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方略研究

2011-03-20 20:28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综合性初中生生活

高 黎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学生的个体认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走的是间接认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二是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探索获得知识,走的是直接认识的道路。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习心理学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主动而积极地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①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这一理论强调学习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人本主义一般将学习看作是个体随其意志或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②这一学派将学习看作是“因需求而求知”,着眼于学生的主观需求,重点解决“愿不愿学习”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意义学习,这种学习往往是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③罗杰斯指出,创造性才能在自由的氛围中开花结果,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

学习心理学理论还指出,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是激发内部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变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师可以大胆地改变学习任务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无论多么好的教学内容,多么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克服这种厌倦的有效方式就是不断变化任务与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学习材料越有趣,越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这些理论为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综合性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而且主题设计可以兼顾吸引力和挑战性,教学评价也没有刻板的标准,可以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样必然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没有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施加的压力,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探索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符合人本主义“愿意学”“做中学”的理论。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必然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景中主动建构的,这又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相吻合。

此外,初中生正处在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传统教与学的模式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品位,也不能单靠阅读、讲解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活动中学习、提高,才能使阅读收获在心灵深处打上印迹,才能促使自身阅读品位的提高。

二、综合性活动的设计应具有文化内涵

如果单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文化的内涵,表面热热闹闹的活动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如,春游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如果不对地点、项目等做有意识的设计把学生直接带到苏州乐园,然后学生一哄而散投入各种惊险刺激的游艺活动,再带着一车喧闹回到学校,那么,这次春游仅是一次活动,称不上语文综合性活动,因为这次活动中缺失文化内涵。同样是春天,把学生带到无锡的吟苑或蠡园这样的小园林,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草坪上晒太阳、做游戏,然后让好动的学生安静片刻,闭上眼任暖暖的阳光晒上两分钟,再睁开眼定睛观察春日的草坪、柳条、鲜花,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设计,却能让学生从每天擦肩而过的景物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活力,这种感受是平常的,却又是宝贵的。无论是读完朱自清的《春》再进行这次活动,还是进行完这次活动读《春》,都能将文本与生活感受打通,学会感受自然。而这样一颗感受自然的心,用于生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见情趣,用于阅读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或悲或喜的心境,这种潜移默化的成长正体现着阅读品位、生活感悟能力的提高。

综合性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可以涉及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涵盖广义的文化概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下面结合几次较为成功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来谈谈活动设计过程中挖掘文化内涵的问题。“校园文明小贴士”创意比赛,这一活动集校园文明警示、警示语设计、宣传画设计为一体,“小贴士”这一新颖的形式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而这次活动的关键是如何驾驭语言。“小贴士”的语言首先要有针对性,简练明确,其次,表达要有创意。前者不难做到,可“请勿”“请注意”之类的表达多了几分严肃,少了几分活力,“创意”就显得尤为可贵。而“创意”正是这一活动凝聚文化内涵的地方,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巧用熟悉的诗句、成语、俗语,妙用比喻、对偶、谐音等技巧,而词汇贫乏的学生则显出难色。当草坪上树起学生自己制作的小贴士“踩时花溅泪,踏时草揪心”时,校园文化的气息也扑面而来。“四季之歌”主题“歌”会,扣住“四季”“歌”来展开,并将“歌”扩展为诗歌和歌曲,“歌”会上学生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演唱歌曲,选择、准备、演绎,阅读、思考、感悟,诗与歌的碰撞激起的则是有关四季的文化思考。“黄河魂”小报制作展,黄河养育着中华儿女,昭示着民族的精神,这次活动旨在用图片、文字资料、诗文作品等充分挖掘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魂。此外,如“戏曲大舞台,你我显身手”主题班会,让学生做做戏曲脸谱,谈谈戏曲文化,说说戏曲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学学戏曲唱腔,传统文化距离学生似乎不再遥远。“千姿百态的桥”摄影展,让学生聚焦于每日必过的桥,或雄伟或沧桑,或精巧或质朴,历史浓缩于此,生活浓缩于此,略一点拨丰富的人文内涵汇聚到学生的镜头下,点睛的则是每幅作品的标题。

活动的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学生必须将阅读中获取的文化素养调动起来,在活动中探索、思考、收获,汲取更丰富的文化营养,提高自身品位。这样语文阅读与综合性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

