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差异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2011-03-20 20:28李学晋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译本语篇文本

李学晋

(河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对语篇的界定

国内外对语篇(Text)的界定可谓多种多样。李运兴认为:“所谓语篇,即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可称为语篇。 ”Beaugrande (1997:1) 认为:“Text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form of talking or writing, listening or reading.”Halliday (1994:311)则认为:“Text means any stretch of language in use on which we choose to focus;it can be of anylengthandspokenorwritten.”

有些人认为语篇应该表示为discourse,把discourse和text进行区分,有些人则不同意区分。严格说来,text指的是书面作品,而discourse则指交际过程。我们一般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text,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text,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text,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text。我们所谈的完整语篇是指整个的语言事件,如完整的研究报告、一本完整的书和完整的讲义。我们也可以谈到语篇片段,如一个段落、一个几分钟的演讲等。通常情况下,如果不考虑语篇的完整性,术语语篇可以应用于任何的实际语言片段。语篇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著作,其翻译不仅涉及技巧,而且和文化密切相关。

二、语篇翻译和文化的关系

语篇翻译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可以最大化地移植外来文化、向外国推介本国文化。经过人们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语篇翻译已经成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涉及的不仅是一个一个的句子和段落,而且是由有机衔接和连贯的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语篇。语篇,尤其是文学语篇,和特定的文化密切相连,没有文化的介入,文学语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文化之所以在语篇翻译中作用很大,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体。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可以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话虽然简单,却很到位,说明文化是可以不分国家、种族、肤色、信仰、受教育程度等而共同拥有的。

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只是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这就决定了语言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语言外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制约。文化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基于语言内部结构和外部文化做出选择的过程。所以在语篇翻译活动中,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而且涉及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语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较好地转承、衔接双方文化并处理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是语篇翻译准确的关键。

Verschueren(1999:58)认为,语言具有一系列的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lity)。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看,所谓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并非机械地按照规则和通用方法,或遵循形式—功能的关系来选择,而是根据灵活自由的语用原则、语用策略、文化接受度来完成。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尽可能顺应不同语言的文化要求,从而尽可能架起两种文化无障碍对接的桥梁。语用学将顺应性视为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做出动态的顺应,语篇翻译也不例外,语篇从一种语言文本到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转换、对接也会动态地顺应。

传统的翻译理论比较强调语篇文本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及句子本身是否符合原意,比较注重源语(source text)和目的语(target text)在语篇文本中的作用,翻译的核心原则是等值翻译,对语言、语码、语体及相关文化等这些具有显著变异性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语篇构建成分,则关注不够。等值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语文学派论者德莱顿(Dryden)和泰特勒(Tytler),诠释学派的斯坦纳(Steiner)和施莱尔玛赫(Schleiermacher),语言学派的奈达(Nida)和纽马克(Newmark),等等。 他们的理论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则是否定原文至上的观念、强调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解构主义学派的德里达(Derrida)和德曼(de Man)。 Beaugrande、Dresser(1981)和Neubert、Shreve(1992) 都认为,典型的语篇文本应该有七个特征:意图性、互文性、情景性、信息性、连贯性、衔接性和可接受性。语篇文本的翻译也适用于这七个特征,尤其是“可接受性”更应该是语篇文本翻译之本,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因素更要处理好。文化因素是语篇文本的核心,源语和目的语都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各民族、各种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既有一定的相同和相似性,也有各自不同于其他民族和种族的特点。以最简单的短语为例,鸡皮疙瘩译成英语成了goosebumps(鹅皮疙瘩)。为什么汉语说鸡皮疙瘩,英语却说鹅皮疙瘩,不得而知,可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指因寒冷、恐惧所带来的皮肤反应。

后殖民理论(post colonial theory)近年来被引入翻译领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开辟了语篇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后殖民翻译理论所关注的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后殖民理论和翻译研究之间的交汇点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所造成的差异会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影响。强势文化会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来向弱势文化输出,弱化弱势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反映在语篇翻译中,是强势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人文意识等非文本因素和用词习惯、句子结构等文本因素被引入弱势文化,从而达到对弱势文化的读者进行洗脑的目的。译者在语篇翻译中,若不考虑母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若没有批判意识的介入,仅从纯文本的角度出发,翻译的语篇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大量的舶来文势必出现在语篇中。从近些年翻译的语篇来看,我们的学术界已经被众多的舶来文包围,以语言学为例,像系统功能语法、顺应理论、生成语法、语码转换、模糊语言、言语体裁等都是舶来文。舶来文的增多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学习西方文化和西方研究成果上的力度在加大,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发掘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上不足。抛开经济的强弱不说,无论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多元文化共生的世界和多样性的生物圈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单一的文化和单一的生物圈一样,对人类都是一场灾难。后殖民理论介入翻译领域,不仅仅对文化领域有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外源语和母语在争夺话语权上进行的斗争。

