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探究要重“情”

2011-03-20 20:28钱惠芬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创设教学法教材

钱惠芬

(吴江市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我的体会就是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应该是对这一理念的很好诠释。情境教学法是二战后欧洲出现的一种视听法,所谓情境教学法(也叫视听法),就是指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国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始于李吉林老师,近年来情境教学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主题情境教学和问题情境教学多为一线教师采用,但形式离不开内容,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情”,此“情”一是情感,即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核心;二是情境,即要为授课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基本要求。常听英语老师说:“在国内学三年英语,不如到国外去学三个月。”其实就是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能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何才能有“情”,我的体会如下。

一、激发情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思想品德,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情感是形成兴趣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语文老师才是尽职的。然而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比较突出,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简单地认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全部,情感世界被置于一个微小的角落。我们时常看到学生的这种扭曲的情感:学生的作文中千篇一律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到敬老院做好事,等等。

创设教学情境要“激”情,但不是公式化地“滥情”,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创设如下情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国历史上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对月抒怀,不仅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有发奋有为、为国出力之意。那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我们还会想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呢?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在月之中倾注的爱恨情愁,引起了自身的强烈共鸣。我这样的设计,极大程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就近取材更能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式因人因教材而异,但实践证明与其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不如就近取材,科学文化知识本来自于生活,就近取材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中学教学离不开教材这个“本”,新课标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教材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教材紧密结合中学生好奇、好动、思辨等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在设计情境时不妨就地就近取材,一方面,对教材进行更有深度的解剖,教师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能掌握解剖教材的技能,获得“渔”。因而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辅之以直观教具,可以激发学生乐学情趣和求知欲望。

2.利用乡土材料创设情境。乡土材料是发生在本乡本地的实例,可以是本地人文自然景观,名人名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学生看得见、摸得到,易于主动接受这样的材料,同时,就学生的思维品质来看,中学生更善于形象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因此,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中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要求,对本乡本地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历史的沉淀进行必要筛选,其实就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利用乡土材料创设情境,容易营造轻松愉快、教学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苦学”、“死学”转为“乐学”、“活学”。

3.利用学生的分歧创设情境。中学生能思善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自发或受老师启发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相左时激烈地争讨在所难免。用此法时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等等。学生往往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以学生的意见分歧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进行思考,锻炼思维敏捷能力,从不同观点的冲突中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4.模拟生活、回归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中学语文教材有其特殊性,很多内容是对生活的提炼,有近现代生活,也有古代生活,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情境,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来一次穿越,回到古代当一回文人雅士。生活亦情境,情境亦生活,激发兴趣和主动性。

我认为,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陶冶功能。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给人的思想意识予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它剔除情感因素中的消极颓废的因素,保留积极向上的成分。二是启迪功能。这是认知和能力培养层面上的,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时,“情”是自然、贴切的,是情到深处、情不自禁的,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效。

猜你喜欢
创设教学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