三、综合性活动的设计应注重阅读经验与生活感受的交会

综合性活动相比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之间的距离,更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而在课堂和课外阅读中,学生接触到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也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世界的窗口。但在阅读中获得的人生体验毕竟是抽象的,对初中生来说,只有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产生共鸣,这份感受才能在他们的内心扎根,并转化为思想的一部分。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文字,不在于记忆佳句,而在于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④初中生要经历熏陶到蜕变的过程,生活感受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一旦经过生活的催化,初中生便能够深刻理解、感受作品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养,阅读便可进入更高的层次,品位也随之提高。

下面以两次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计背景、活动过程和活动收效为例,谈谈语文综合性活动中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交会,提高初中生阅读品位的问题。

先谈谈在初二下学期开展的“我眼中的民风民俗”原创故事大赛。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了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五篇课文,都是名家之作,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情风俗。解读这个单元的课文,扣住风俗之趣,学生很感兴趣,但只觉得在读他人的生活,没有将品味风俗情趣和自己联系起来。“我眼中”一下子注入了学生的主体视角,一方面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原创故事大赛的形式时尚、有趣,学生全身心投入搜集素材、编写故事之时,所学的课文再次在心中回味,融着故乡情、故人情的鸭蛋、春酒带领学生走入离我们渐行渐远却情味无限的节庆风俗,带有浓浓地域文化特色的云南歌会、老北京吆喝、天津奇人激活了学生记忆中走过的山山水水经历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沉积在心中,如果没有名家作品的启发,它们就可能继续尘封着,但此刻这些曾经的生活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呈现出别样的情趣。新年的炮仗、元宝茶,乡间的寿宴,外婆家的祭祀仪式,还有走街串巷的小馄饨挑子、买梨膏糖的艺人表演,纳西族的图腾版画,九寨沟的藏族腰鼓……说的侃侃而谈,听的津津有味,这些故事从同学口中道来,更增添了几分吸引力。这次活动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教学、书面阅读世界中走向了生活,阅读经验不再抽象,生活感受不再平凡、黯淡,活动收获的不仅是原创故事,而且是品味生活的心态和情趣。这种心态和情趣又会带着学生进一步去读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的作品,阅读的品位也在逐步提升。

再谈谈“寻找诗意的春天”大型综合活动。大型是就活动的时间和任务量而言的。这次活动历时两个月,从初春三月布置任务直到四月底递交活动报告。活动适合初二的学生,初一文化底子不够,初三时间不够,可独立完成,亦可两人合作完成。活动主体是三个部分,首先是根据自己喜欢的有关春的古诗意境寻找生活中相似的场景,用摄影作品呈现;其次是用镜头捕捉令自己感动的春色,并为它提首小诗,古诗和现代诗都可以;最后是将以上活动的创意、过程、感受等记录下来写成独立的文章,标题自拟。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是让学生用心品味诗歌意境,然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培养学生诗意的眼光和情怀。虽然任务量重,且具有挑战性,但因为形式新颖,又要求他们背着相机去采风,学生的积极性还是颇高的。因为活动历时两个月,全过程又是课余自己把控,教师只能从课余讨论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进展情况,起初对效果也没有底。但是,课后时常听到有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构思、进度,还不时有学生遇到问题向老师求助,还有的家长反映举家出游踏青,就连他们自己都体会到一种久违的释放感。面对这些情况,组织者也就有了信心。最后学生递交的学习报告完成情况非常出色,诗与画结合,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春,诗意盎然的春。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生不是人云亦云,诗与照片都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角度。体会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只有在这个春天才真正认识了春天,曹旖宁同学在感悟中写道:“这些天,一出门,就好像带着放大镜,这么多年没有注意到的春景尽收眼底。”“这次活动唤醒了我对文学、艺术的美的体悟之心。”张亦然同学也写道:“平时平淡无奇甚至不会注意的事物此时也散发着淡淡的光华。泛着浅浅青绿的弱草,散在其中的不知名的细碎小花,就是连竹林间怯怯冒出头的嫩笋尖,也让我惊喜不已。在这里,沉睡了许久的心中的眼,让我窥视到一个被遗忘太久的世界。”当学生发现诗中的意境就在身边,身边的景同样可以入诗时,阅读经验与生活感受不再存在隔阂,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份诗意的情怀,而这份情怀放置于生活必然是诗意的生活,放置于阅读必然是高品位的阅读,这次活动可谓收获不小。

语文综合性活动无疑是初中生更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方略,赋予活动更多文化内涵,便能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36.

②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51.

③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52.

④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4.

[1]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第二版.

[2]铁皮鼓.语文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3]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第一版.

[4]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5]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第二版.

猜你喜欢
综合性初中生生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综合性图书