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公布小组达成的共识,这既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哲学方法论,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点拨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要让孩子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孩子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英国教育学家情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必将是折射出 “高智慧学习”“高智慧教学”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充满生机,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政治课堂的美感。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方国才主编.怎样教的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会,2006.3.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猜你喜欢
政治课情境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护患情境会话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