三、文化差异须介入语篇翻译——以《红楼梦》主要译本为例

语篇翻译既然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就必须和两种文化甚至多种文化有机结合,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切入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价值观差异、历史观差异、信仰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及意识形态差异等,不能单纯地从纯文本和语言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尽量做到无刀砍斧凿之痕迹,从而使语篇翻译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视域和更持久的生命力。就文学翻译文本来说,对翻译者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准确地理解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如何理解小说的潜在内涵,即如何解读作者、解读作品、解读方式不同,翻译的策略必须与之对应地表现出差异。

《红楼梦》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部给不同的译者以不同的解读的作品,它非凡的诞生过程、原稿颠沛流离的命运,以至于每个译者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红楼梦》的轮廓。翻译的第一步是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曹雪芹:“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这一部分,影响最大的霍克斯英译本没有译出来。 为什么力图“translateeverything”(HawkesS:46)的霍克斯把非常重要的这一段完全忽略不译了呢?霍克斯基于西方读者的接受度,亦即中西文化的差异,以一篇较长的序言介绍了曹雪芹的创作经历和文本情况,而且提到了乾隆“文字狱”对作家的影响,把作家本人所使用“假语村言”以便将“真事隐去”的叙事策略做了一个明确交代。小说中文语境中有为中国读者提供解读语篇文本作用的、但是显然在英文叙述行文中显得生涩难懂的重要文字,无需在译文中出现,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霍克斯显然正确解读了曹雪芹的写作意图,考虑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西方翻译家的角度向西方读者有取舍的传递了中文的语篇内容。

国内对《红楼梦》英译本做出较大贡献的杨宪益先生更倾向于文化翻译,即翻译行为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以文化移植为目的的跨文化活动。杨宪益和戴乃迭最著名的译本,就是《红楼梦》了。《红楼梦》英文译本,霍氏译本采用的方法是意译,其“英国味”的译本非常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英美世界影响力很大。而杨戴译本更多地采用的是直译,一般人多以此认为他们的译本只适合中国人来读,其实不然,杨戴译本更多地复制了中国的文化,有利于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今天的译者,大多把翻译理解为两种语言间的转化,其实远非如此,它更多是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究竟是把本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用比较直接的方式翻译出来,引起另一种文化的震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另一种文化,还是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便于接受的语言与表达样式,渗透成为其他文化的一部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文化策略选择上有所不同。杨宪益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完整地呈现给一个西方读者,并因此来影响西方读者的文化样式;而霍克斯则是通过最小限度地影响本民族和读者的文化感受方式,把《红楼梦》水乳交融地转化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红楼梦》中多处出现“红”和“绿”,在中国文化中,“红”代表喜庆、吉祥、热烈,霍氏译本则回避了这个词的翻译,甚至以“绿”代之,连书名都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戴译法则直译为“ADreamofRedmansions”。 对人名的翻译两者也有不同,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霍氏译本译为OldJiao,而杨戴译本则译为ChiaoTa。窃以为霍氏译本对这个人名的译法比较地道,反映出了焦大的年龄和老仆人身份,容易为西方读者理解接受,杨戴译本的这个译法很难令人理解。 “菩萨”是中国人信仰的神,在语篇文本中多次出现,杨宪益采取了直译法,霍氏译本则用“上帝”代之,这是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的语篇翻译上的差异,也有明显地刻意弱化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申丹认为霍氏译本带有明显的译者主观色彩,黄国彬则认为霍氏译本比较符合英语的习惯用法。其实这两种观点异曲同工,都说明霍氏译本注意到了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为迎合英语读者的口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弱化中国文化对英语文化的影响力而刻意为之;杨戴译本更忠实于原作,但是也容易受其束缚,造成解释空间的局促,使译作也带来一定的偏差。不管是霍氏译本还是杨戴译本,都受到传统的文化审美习惯制约,从而生成不同的译本。

四、结语

语篇翻译归根结底不仅仅是两种不同文字的相互转换,而是在多元化语境下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翻译者应从批判和自我批判的角度看待文化差异对语篇翻译的影响,对作者、作品及所在国的文学特质、文化特质有深刻理解,扩大解读的空间,力免对原文的解读出现偏差,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让翻译作品更好地为跨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12-113.

[3]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Z].Penguin Books,1997.

[4]de Beaugrande R.New Foundations for a Science of Text and Discourse:Cognition,Communication, and the Freedom of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Society[M].Norwood,NewJersey:Ablex,1997.Chapter1.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6]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edition)[M].London:Arnold,1999.

[7]Jef Verschueren.Understanging Pragmatics [M].EdwardArnold(Publishers)Limited.

[8]LarryA.Samovar.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ooks/Cole/ThomsonLearningAsia,2005.

[9]Shen Dan.O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Fiction [J].Babel,1998,(3):131-140.

猜你喜欢
译本语篇文本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